石鐘山記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爲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爲得之矣。然是說也,餘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鐃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洪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爲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款坎鏜嗒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爲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詩集
註解
石鐘山,在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在縣城南邊的叫上鐘山,在縣城北邊的叫下鐘山。明清時有人認爲蘇軾關於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也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是:「蓋全山皆空,如鍾覆地,故得鍾名。」今人經過考察,認爲石鐘山之所以得名,是因爲它具有鍾之「聲」,又具有鍾之「形」。 彭蠡:鄱陽湖的又一名稱。 酈元:即酈道元,《水經注》的作者。 鼓:振動。 搏:擊,拍。 洪鐘:大鐘。 是說:這個說法。 磬(qìng):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製成。 李渤:唐朝洛陽人,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 遺蹤:舊址,陳跡。這裏指所在地。 南聲函胡: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函胡,通「含糊」。 北音清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越,高揚。 桴(fú)止響騰: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騰,傳播。 餘韻徐歇:餘音慢慢消失。韻,這裏指聲音。徐,慢。 得之:找到了這個(原因)。之,指石鐘山命名的原因。 尤:更加。 鏗(kēng)然:敲擊金石所發出的響亮的聲音。 所在皆是:到處都(是)這樣。是,這樣。 元豐:宋神宗的年號。 六月丁丑:農曆六月初九。 齊安:在今湖北黃州。 臨汝:即汝州(今河南臨汝)。 赴:這裏是赴任、就職的意思。 湖口:今江西湖口。 硿(kōng)硿焉:硿硿地(發出響聲)。焉,相當於「然」。 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森然:形容繁密直立。 搏人:捉人,打人。 棲鶻(hú):宿巢的老鷹。鶻,鷹的一種。 磔(zhé)磔:鳥鳴聲。 鸛鶴:水鳥名,似鶴而頂不紅,頸和嘴都比鶴長。 心動:這裏是心驚的意思。 噌吰(chēnghóng):這裏形容鐘聲洪亮。 舟人:船伕。 罅(xià):裂縫。 涵澹澎湃:波浪激盪。涵澹,水波動盪。澎湃,波浪相激。 爲此:形成這種聲音。 中流:水流的中心。 空中:中間是空的。 竅:窟窿。 窾(kuǎn)坎鏜(táng)鞳(tà):窾坎,擊物聲。鏜鞳,鐘鼓聲。 汝識(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嗎?識,知道。 周景王之無射(yì):《國語》記載,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鑄成「無射」鍾。 魏莊子之歌鐘:《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一年(前561)鄭人以歌鐘和其他樂器獻給晉侯,晉侯分一半賜給晉大夫魏絳。莊子,魏絳的諡號。歌鐘,古樂器。 古之人不餘欺也:古人(稱這山爲「石鐘山」)沒有欺騙我啊!不餘欺,就是「不欺餘」。 臆斷:根據主觀猜測來判斷。臆,胸。 殆:大概。 終:終究。 漁工水師:漁人(和)船工。 言:指用文字表述、記載。 此世所以不傳也: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 陋者:淺陋的人。 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用斧頭敲打石頭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考,敲擊。 實:指事情的真相。
簡介
《石鐘山記》是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於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遊石鐘山後所寫的一篇考察性的遊記。文章通過記敘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強調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必須要深入實際,認真調查。
佳句
-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翻譯
暫無內容
評價
劉後村《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一十》:坡公此記:議淪,天下之名言也;筆力,天下之至文也;楷法,天下之妙畫也。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二》:平摘直敘,卻自波折可喜,此是性靈上帶來丈字,今古所希……蘇長公字字挾飛鳴之勢。 楊升菴《三蘇文範·卷十四》:通篇討山水之幽勝,而中較李渤、寺僧、酈元之簡陋,又辨出周景王、魏莊子之鐘音。其轉折處,以人之疑起己之疑,至見中流大石,始釋己之疑,故此記遂爲絕調。 楊升菴《三蘇文範·卷十四》引鍾退谷:真窮理之言,所謂身到處不肯放過也。又:可見窮山水之情者,不是好事,真是虛心細心。 楊升菴《三蘇文範·卷十四》引袁中郎:予涉歷方內名山,與同志探幽選勝,退必記之。閱坡公集中記述,恍通千古一知己。 茅鹿門《唐宋八大家文鈔·東坡文鈔·卷一百四十一》:風旨亦有《水經》來,然多奇峭之興。 姚惜抱《古文辭類纂·卷五十六》引方望溪:瀟灑自得,子瞻諸記中特出者。 姚惜抱《古文辭類纂·卷五十六》引劉耕南:以心動欲還跌出大聲發於水上,纔有波折,而興會更覺淋漓。鐘聲二處,必取古鐘二事以實之,具此詼諧,文章妙趣洋溢行間。坡公第一首記文。 沈歸愚《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記山水並悟讀書觀理之法。蓋臆斷有無,而或簡或陋,均可以求古人也。通體神行,末幅尤極得心應手之樂。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十一》:世人不曉石鍾命名之故,始失於舊注之不詳,繼失於淺人之俗見。千古奇勝,埋沒多少。坡公身歷其境,聞之真,察之詳,從前無數疑案,一一破盡。爽心快目。 呂晚村《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此翻案也。李翻酈,蘇又翻李,而以己之所獨得,詳前之所未備,則道元亦遭簡點矣。文最奇致,古今絕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