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爲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於市,武安君十萬衆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
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詩集

註解

藺相如之完璧: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得到稀世之寶——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換取這塊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給了秦璧卻得不到城。藺相如請命奉璧入秦,見秦王無意給趙城,用計賺回和氏璧,並叫隨從化裝從小路逃走,完璧歸趙。
情:實情、本意。
九賓:古代舉行大典時所用的極隆重的禮儀。賓,指擯相,迎賓禮讚的官吏。
紿:欺騙。
令:假如。
僇:通“戮”,殺戳。
武安君:秦國大將白起的封號。
邯鄲: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市。
族:滅族。
勁澠池:公元前279年,秦王約趙王會於澠池。宴會上秦王請趙王鼓瑟以辱趙王。藺相如隨行,便以刺殺秦王相威脅,請秦王爲趙王擊缶。勁:強勁。果敢的意思。
柔廉頗:廉頗,趙國名將。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會”功大,拜爲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打算侮辱他。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爲重,多次避讓廉頗。廉頗受到感動,負荊請罪。廉藺遂成刎頸之交。柔,忍讓、退讓。

簡介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是王世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論,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爲信也”開宗明義,對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一史實發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然後以分析秦、趙時勢入手,從情與理兩方面重點剖析兩國外交上的形勢,從而得出因爲秦國不想和趙國爲敵,因此藺相如能完璧歸趙,“天固曲全之哉”的結論。文章邏輯清晰,論述嚴密,辯駁有力,尤其文中的假設論證一段文字,合情合理,很有說服力。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藺相如完璧歸趙,人人都稱道他。但是,我卻不敢苟同。
秦國用十五座城的空名,來欺騙趙國,並且勒索它的和氏璧。這時說它要騙取璧是實情,但不是想要藉此窺視趙國。趙國如果知道了這個實情就不給它,不知道這個實情就給它。知道了這個實情而害怕秦國而給它,知道這個實情而不害怕秦國就不給它。這隻要兩句話就解決了,怎麼能夠既害怕秦國又去激怒秦國呢?
況且,秦國想得到這塊璧,趙國不給它,雙方本來都沒有什麼曲直是非。趙國交出璧而秦國不給城池,秦國就理虧了。秦國給了城池,而趙國卻拿回了璧,就是趙國理虧了。要想使秦國理虧,不如就放棄璧。害怕丟掉璧,就不如不給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圖給了城池,又設九賓的隆重禮儀,齋戒之後纔來接受璧,那種形勢是不得不給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給城池,藺相如就可以上前質問他:“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會給城池的,這塊璧不是趙國的嗎?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國的寶物。現在假使大王因爲一塊璧的緣故而拋棄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會深恨大王,說把我們像小草一樣拋棄了。大王不給城池,而騙奪了趙國的璧,因爲一塊璧的緣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請求死在這裏,來表明大王的失信。”這樣,秦王未必不歸還璧。但是當時爲什麼要派手下人懷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國處在理直的一方呢?那時秦國並不想與趙國斷絕關係。假如秦王發怒,在街市上殺掉藺相如,派武安君率領十萬大軍進逼邯鄲,追問璧的下落和趙國的失信,一次獲勝就可以使相如滅族,再次獲勝而璧最終還是要落到秦國手裏。因此我認爲,藺相如能保全這塊璧,那是上天的保佑。
至於他在澠池以強硬的態度對付秦國,在國內以謙和的姿態對待廉頗,那是策略上越來越高明瞭。所以說趙國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確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評價

暫無內容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