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昭君怨 · 金山送柳子玉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詩集

註解

昭君怨:本琴曲名。《琴曲譜錄》:「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晉人避司馬昭諱,改昭君稱明妃制。」又《琴操》:「齊國王穰(Ráng),以其女昭君,獻之元帝,帝不之幸。後欲以一女賜單于,昭君請行。及至,單于大悅。昭君恨帝始不見遇,乃作怨思之歌。」故李義山詩有「七彈《明君怨》,一去怨不回」之句。至隋唐由樂府而入長短句,浸成詞曲名。清毛稚黃《詞學全書》雲:「漢王昭君作怨詩,入琴操,樂府吟歎曲,有《王明君》,蓋石崇擬作,以教綠珠;隋唐相沿有此曲。」詞調多取名於琴曲;觀此,可知本調調名之由來已。又本調亦名《一痕沙》,朱希真詞詠洛妃,名《洛妃怨》。侯寘(Zhì)詞名《宴西園》。全調四十字,四換韻,兩仄兩平遞轉,前後闋同。首、次、三句,正與《如夢令》句法同;惟《如夢令》第三句不用韻,此則換平韻。第四句三字,即葉平韻,句法爲仄平平,不可移易。
「金山送柳子玉」:吳訥鈔本、《二妙集》本、毛本題作「送別」。
金山:《詩集》施注:「南唐僧應之《頭陀巖記》:『金山昔名浮玉,因裴頭陀江際獲金,貞元二十一年,節帥李錡奏易名金山。』」
柳子玉:清·朱彊村注引查注《詩集》:「柳子玉名瑾,吳人,與王介甫同年。王文誥曰:『瑾,丹徒人。其子仲遠,中都公婿,公之妹婿也。公赴常潤賑饑,瑾往監靈仙觀,因附載以行。』」
桓伊《三弄》:《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試爲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牀,爲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晉書·卷八十一·〈桓宣傳·(族子)桓伊傳〉》:「(桓)伊字叔夏,……性謙素,……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爲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師,泊舟青溪側。素不與徽之相識。伊於岸上過,船中客稱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謂伊曰:『聞君善吹笛,試爲我一奏。』伊是時已貴顯,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牀,爲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欲去又:元延祐本作「人慾去」,原校:「一作『欲去又』」,今從傅《注》本,毛本同。
「新月與愁煙,滿江天」句:客將遠行,故如此說。唐·張懿孫 《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簡介

這首詞作於熙寧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二月,爲送別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其子仲遠爲蘇軾親堂妹婿,兩人是誼兼戚友的。熙寧六年(西元一〇七三年)十一月,蘇軾時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潤州一帶賑饑,恰好柳子玉赴舒州(今安徽安慶)之靈仙觀,二人便結伴而行。次年二月,蘇軾在金山(潤州西北長江中)送別柳子玉,遂作此詞以贈。
上闋寫送別情景,以景色作爲笛聲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別時的感傷氛圍;下闋運用疊句造境傳情,想象來日分別的情景,大大擴展了離情別緒的空間。全詞虛實結合,渲染出一種強烈的情感氛圍,使讀者受到極強的藝術感染。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不知是誰吹起了悠揚的笛曲,將人從好夢中驚醒。推開窗戸,衹見江天茫茫,天上掛着一彎孤單的明月。
明日分別時,送別的人當站立江邊,久久不願回去。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他的心意,追逐行舟,代人送行。而滔滔江水,依舊東流入海。

評價

暫無內容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