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記
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餘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爲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爲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佔爲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爲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爲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爲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爲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爲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詩集
註解
志:記。 志不忘也:一說“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書:周成王得一種“異禾”,轉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 漢武得鼎,以名其年:漢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一寶鼎,於是改年號爲元鼎元年。《通鑑考異》認爲得寶鼎應在元鼎四年,元鼎年號是後來追改的。 叔孫勝狄,以名其子:一說“叔孫勝敵”,魯文公派叔孫得臣抵抗北狄入侵,取勝並俘獲北狄國君僑如。叔孫得臣遂更其子名爲“僑如”。 扶風:鳳翔府。 明年:第二年。 治:修建。 雨麥:麥苗返青時正好下雨。 佔:占卜。 有年:年將有糧,引申爲大豐收。 彌:整、滿。 雨,下雨。 乙卯:農曆四月初二。 甲子:農曆四月十一日。 丁卯:農曆四月十四口。 相與:匯聚。 賈:指坐商。 忭:歡樂、喜悅。 適:恰巧。 屬:同“囑”,意爲勸酒。 禾:穀子,即小米。 荐饑:古人說:“連歲不熟曰薦”,因此“荐饑”意應爲:連續饑荒。 滋:增多。 熾:旺盛。 優遊:安閒舒適、無優無慮的神態。 斯:這些。 賜:給予。 襦:本意短衣,此處代表所有的衣服。 伊:語助詞,無意。 不:通“否”,意爲不然。 造物:造物主(即上帝)或指上天。 冥冥:高遠渺茫。
簡介
文章從該亭命名的緣由寫起,記述建亭經過,表達人們久旱逢雨時的喜悅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農、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靈活,筆調活潑,在風趣的對話中輕鬆含蓄地發表見解。 開篇點題,爲全文之綱。第二段敘修亭經過,點明修亭之人、時間、地點及周圍環境。第二段寫久旱民憂,大雨民喜,把修亭與喜雨聯繫起來,以憂襯喜。第三段離議論於對話之中,進一步說出亭與喜雨之關係。最後一段以歌作結。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這座亭子用雨來命名,是爲了紀念喜慶的事件。古時候有了喜事,就用它來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賞賜的稻禾,便用“嘉禾”作爲他文章的篇名;漢武帝得了寶鼎,便用“元鼎”稱其年號;叔孫得臣打敗狄人僑如,便用僑如作爲兒子的名字。他們的喜事大小不一樣,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卻是一樣的。 我到扶風的第二年,纔開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開鑿了一口池塘,引來流水,種上樹木,把它當做休息的場所。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麥雨,占卜此事,認爲今年有個好年成。然而此後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百姓才因此憂慮起來。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們認爲下得還不夠;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連三天才停止。官吏們在院子裏一起慶賀,商人們在集市上一起唱歌,農夫們在野地裏一起歡笑,憂愁的人因此而高興,生病的人因此而痊癒,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於是我在亭子裏開酒宴,向客人勸酒而告訴了這件事,問他們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嗎?”他們回答說:‘五天不下雨,就長不成麥子了。”又問“十天不下雨可以嗎?”他們回答說:“十天不下雨就養不活稻子了。”“沒有麥沒有稻,年成自然荒廢了,訴訟案件多了,而盜賊也猖獗起來。那麼我與你們即使想在這亭子上游玩享樂,難道可能做得到嗎?現在上天不遺棄這裏的百姓,剛有旱象便降下雨來,使我與你們能夠一起在這亭子裏遊玩賞樂的,都靠這雨的恩賜啊!這難道又能忘記的嗎?” 既用它來命名亭子以後,又接着來歌唱此事。歌詞說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當做短襖;假如上天下白玉,捱餓的人不能把它當做糧食。一場雨下了三天,這是誰的力量?百姓說是太守,太守說沒有這力量。歸功於天子,天子也否認。歸之於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當作自己的功勞,歸之於太空。而太空冥然飄渺,不能夠命名它,於是我用它來爲我的亭子命名。
評價
楊慎《三蘇文範》卷十四引樓昉:“蟬脫汗濁之中,浮游塵埃之外,所謂以文爲戲者。” 楊慎《三蘇文範》卷十四引虞集:“此篇題小而語大,議論干涉國政民生大體,無一點塵俗氣,自非具眼者,未易知也。” 楊慎《三蘇文範》卷十四引王世貞:“凡人作文字,須是筆頭上擇得數百鈞起。此篇與范文正公《岳陽樓記》看來筆力有千鈞重。” “看來東坡此篇文字,胸次灑落,真是半點塵埃不到。” 楊慎《三蘇文範》卷十四引林次崖:“說喜雨處,切當人情;末雖似戲,然自太守而歸功天子、造化,亦是實理,非虛美也。” 楊慎《三蘇文範》卷十四引錢文登:“一反一正,說盡喜雨之情。” 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五:“亭與雨何與,而得以爲名?然太守、天子、造物既俱不與,則即以名亭固宜。此是特特算出以雨名亭妙理,非姑涉筆爲戲論也。” 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二:“從亭上引出喜雨意,掩映有情。” 林雲銘《古文析義》卷十三:“居官興建,當言與民同樂。但亭在官舍,爲休息之所,無關民生。髯蘇卻借早後大雨,語語爲民,便覺闊大。若言雨是雨,亭是亭,兩無交涉,則言雖大而近誇也。此卻自喜雨之後,追言無雨必不能樂此亭,是亭以雨故,方感其爲亭,何等關係。末忽撰出歌來,而以雨力不可忘處層層推原,皆有至理。不但舍雨之外無可名此亭,亦舍亭之外無可名此雨,把一個太守私亭,毋論官吏、商賈、農夫,即天子、造物、太空,無不一齊攙入。豈非異樣大觀?”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十一:“只就‘喜雨亭’三字,分寫,合寫,倒寫,順寫,虛寫,實寫,即小見大,以無化有。意思愈出而不窮,筆態輕舉而盪漾,可謂極才人之雅緻矣。” 過珙《古文評註》卷九:“‘吾亭適成’一語,爲安頓得體,方雨而亭成,則未雨而始經營此亭,於民爲不堪,於時爲不宜。於太守爲不忍。今卻緊接‘憂者以喜,病者以愈’,極苦事翻作喜事,最爲奇筆。” 餘城《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八:“以三‘忘’字爲經,以八‘名’字爲緯,以三‘民’字爲骨;就一座私亭,寫出絕大關係,伴憂樂同民之意,隱然言外,而又毫不着跡。立言最爲有體。然非出筆蕭灑,亦安能藏莊重於流麗如此也。的是風流太守之文。彼於篇末以滑稽爲譏者,殆未思民歸功太守,太守推美於君沃子讓善於天沃普美無言。層層正自有至理”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文醇》卷四十四:“天固妙萬物而不有者也,軾故曰‘造物不自以爲功,歸之太空也。’雖然,妙萬物而不有,萬物是以大有,人人不自有其善,天下於是大善,而豈區區焉,斤斤焉,飾貌矜情,以諧媚君父,矯誣上天云爾哉?軾斯記也,幾於道矣。而茅衝謂之滑稽,儲欣謂之淺制,溝乎高言,不入於衆人之心也。” 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六十九:“志不忘,是名亭主意,即是通篇命意,作者分明點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