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蘭陵王 · 柳

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悽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
                

詩集

註解

蘭陵王:詞牌名,首見於周邦彥詞。一百三十字,分三段。
柳陰直:長堤之柳,排列整齊,其陰影連綴成直線。
煙:薄霧。
絲絲弄碧:細長輕柔的柳條隨風飛舞,舞弄其嫩綠的姿色。弄,飄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煬帝時所建,故稱。是北宋是來往京城的必經之路。
拂水飄綿:柳枝輕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飛揚。
行色:行人出發前的景象、情狀。
故國:指故鄉。
京華倦客:作者自謂。京華,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師,有厭倦之感,故云。
長亭: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別的地主。
“應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別之習。柔條,柳枝。過千尺,極言折柳之多。
舊蹤跡:指過去登堤餞別的地方。
又:又逢。
酒趁哀弦:飲酒時奏着離別的樂曲。趁,逐,追隨。哀弦,哀怨的樂聲。
離席:餞別的宴會。
“梨花”句:餞別時正值梨花盛開的寒食時節。唐宋時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百官,故有“榆火”之說。寒食,清明前一天爲寒食。
一箭風快:指正當順風,船駛如箭。
半篙波暖:指撐船的竹篙沒入水中,時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
迢遞:遙遠。
驛:驛站。
“望人”句:因被送者離汴京南去,回望送行人,故曰天北。望人,送行人。
悽惻:悲傷。
漸:正當。
別浦:送行的水邊。
縈迴:水波迴旋。
恨:這裏是遺憾的意思。
津堠(hòu):渡口附近供瞭望歇宿的守望所。津,渡口。堠,哨所。岑寂,冷清寂寞。
冉冉:慢慢移動的樣子。
春無極:春色一望無邊。
念:想到。
月榭:月光下的亭榭。榭,建在高臺上的敞屋。
露橋:佈滿露珠的橋樑。

簡介

這是一首自傷別離的詞,寫作者離去之愁。此詞有生活細節、有人物活動,有抒情主體的心理意緒,形成詞作較爲鮮明的敘事性和戲劇性特色。全詞構思縈迴曲折,似淺實深,有吐不盡的心事流蕩其中,無論景語、情語,都很耐人尋味。

佳句

  • 沉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
  • 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
  •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 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
  • 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年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 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翻譯

正午的柳蔭直直地落下,霧靄中,絲絲柳枝隨風擺動。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經多少次看見柳絮飛舞,把匆匆離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臺向故鄉瞭望,杭州遠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厭倦,可有誰知道我心中的隱痛?在這十里長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條有上千枝,可總是年復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閒暇到了郊外,本來是爲了尋找舊日的行蹤,不料又逢上筵席給朋友餞行。華燈照耀,我舉起了酒杯,哀怨的音樂在空中飄動。驛站旁的梨花已經盛開,提醒我寒食節就要到了,人們將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滿懷愁緒看着船像箭一樣離開,梢公的竹篙插進溫暖的水波,頻頻地朝前撐動。等船上的客人回頭相看,驛站遠遠地拋在後面,端的離開了讓人愁煩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喲,卻發現已經是一片朦朧。
我孤零零地十分悽慘,堆積的愁恨有千萬重。送別的河岸迂迴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靜。春色一天天濃了,斜陽掛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攜手,在水榭遊玩,月光溶溶。我們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橋頭,聽人吹笛到曲終……唉,回憶往事,如同是一場大夢。我暗中不斷垂淚。

評價

毛開《樵隱筆錄》:紹興初,都下盛行周清真詠柳《蘭陵王慢》,西樓南瓦皆歌之,謂之“渭城三疊”。以周詞凡三換頭,至末段聲尤激越,唯教坊老笛師能倚之以節歌者。
陳廷焯:美成詞,極其感慨,而無處不鬱,令人不能遽窺其旨。如蘭陵王《白雨齋詞話》:“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二語,是一篇之主。上有“隋堤上。曾見幾番,浮水飄綿送行色”之句,暗伏倦客之恨,是其法密處。故下文接雲:“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久客淹留之感,和盤托出。他手至此,以下便直書憤懣矣,美成則不然。“閒尋舊蹤跡”二疊,無一語不吞吐,只就眼前景物,約略點綴,更不寫淹留之故,卻無處非淹留之苦;直至收筆雲:“沉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遙遙挽合,妙在才欲說破,便自嚥住,其味正自無窮。
譚獻《譚評詞辨》:已是磨杵成針手段,用筆欲落不落,“愁一箭風快”等句之噴醒,非玉田所知。“斜陽冉冉春無極”七字,微吟千百遍,當入三昧,出三昧。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