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同學一首別子固

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口未嘗相語也,辭幣未嘗相接也。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聖人而已矣。”學聖人,則其師若友,必學聖人者。聖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予在淮南,爲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還江南,爲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爲然。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後已。正之蓋亦常云爾。夫安驅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於其堂,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願從事於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會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雲。
                

詩集

註解

同學:共同學習聖人之道。
一首:一篇。
子固:曾鞏(公元1019年-公元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著有《元豐類稿》。
慕:仰慕。
友:與……交朋友,動詞。
正之:孫侔,字正之,一字少述。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早年喪父,事母至孝。多次被人推薦,曾授校書郎揚州州學教授。
相過:拜訪,交往。過,訪問。
相語:交談。
辭:這裏指書信往來。
幣:帛,絲織品,這裏指禮品。
若:和、與。
考:考察、觀察。
適然:理所當然的事情。
《懷友》:原文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四》。其文雲:“因介卿(即介甫)官於揚,予窮居極南……爲作《懷友》書兩通,一自藏,一納介卿家。”
遺(wèi):贈送。
大略:大體上。
扳(pān):同“攀”,援引。
至乎中庸(yōng):語本曾鞏《懷友》“望中庸之域,其可以策而及也。”中庸,儒家奉行的道德標準,認爲不偏爲中,不變爲庸,即不偏不倚,循常守舊。
安驅:穩穩當當地駕車。
轥(lìn):車輪碾過。
造於:到達。
昔:昔日。
噫(yī):唉,表示感嘆。
守:職守,工作崗位。
私:私人。
系:牽繫、繫念。
警(jǐng):警策、勉勵。

簡介

《同學一首別子固》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所作的一篇散文。
北宋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王安石與曾鞏同時應禮部試。次年,王安石得中,而曾鞏落第還鄉。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三月,王安石自揚州籤判任上還臨川,至舅家。隨後,他又前往南豐見了曾鞏,此文大約作於此時。
散文開篇簡約地介紹賢人曾鞏和孫侔;中間敘述曾鞏和孫侔雖然素不相互交往,但是都學聖人,所以能相似,又相信不疑,彼此勉勵,最後說明回贈《同學一首別子固》的意圖,是爲了互相告誡和互相慰勉。全文表達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進步的君子之誼。
全文立意幽古,開門見山,表明作者自己的人生志趣和對文學的態度,又道出人生天地間,知己不必曾相逢的人生哲理,顯示作者高遠的精神境界、寬廣的胸襟以及君子應有的操守。全文感情真摯,言簡意賅,層次分明,採用陪襯手法,以孫侔陪襯曾鞏,則更加突出了曾鞏,同時又把作者的看法融入其中,使之互相映襯,韻味無窮。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江南有一位賢人,字子固,他不是現在一般人所說的那種賢人,我敬慕他,並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賢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現在一般人所說的那種賢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這兩位賢人,不曾互相往來,不曾互相交談,也沒有互相贈送過禮品。他們的老師和朋友,難道都是相同的嗎?我注意考察他們的言行,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竟是多麼少呀!應該說,這是他們學習聖人的結果。學習聖人,那麼他們的老師和朋友,也必定是學習聖人的人。聖人的言行難道會有兩樣的嗎?他們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懷疑我的話。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話。於是我知道被人們認爲是賢人的人,他們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寫了一篇《懷友》贈給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幫助,以便達到中庸的標準才肯罷休。正之也經常這樣說過。駕着車子穩步前進,輾過中庸的門庭而進入內室,除了這兩位賢人還能有誰呢?我過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達到中庸的境地,但也願意跟在他們左右奔走。在他們的幫助下前進,大概能夠達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職守,由於個人私事的牽掛,我們之間不能經常相聚,作《同學一首別子固》,用來互相告誡,並且互相慰勉。

評價

清·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八》:此爲瘦筆,而中甚腴。學文必當由瘦以入腴,如先學腴,即更無由得瘦也。
清·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一九》:略朋友離別之情,而敘道義契合之雅,使人讀之油然有感。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十一》:別子固而以正之陪說,交互映發,錯落參差。至其筆情高寄,淡而彌遠,自令人尋味無窮。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