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鷓鴣天 ·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䩮,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詩集

註解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驪歌一疊》等。雙調,五十五字,平韻。或說調名取自唐·鄭賓光「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詩句。然唐、五代詞中無此調。調始見於宋代宋子京之作。
少年時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金主亮死,中原豪傑並起。耿京聚兵山東,稱天平節度使,節制山東、河北忠義軍馬,棄疾爲掌書記,即勸京決策南向。……紹興三十二年,京令棄疾奉表歸宋,高宗勞師建康,召見,嘉納之,授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並以節使印告召京。會張安國、邵進已殺京降金,棄疾還至海州,與衆謀曰:『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覆命?』乃約統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衆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於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陰僉判。棄疾時年二十三。」稼軒乾道乙酉《進美芹十論劄子》:「粵辛巳歲,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嘗鳩衆二千,逮耿京,爲掌書記,與圖恢夏,共籍兵二十五萬,納款於朝。」宋·洪景盧《稼軒記》:「餘謂侯本以中州雋人,抱忠仗義,彰顯聞於南邦。齊虜巧負國,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衆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間關西奏淮,至通晝夜不粒食。」
「壯歲旌旗擁萬夫」句:宋·黃山谷《送範德孺知慶州》詩:「春風旌旗擁萬夫,幕下諸將思草枯。」
錦襜(chān)突騎:《後漢書·卷一上·光武本紀》:「會上谷太守耿況、漁陽太守彭寵各遣其將吳漢、寇恂等將突騎來助擊王郎。」注:「突騎,言能衝突軍陣。」宋·張於湖《水調歌頭·凱歌上劉恭父》詞:「少年荊楚劍客,突騎錦襜紅。」襜,戰袍。《說文解字》:「衣蔽前」。清·段懋堂注:「《釋器》曰:『衣蔽前謂之襜』。此謂衣,非謂蔽膝也。引伸之凡衣或曰『襜褕』,或曰『襜襦』,皆取蔽義。又引伸之凡所用蔽謂之襜。巾車皆有容蓋,《大鄭》曰:『容謂幨車。』山東謂之『裳幃』,或曰『潼容』。『幨』即『襜』字也。《詩》毛傳曰:『帷裳、婦人之車。』『帷裳』即『裳幃』也。《士昏禮》:『婦車有裧。』《雜記》:『其輤有裧。』『裧』亦即『襜』字。」
銀胡䩮:銀色或鑲銀之箭袋。《新唐書·卷二十三上·儀衛志》:「諸隊仗弓箭、胡䩮,出鋪立廊下。」胡䩮亦作「弧籙」。《廣韻》:「弧籙,箭室也。」五代期內割據幽州之劉仁恭,其部隊編制中尚有「銀胡䩮都」之名。《新五代史·卷三十三·王思同傳》:「王思同,幽州人也。其父敬柔,娶劉仁恭女,生思同。思同事仁恭爲銀胡䩮指揮使,仁恭爲其子守光所囚,思同奔晉,以爲飛勝指揮使。」胡䩮爲一種皮製測聽器,令軍士枕之,可聞三十里內外之人馬聲響,唐·杜君卿《通典·卷一百五十二·〈兵典·守拒法〉》:「令人枕空胡䩮臥,有人馬行三十里外,東西南北,皆響見於胡䩮中,名曰「地聽」,則先防備。」
「燕兵夜娖(chuò)銀胡䩮」句:當指入金營擒張安國事。娖,同「齪」,意爲整理。
金僕姑:箭也。《左傳·莊公十一年》:「乘丘之役,公之金僕姑射南宮長萬,公右遄孫生搏之。」晉·杜元凱注:「金僕姑,矢名。」
「漢箭朝飛金僕姑」句:意謂清晨宋軍便萬箭齊發,向金兵發起進攻。漢,代指宋。
「春風不染白髭(zī)須」句:宋·歐陽永叔《聖無憂》詞:「好酒能消光景,春風不染髭鬚。」髭鬚,脣上曰「髭」,脣下爲「須」。
卻將:四卷本丁集作「都將」。
平戎策:《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三·王忠嗣傳》:「因上平戎十八策。」稼軒屢有奏疏論對金進行軍事抗擊事,今集中尚存《美芹十論》等數篇。
東家:東鄰。
種樹書:《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唐·韓昌黎《送石處士赴河陽幕得「起」字》詩:「長把種樹書,人云避世士。」

簡介

此詞是宋代愛國詞人辛稼軒退閒以後的作品,深刻地概括了一個抗金名將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慘遭遇。上闋從豪氣入詞,慷慨激昂;下闋寫心傷透骨,沉鬱蒼涼。雖然作者自稱戲作,實際上感慨遙深。
這首詞的上闋寫的是作者青年時期那段傳奇般的出色經歷。「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上句寫作者年青時參加領導抗金義軍,曾率領過上萬人的隊伍;下句寫自己率領精銳錦衣騎兵渡江南來。「燕兵夜娖銀胡䩮,漢箭朝飛金僕姑。」具體描寫南奔時突破金兵防線,和金兵戰鬥的場面:金兵晚上準備箭筒,修築工事,而宋兵拂曉便發起了進攻。「夜娖銀胡䩮」,側面說明義軍進兵神速,出其不意。「漢箭」句,指義軍用箭攻擊金人。四句寫義軍軍容之盛和南奔時的緊急戰鬥情況,用「擁」字、「飛」字表動作,從旌旗、軍裝、兵器上加以烘托,寫得如火如荼,有聲有色,極爲飽滿有力富有感染力。
作者回憶青年時代自己殺敵的壯舉和抗敵的戰鬥,豪情壯志溢於筆端,他懷着一片報國之心南渡歸宋,滿懷希望地打算爲宋殺敵建功,但卻不被高宗重用,亦不採納他的平戎之策,長期被閒置不用,使他壯志沉埋,無法一展懷抱。因此在轉入下闋後,追懷往事,不免深深地嘆息:「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上二句今昔對照,一「追」一「嘆」,突出了經歷的歲月之長及遭受的挫折之多;又靈活地從上闋的憶舊引出下闋的敘今。第三句申明「嘆今吾」的主要內容。草木經春風的吹拂能重新變綠,人的鬚髮在春風中卻不能由白變黑。感嘆青春不再,韶華易逝的可惜,這是一層;白髭鬚和上闋的壯歲對照,和句中的春風對照,又各爲一層;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壯志未能徹底湮滅之意,又自爲一層。一句中有多層含意,感慨極爲深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以最鮮明、最典型最生動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與現實的尖銳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劇,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爲深化、極端沉痛的地步。上萬字的平戎策毫無用處,倒不如向人換來種樹書,還有一些生產上的實用價值。這是一種政治現實,對於作者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陸放翁《小園》詩:「駿馬寶刀俱一夢,夕陽閒和飯牛歌。」劉後村《滿江紅·夜雨涼甚忽動從戎之興》詞中的「生怕客談榆塞事,且教兒誦《花間集》」和這兩句意境相近,也寫得很淒涼;但聯繫作者生平的文韜武略、英雄事蹟來看,這兩句的悲慨程度還更使人扼腕不已。
這首詞以短短的五十五個字,深刻地概括了一個抗金名將的悲慘遭遇。上闋氣勢恢宏,下闋悲涼如冰,心傷透骨。悲壯對照,悲壯結合,真如彭羨門《金粟詞話》評辛詞所說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詞。

佳句

  •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
  • 燕兵夜娖銀胡䩮,漢箭朝飛金僕姑。

翻譯

我年輕的時候帶着一萬多的士兵、精銳的騎兵們渡過長江時。金人的士兵晚上在準備着箭袋,而我們漢人的軍隊一大早向敵人射去名叫金僕姑的箭。
追憶着往事,感嘆如今的自己,春風也不能把我的白鬍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長達幾萬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東邊的人家換換種樹的書吧。

評價

暫無內容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