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註解
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遊》、《傷春曲》。唐人小說《冥音錄》載曲名《上江虹》,後更名《滿江紅》。宋以來始填此詞調。《欽定詞譜》以柳屯田「暮雨初收」詞爲正格。九十三字,前闋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闋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格調沉鬱激昂,前人用以發抒懷抱,佳作頗多。另有平聲格,雙調九十三字,前闋八句四平韻,後闋十句五平韻。 「江行,簡楊濟翁、周顯先」:四卷本甲集「江行和楊濟翁韻」,《花菴詞選》作「感興」。 楊濟翁:楊炎正,吉水人,楊邦乂之孫,楊誠齋族弟。宋·楊誠齋《誠齋詩話》:「予族弟炎正,字濟翁。……濟翁年五十二乃及第。初任寧遠簿,甚爲京丞相所知。」按:據《宋會要輯稿·職官門》各卷之記事,知楊氏於慶元中任吏部架閣,嘉定中改大理司直,並歷守藤、瓊等州。其早年或曾久居京口或揚州,故與寓居京口之稼軒相識甚早。 周顯先:未詳。稼軒詩集有和周顯先韻之七絕二首。 溪山:辛稼軒的溪山情節。早在淳熙五年,辛稼軒已經有了依稀朦朧的「溪山」意識。事實上,辛稼軒「溪山」意識出現的年代,還可以大大前推。如《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詞雲:「且歸來、談笑護長江,波澄碧。」這首詞作於孝宗乾道四年或稍後,時爲建康府通判。又《水調歌頭》詞雲:「散盡黃金身世,不管秦樓人怨,歸計狎沙鷗。明夜扁舟去,和月載離愁。」辛稼軒「溪山」隱逸情結產生,不能說這是消極頹廢的意識;不僅如此,恰恰相反,正說明詞人的積極主張收復、抗戰。只是在這種積極主張不能實現,在希望徹底破滅之後,纔有了美人遲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實遠,昨非今非之慨。這是「溪山」隱逸情結產生的真正原因。 怪:驚異,駭疑。而之所以如此,隱含有時光迅速,不覺間已是舊相識了的感嘆意味。按:稼軒南歸初期,曾有一段漫遊吳楚的生活經歷,通判建康後,也大體宦遊於吳楚一帶,故有此感。 「還記得、夢裏行遍」句:四卷本作「是夢裏、尋常行遍」。 緉(liàng):一雙。 屐(jī):木底有齒的鞋,六朝人喜著屐遊山。語出《世說新語·雅量》:「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並恆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客至,屏當未盡,餘兩小簏箸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未知一生當箸幾量屐?』神色閒暢。於是勝負始分。」 塵勞:四卷本作「塵埃」,風塵勞辛,指其宦遊生涯。 三十九年非:回顧三十九年,一切皆非。西漢·劉安《淮南子·卷一·原道訓》:「凡人中壽七十歲,然而趨舍指湊,日以月悔也,以至於死,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時稼軒年近四十,套用此語自嘆。宋·王安石《省中二首·其二》詩:「身世自知還自笑,悠悠三十九年非。」 「吳楚地,東南坼(chè)。」句:此化用唐·杜甫《登岳陽樓》詩意:「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詩極言洞庭湖寬廣,似將中國大地分裂爲二。坼,裂開。 「英雄事,曹劉敵。」句:謂圖英雄霸業者,惟曹操和劉備相與匹敵。《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先主傳〉》:「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此明頌曹、劉,暗揚孫權。蓋當時堪與曹、劉爭雄天下者惟孫權,而他正霸居吳楚一帶。稼軒《南鄉子》:「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與此暗合。敵,匹敵。 「被西風吹盡,了無陳跡。」句:言歷史遺蹟被無情西風一掃而盡。陳跡,四卷本及《花菴詞選》作「塵跡」。 樓觀才成:王詔校刊本及四印齋本作「樓觀甫成」,樓閣剛剛建成。宋·蘇軾《送鄭戶曹》詩:「樓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 旌旗未卷:指戰事未休,喻復國大業未了。旌旗,戰旗。 「樓觀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句:感慨宦跡不定,事業未就而鬢髮先白。此喻調動頻繁,難展才略。 「嘆人間、哀樂轉相尋,今猶昔。」句:謂哀樂相循,古今同理。言外之意,大可不必計較。轉相尋,循環往復、輾轉相繼。人間,王詔校刊本及四印齋本改作「人生」。
簡介
《滿江紅·江行簡楊濟翁周顯先》作於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是一篇觸物抒懷之作。當時詞人從臨安前往湖北,在路上以詞代簡,爲楊濟翁和周顯先寫下此詞。 全詞因江行興感,卻沒有寫景,將現實政治感慨與懷古之情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對往昔英雄人物的追憶與今朝他們“了無陳跡”的哀嘆,表達了作者一方面渴望能如古代英雄一樣建立偉業,但另一方面又倦於宦遊(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遊于山川的失意矛盾之情。
佳句
- 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長爲客
- 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
- 嘆人間、哀樂轉相尋,今猶昔。
- 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緉平生屐?
翻譯
暫無內容
評價
明·卓人月《古今詞統》:常使英雄淚滿襟。 清·陳廷焯《雲韶集》:起數語便超絕。回頭一擊,魚龍飛舞,淋漓痛快,悲壯蒼涼,敲碎玉唾壺。 清·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滿江紅》詞易於縱筆,以稼軒之才氣,更如陣馬風檣,但豪放則易近粗率,此作獨疏爽而兼低徊之思。「佳處」二句深表同情。餘生平所歷勝境,回味猶甘,而重遊無望,知佳處徑須攜杖,不可使清景如追逋也。下闋非特俯仰興亡,即尋常之丹艧未竟,已鐘鼓全非者,不知凡幾,真閱世之談。「今猶昔」三字尤雋。後之感今,猶今之感昔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