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江神子 ·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峯青。
                

詩集

註解

江神子:詞牌名。據唐·崔令欽《教坊記》、敦煌曲子詞與現存晚唐前文人詞,均無載錄《江城子》,故是調當興於晚唐。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謂是調源自唐著詞曲調,即唐時酒令,知是調始流行於晚唐酒筵上,經文人加工,遂成小令詞調。唐五代時爲單調,始見《花間集》韋端己詞,單調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韻,間有三十六字、三十七字諸格。可見唐 五代《江城子》調興之初,格式尚未定型。全唐 五代以《江城子》詞約十六首,由七位詞人所作,以端己最長,當爲最早依調填詞者。五代時,歐陽炯單調詞添一襯字變尾二句爲七言句,開宋詞「襯字法」。牛松卿單調詞添二字於第二句,開宋詞「添字法」。尹參卿單調詞攤破首句爲兩三言句,開宋詞「減字法」、「攤破法」。北宋初,是調作者甚少,晏同叔、柳耆卿、歐陽文忠諸大家均無《江城子》傳世,唯張子野有兩首《江城子》。至東坡始變雙調,由是詞格漸定。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證》中考東坡首用是調約於熙寧年間,《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與《江城子·孤山竹閣送述古》即東坡初創之作,仍承唐 五代詞柔婉細膩之風。元豐間,《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和《江城子·密州出獵》開一代詞風,引時人乃至後代追和。是調衰於金 元,近三分之一爲道士所作,內容多涉道教。《欽定詞譜》:「晁無咎改名《江神子》,韓澗泉詞有『臘後春前邨意遠』句,更名《邨意遠》。」嚴建文《詞牌釋例》:「《江城子》,又名《江神子》、《村意遠》、《水晶簾》,……清李符曾《詞家辨證》雲:『南唐人張泌有《江城子》二闋,五代歐陽炯用此調填詞有『如西子鏡,照江城』句,含本意……」《唐圭璋推薦唐宋詞》注:「《江城子》調應由詠江城事而得名。『子』爲曲名後綴。本篇用原始題意詠揚子江畔古城金陵。」可知調因歐詞「如西子鏡,照江城」句得名。歐詞雖非現存《江城子》首作,然詠江城金陵事而歸本意。有單調四體,分三十五字、三十六字、三十七字三種;雙調一體,七十字,上下闋各七句,五平韻。格律多爲平韻格,雙調體偶有填仄韻者。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元延祐本、《二妙集》本、毛本作「湖上與張先同賦」,吳訥鈔本、茅維《蘇集》本作「江景」。
張先:龍榆生箋引宋·談元時《嘉泰吳興志》:「張先字子野,烏程人,天聖八年進士。詩格清麗,尤長於樂府。晚歲優遊鄉里,常汎扁舟垂釣爲樂,至今號『張公釣魚灣』。仕至都官郎。卒年八十九,葬弁(Biàn)山多寶寺之右。有文集一百卷。」又引《石林詩話》:「張先郎中字子野,能爲詩及樂府,至老不衰。居錢塘,蘇子瞻作倅時,先年已八十餘,視聽尚精強,家猶畜聲妓,子瞻嘗贈以詩云:『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蓋全用張氏故事戲之。先和雲:『愁似鰥魚知夜永,懶同蝴蝶爲春忙。』極爲子瞻所賞。然俚俗多喜傳詠先樂府,遂掩其詩聲,識者皆以爲恨雲。」
鳳凰山:傅子立注:「鳳凰山,在錢塘。」劉尚榮按引宋·祝和甫《方輿勝覽·卷一·臨安府》:「鳳凰山,在城中,下瞰大江,直望海門。」龍榆生箋引《欽定大清一統志·卷二百十六·〈杭州府·鳳凰山〉》:「鳳凰山,在仁和縣南十里,與錢塘縣接界。自唐以來,州治在山右,宋建行宮,山遂環入禁苑。其頂砥平,可容萬馬,有宋時御教場。山下有洗馬池,元末張士誠築,城始截山於城外,舊志,山左瞰大江,有金星洞、郭公泉,其西岡,石筍林立。錢鏐名曰『排衙石』,刻詩石上亦名『排衙山』。」
芙蕖:吳訥鈔本作「芙蓉」。傅子立注:「《爾雅》:『芙蕖,荷花之異名。』」劉尚榮按:「《爾雅·釋草》:『荷,芙蕖。』注:『別名芙蓉,江東呼荷。』傅注蓋綜合經注大意,非徑引《爾雅》原文。」
盈盈:輕盈美麗的樣子,此處用來映襯彈箏姑娘的姿態。
白鷺:傅子立注引唐·杜樊川《晚晴賦》:「復引舟於深灣,忽八九之紅芰,奼然如婦,斂然如女,墮蕊黦顏,似見放棄。白鷺潛來兮,邈風標之公子,窺此美人兮,如慕悅其容媚。」劉尚榮按:「白鷺,傅注原作『白露』,據《唐文粹·卷八》改。」
娉(pīng)婷:形容女子美好的姿態。漢·辛延年《羽林郎》詩:「不意金吾子,娉婷過我廬。」
江上:《甕牗閒評·卷五》作「筵上」。
哀箏:傅子立注引唐·白樂天《琵琶行》:「忽聞水上琵琶聲。」龍榆生箋引魏文帝《與吳質書》:「高談娛心,哀箏順耳。」又引唐·杜安簡《通典·卷一百四十四·〈樂典·八音·絲·箏〉》:「箏,秦聲也。傅玄《箏賦》序曰:『代以爲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絃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能關思哉!』今清樂箏並十有二絃,他樂皆十有三絃。軋箏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餘,以代指。」再引《急就章》注:「箏,瑟類。本十二絃,今則十三。」
苦:甚、極的意思。
煙斂雲收:仙人在天上駕雲而行,所到之處煙雲繚繞。煙斂雲收,是指仙人收起雲霧,下凡到人間,此處是把彈箏姑娘比作下凡的仙人。
湘靈:傅子立注:「帝舜二妃娥皇、女英,帝堯之二女也。從舜南征三苗不返,道死沅湘之間。後世謂之湘靈。《離騷》、《九歌》有湘君,湘夫人者,即此也。故《文選》有『湘靈鼓瑟』之句。」劉尚榮按:「《文選》無此句。句出屈原《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傅注誤標書名。又,事詳韓昌黎《黃陵廟碑》:『湘旁有廟曰黃陵,自前古立以祠堯之二女、舜二妃者。……秦博士對始皇帝雲:「湘君者,堯之二女、舜妃者也。」劉向、鄭元亦皆以二妃爲湘君,而《離騷》《九歌》既有《湘君》,又有《湘夫人》。王逸之解,以爲湘君者,自其水神;而謂湘夫人乃二妃也,從舜南征三苗不反,道死沅湘之間。《山海經》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郭璞疑二女者帝舜之後,不當降小水爲其夫人,因以二女爲天帝之女。以餘考之,璞與王逸俱失也。堯之長女娥皇,爲舜正妃,故曰「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曰「夫人」也。故《九歌》辭謂娥皇爲「君」,謂女英爲「帝子」,各以其盛者推言之也。《禮》有「小君君母」,明其正自得稱「君」也。《書》曰「舜陟方乃死」,《傳》謂「舜升道南方以死」,或又曰:「舜死葬蒼梧,二妃從之不及,溺死沅 湘之間。」餘謂《竹書紀年》帝王之沒皆曰「陟」,「陟」,升也,謂昇天也。《書》曰「殷禮陟配天」,言以道終,其德協天也。《書》紀舜之沒雲「陟」者,與《竹書》《周書》同文也。其下言「方乃死」者,所以釋「陟」爲「死」也。地之勢東南下,如言舜南巡而死,宜言 「下方」,不得言「陟方」也。以此謂舜死葬蒼梧,於時二妃從之不及而溺死者,皆不可信。二妃既曰以謀語舜,脫舜之厄,成舜之聖,堯死而舜有天下,爲天子,二妃之力。宜常爲神,食民之祭。今之渡湘江者,莫敢不進禮廟下。』見《唐文粹·卷五十》。」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峯青」句:傅子立注引唐·錢考功《省試湘靈鼓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

簡介

《江神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是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的詞作。此詞爲詠箏之作,寫彈箏而不見彈箏人,而以聞箏所見和想象來襯托其美妙的意境。在對人物的描寫上,作者運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將彈箏人置於雨後初晴、晚霞明麗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與景色相映成趣,音樂與山水相得益彰。

佳句

  •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峯青。

翻譯

雨後初晴的鳳凰山下,雲淡風清,明麗的晚霞映襯着湖光山色。湖面上的一朵荷花亭亭玉立,雖然開過了,但是仍然美麗、清淨。不知從什麼地方飛來一對白鷺,它們就好像有意來傾慕彈箏人的美麗一樣,特意停留在水面上。忽然聽見江上哀傷的調子,含着悲苦,又有誰忍心去聽?煙靄爲之斂容,雲彩爲之收色,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傾訴自己的哀傷。一曲終了,她已經飄然遠逝,衹見青翠的山峯,仍然靜靜地立在湖邊,彷彿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迴盪在山間水際。

評價

暫無內容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