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詩集

註解

僵臥:直挺挺地躺着。這裏形容自己窮居孤村,無所作爲。《汝南先賢傳》:「時大雪,積地丈餘。洛陽令身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涼的村莊。
不自哀:不爲自己哀傷。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輪臺:在新疆一帶防守,這裏指戍守邊疆。戍,守衛。
輪臺:在今新疆境內,是古代邊防重地。此代指邊關。《唐書·地理志》:「北庭大都護府,有輪臺縣,大曆十年置。」曹唐詩:「灞水橋邊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輪臺。」
夜闌(lán):夜深。
風吹雨:風雨交加,和題目中「風雨大作」相呼應;當時南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風吹雨」也是時局寫照,故詩人直到深夜尚難成眠。
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宋書》:「鐵馬二千,風驅電擊。」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區的河流。

簡介

此詩是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十一月陸游退居家鄉山陰時所作,表明陸游投身抗戰、爲國雪恥的壯志至老不衰。但是,詩人滿懷壯志,卻不爲朝廷所重,只能「僵臥孤村」,把爲國家恢復中原的理想寄託到夢境之中。
此詩以「癡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詩的開頭兩句,意思緊密相聯:「僵臥孤村不自哀」敘述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尚思爲國戍輪臺」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態的解釋,前後照應,形成對比。「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淒涼的境遇。「僵」字寫年邁,寫肌骨衰老,「臥」字寫多病,寫常在牀蓐;「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寫詩人貧困村居,過着荒村野老的悽苦生活。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後處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籠罩着一種悲哀的氣氛。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又現出一種樂觀豪放之氣。詩人對自己的處境並不感到悲哀,貧病淒涼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值得悲哀之處;詩人自己尚且「不自哀」,當然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終生不渝的統一之志,理解他爲這個壯志奮鬥的一生,理解他的滿腔熱血、一顆忠心,就是「尚思爲國戍輪臺」的精神狀態。這兩句詩是詩人靈魂和人格的最好說明,山河破碎,國難當頭,自有「肉食者謀之」,詩人不必多此一舉。另外,詩人正是因爲「喜論恢復」、熱心抗敵才屢屢受打擊,最後才罷官閒居的。作爲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問心無愧,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而今後國運如何他可以毫不負責。其次,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詩人作爲年邁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擔報國殺敵的義務了。作爲一個既無責任也無義務的七旬老人仍有「爲國戍輪臺」的壯志,這就讓人肅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達官貴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們承擔着責任和義務卻無心復國,顯得渺小和可鄙。
「夜闌臥聽風吹雨」緊承上兩句。因「思」而夜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想到戰爭的風雲、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着、想着,輾轉反側,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而且「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禦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

佳句

  •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翻譯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裏,沒有爲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着替國家防衛邊疆。
夜將盡了,我躺在牀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着披着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徵北方疆場。

評價

暫無內容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