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 · 菩薩品第四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爲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爲從如生得受記耶?爲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於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舍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不人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爲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衆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爲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佈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衆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怠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慈是道場,等衆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舍是道場,憎愛斷故;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場,教化衆生故;四攝是道場,攝衆生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爲法故;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衆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衆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絃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僑屍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我言:‘僑屍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爲魔來,嬈固汝耳。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免仰而與。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爲說法,令發道意。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衆;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衆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衆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莊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爲菩薩法樂。’ “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魔言:“居士,可舍此女?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爲菩薩。’維摩詰言:‘我已舍矣,汝便將去,令一切衆生,得法願具足。’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仰,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衆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爲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衆生。”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爲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爲?’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衆生,是名法施之會。曰:‘何謂也?’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衆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舍心。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屍羅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教化衆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爲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衆生,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起三堅法;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和敬,起質直心;正行善法,起於淨命;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家法,起於深心;以如說行,起於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閒處;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解衆生縛,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知一切衆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于慧業;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爲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爲大施主,亦爲一切世間福田。’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衆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時心得清淨,嘆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衆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時維摩詰現神變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詩集
註解
彌勒:梵語音譯,意譯“慈氏”,“慈”爲姓,其名“阿逸多”,因其歷劫以來修習慈心三昧,以慈心教化衆生,故又稱“慈氏菩薩”。彌勒是佛陀的弟子,先於佛陀滅度,居於兜率天宮,在其壽命盡時(天壽四千歲,約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將下生此世界,成佛於龍華樹下,故其被稱爲“一生補處菩薩”(一生即可成佛的菩薩),又稱“彌勒佛”。彌勒信仰主要包括上生信仰下生信仰。所謂上生信仰,是指上生到兜率淨土,彌勒上生到兜率天宮後,衆生皆可發願到此。所謂的下生信仰,就是彌勒菩薩於娑婆時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下生娑婆世界成佛,龍華樹下講法三次,度脫無量衆生,建立人間的淨土世界。《彌勒上生經》說:“閻浮提人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閻浮提,示成正覺,應化人間,使成淨土。” 兜率天:爲欲界的第四天,乃彌勒菩薩所居處,修兜率淨土者,日後便能往生兜率天。不退轉地之行:獲得不退轉地的修行。不退轉地,即無生法忍,菩薩所修十地之一。《大智度論》卷五十:“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法忍。” 受記:指從佛陀那裏得到未來證果或成佛的預言、記別。 正位:小乘所證的無爲涅槃。僧肇《注維摩詰經》卷五“正位,取證之位也。三乘同觀無生。慧力弱者不能自出,慧力強者超而不證也。”羅什說:“實相常定故名正位。”(卷四)“觀無生是取證法,不入正位明不證也。”(卷五)慧遠《維摩義記》卷三:“聲聞見證無爲涅槃爲入正位。” 菩提相:覺悟的相狀、境界。菩提,意爲覺悟、智慧佛道。 天子:指天界之男子。 滅諸相故:奘譯爲“一切有情、一切衆生皆寂滅故”,更易理解。 光嚴童子:以大光明莊嚴身心的童子。童子,指青少年。 道場:原指佛成道之處,後泛指修習佛法的場所。 六通:指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漏盡通。 背舍:指“八背舍”。背舍,“解脫”之異名,意謂捨去貪着與煩惱。 四攝:指四攝法,即佈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四諦:佛教的四個真理。諦,真理義。詳見前注。別譯本爲“諦”,奘譯本爲“一切諦實是妙菩提”。羅什注曰:“小乘中說四諦,大乘中說一諦。今言諦是則一諦。一諦實相也。”小乘佛教講四諦,即苦、集、滅、道,大乘佛教重諸法實相,亦稱“諦”。 無明乃至老死:即“十二因緣”,是佛教爲解釋現實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消除人生痛苦的方法而構建的一種理論。佛教認爲衆生都是一個念念不住的流轉過程,分爲彼此互爲條件或因果聯繫的十二個環節,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緣”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輪迴說聯繫在一起,即成“三世兩重因果”:無明與行爲“過去因”識、名色、六處、觸、受爲“現在果”;愛、取、有爲“現在因”,生、老死則爲“未來果”。 諸煩惱:梵文本、奘譯本爲“息諸煩惱”。 一念知一切法:一念覺知一切世間出世間諸法。羅什說:“二乘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中唯以一念則豁然大悟,具一切智也。”(《注維摩詰經》卷四) 持世菩薩:亦稱“寶雨菩薩”,能廣作佈施,護持救濟世間衆生。 魔波旬:亦作“波旬”,意爲殺生、惡者,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魔王。 天女:欲界天中的女子。此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中的女子。 帝釋:即天帝,忉利天之主神。 橋(jiāo)屍迦:帝釋天的姓氏。 五欲:指對色、聲、香、味、觸五境的貪着、欲求。 正士:指追求正道的大士,“菩薩”之異稱。 要:同“邀”,引誘。釋子:指佛門弟子。 俛(fǔ)仰:多義詞,意爲低頭抬頭、身體屈伸、俯視仰望應付周旋、時間短暫等。這裏“僥仰”意爲猶豫躊躇。俛,低頭。仰,舉首。 道意:追求正道的意願,即發起求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法樂:指修習佛法而獲得的快樂。 五欲樂:指從色、聲、香、味、觸五境中所獲得的世俗貪慾之樂。 三脫門:亦作“三解脫門”,即三種證入涅槃而獲得解脫的法門。一、空解脫門,謂了達諸法本空,皆無自性,則於諸法而得自在。二、無相解脫門,謂了知諸法本來無相,則離差別相而得自在。三、無相解脫門,又作“無作解脫門”,謂知諸法幻有而無所願求;無所願求,則不造作生死之業;無生死之業,則無果報之苦而得自在。 非時:指不應該在某時做某事。這裏指在修行尚未圓滿時便以小乘法門證取小乘果位。僧肇《注維摩詰經》卷四:“二乘入三脫門不盡其極,而中路取證,謂之非時。此大士之所不樂也。” 同學:指與自己一起修習大乘佛法的同道。 惡知識:即壞朋友,指無益於修行的朋友。知識,指朋友。下文“善知識”則指好朋友。 無盡燈:“燈”喻佛法,燈燈相燃,無窮無盡;佛法輾轉承續,流佈無窮,永不斷絕。 善德:奘譯爲“蘇達多”,即須達多,意爲善施。在其他經典中,“須達多”又號稱“給孤獨長者”,因此有人認爲善德爲“給孤獨長者”之子。 大施會:即無遮大會,一種不分一切對象廣行佈施的大會。 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無上菩提來引導衆生生起慈無量心。奘譯爲“以無上菩提行相引發大慈”。 檀波羅蜜:梵語音譯,即佈施度。檀,爲“檀那”的略稱,意爲佈施。波羅蜜,意爲“度”,或“到彼岸”,謂度生死此岸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 屍羅波羅蜜:梵語音譯,即持戒度。 羼(chàn)提波羅蜜:梵語音譯,即忍辱度。 毗梨耶波羅蜜:梵語音譯,即精進度。 禪波羅蜜:梵語音譯,即禪定度。 般若波羅蜜:梵語音譯,即智慧度。 三堅法:指堅身、堅命、堅財三種堅法,即法身、慧命和法財。 六念:即唸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若常持此“六念”,則能使人具足善的功德。 六和敬:指僧伽和合團結的六條基本準則,分別爲:身和敬(身和同住),二、口和敬(口和無爭),三、意和敬(意和同事),四、戒和敬(戒和同修),五、見和敬(見和同解),六、利和敬(利和同均)。 淨命:即正命,指少欲知足、正當清淨的生活方式。有時也指以清淨之心爲生命。 調伏心:此處指衆生生起的調伏之心。 修行地:指修行的各階段。奘譯爲“瑜伽師地”。 福德業:指能生起福德的善行,如“六度”中的佈施、忍辱、持戒等。 智業:能分別諸法,知一切衆生心念,謂之“智”;根據衆生的不同根機而隨機說法,開導衆生,謂之“智業”。 慧業:知諸法自性本空,而不取不捨,謂之“慧業”。 一切智慧:指佛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智。
簡介
維摩詰所說經是佛教大乘經典。一稱《不可思議解脫經》,又稱《維摩詰經》《淨名經》。後秦鳩摩羅什譯有3卷,14品。敘述毗耶離(吠舍離)城居士維摩詰,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過他與文殊師利等人共論佛法,闡揚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義旨爲“彈偏斥小”“嘆大褒圓”,批判一般佛弟子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責歪曲佛道的絕對境界。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於是,佛陀對彌勒菩薩說:“彌勒,你前去維摩詰居士那裏探視一下他的病情吧。 彌勒菩薩回稟佛陀說:“世尊,到維摩詰居士那裏探視他病情的事情,我恐怕不能勝任。爲什麼呢?回憶往昔,我曾經爲兜率天天王及其眷屬演說如何修行,才能成就菩薩不退轉地這時維摩詰居士來對我說:‘彌勒,世尊曾爲仁者你授記,預言你再過一生即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那麼,你得到受記是哪一生呢?是過去生?是未來生?還是現在生呢?如果是過去生,那麼過去生已經消逝了;如果是未來生,那麼未來生還沒有來到;如果是現在生,那麼現在生剎那不住。正如佛祖所說:比丘啊,你就在當下的此刻,即處於亦生亦老亦滅的變化之中。如果你是以無生獲得受記,無生本身即是正位,既已處於正位之中,則不會有受記這種事情,也不會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爲什麼說彌勒菩薩你曾受記一生即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呢?此受記是從真如生而得呢?還是從真如滅而得呢?如果是從真如生而得到受記,真如本無有生;若是從真如滅而得到受記,真如本無有滅。一切衆生都是真如的體現,一切諸法也都是真如的體現,一切賢聖也都是真如的體現,至於彌勒菩薩你也是真如的體現。如果說彌勒菩薩你得到受記,一切衆生也應該得到受記。爲什麼呢?因爲真如是不二的,無有差異。如果彌勒菩薩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一切衆生亦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爲什麼呢?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如果彌勒菩薩你得滅度,一切衆生也應當得滅度。爲什麼呢?諸佛知道一切衆生本性寂滅,皆具涅槃相,也就不必再證入涅槃。所以,彌勒菩薩,你不要以所謂的不退轉地之行去引誘諸位天子,實際土,沒有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者,也沒有退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者。 “‘彌勒菩薩,你應當讓諸位天子捨棄對菩提的分別之見。爲什麼呢?所謂菩提,是不可以用色身求得,也不可以用分別心求得。寂滅是菩提,因爲一切有情、一切法相本性寂滅的緣故;不觀是菩提,因爲遠離了一切因緣對待的緣故;不行是菩提,因爲沒有一切作意起唸的緣故;斷滅是菩提,因爲捨棄了一切虛妄邪見的緣故;遠離是菩提,因爲遠離了種種妄想的緣故;障蔽是菩提,因爲障蔽了一切慾望願求的緣故;不入是菩提,因爲沒有貪戀執着的緣故;隨順是菩提,因爲隨順於真如的緣故;安住是菩提,因爲安住於萬法真性的緣故;到達是菩提,因爲到達於真如實際的緣故;不二是菩提,因爲捨棄了意與法分別對待的緣故;等同是菩提,因爲等同於虛空的緣故;無爲是菩提,因爲沒有生、住、異、滅的緣故;智慧是菩提,因爲了知一切衆生心行的緣故;不會是菩提,因爲內外六入不相會聚的緣故;不合是菩提,因爲遠離一切煩惱習氣的緣故;無處是菩提,因爲沒有一切形色質礙的緣故;假名是菩提,因爲名字自性本空的緣故如化是菩提,因爲無所取無所舍的緣故;無亂是菩提,因爲恆常寂靜的緣故;善寂是菩提,因爲自性常清淨的緣故;無取是菩提,因爲遠離一切攀緣的緣故;無異是菩提,因爲一切諸法等無差異的緣故;無比是菩提,因爲諸法等同,無可比喻的緣故;微妙是菩提,因爲一切諸法難以了知的緣故。’世尊,當維摩詰居士這樣說法之時,二百天子證得無生法忍,所以,到維摩詰居士那裏探視他病情的事情,我恐怕不能勝任。” 佛陀又對光嚴童子說:“你前去維摩詰居士那裏探視一下他的病情吧。” 光嚴童子回稟佛陀說:“世尊,到維摩詰居士那裏探視他病情的事情,我恐怕不能勝任。爲什麼呢?回憶往昔,有一次,我出毗耶離大城,這時維摩詰居士正好入城,我便向他施禮並問道:‘維摩詰居士,您從哪裏來呢?維摩詰居士回答說:‘我從道場來。’我又問:‘道場在哪裏呢?”他回答道:‘直心是道場,因爲質直而不虛假的緣故;發行是道場,因爲發心修行能夠成就善業的緣故;深心是道場,因爲深厚堅固之心能夠增益功德的緣故;菩提心是道場,因爲智慧之心不會犯錯誤的緣故;佈施是道場,因爲真正的佈施不期望回報的緣故;持戒是道場,因爲持戒清淨一切誓願均得滿足的緣故;忍辱是道場,因爲對於一切衆生心無裏礙的緣故;精進是道場,因爲精進修行永不懈怠的緣故;禪定是道場,因爲調伏自心使其柔順的緣故;智慧是道場,因爲顯現一切諸法之真實相狀的緣故;慈是道場,因爲平等對待一切衆生的緣故;悲是道場,因爲忍受疲勞痛苦去救度衆生的緣故;喜是道場,因爲樂在法中的緣故;舍是道場,因爲捨棄了愛憎感情的緣故;神通是道場,因爲成就了六種神通的緣故;解脫是道場,因爲捨棄了一切煩惱業障的緣故;方便是道場,因爲能隨緣教化一切衆生的緣故;四攝是道場,因爲能攝化一切衆生的緣故;多聞是道場,因爲能如聞而行,由聞思修而入三摩地的緣故;伏心是道場,因爲能調伏妄心,正觀諸法的緣故;三十七道品是道場,因爲能捨棄一切有爲法的緣故;四諦是道場,因爲展示佛法真諦而不欺誑世間衆生的緣故;緣起是道場,因爲可以明白無明至老死都是緣起無盡的緣故;諸煩惱是道場因爲由此可以體悟真如實相的緣故;衆生是道場,因爲由此可知一切衆生乃是五蘊和合之假相,無我無自性的緣故;一切法是道場,因爲由此可知一切諸法自性本空的緣故;降魔是道場,因爲一切魔怨不能傾動道心的緣故;三界是道場,因爲成道不在三界之外,遠離一切所趣的緣故;獅子吼是道場,因爲無所畏懼的緣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因爲遠離一切過失,無可指責的緣故;三明是道場,因爲徹底斷滅一切煩惱,掃除一切障礙的緣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因爲圓滿成就一切智智的緣故。就像這樣,善男子,你應當知道,菩薩如果能夠依據諸波羅蜜教化衆生,那麼,其一切所作所爲,舉手投足都是從道場而來,皆安住於佛法之中。’當維摩詰居士這樣演說佛法時,五百天人都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所以,到維摩詰居士那裏探視他病情的事情,我恐怕不能勝任。” 佛陀又對持世菩薩說:“你前去維摩詰居士那裏探視一下他的病情吧。 持世菩薩回稟佛陀道:“世尊,到維摩詰居士那裏探視他病情的事情,我恐怕不能勝任。爲什麼呢?回憶往昔,我曾經在靜室之中修習禪定,當時魔王波旬帶着一萬二千名天女,化作帝釋的形相,在鼓樂絃歌之中來到我的居所。魔王波旬和他的眷屬稽首頂禮我足,隨後恭敬地站在一旁,雙手合十。我誤以爲他是帝釋天王,就對他說:‘歡迎你,橋屍迦!雖然這是你應得的大福報,但你也不應該如此放縱自己啊;應該知道,色、聲、香、味、觸等慾望是幻化無常的,由此而求得善本;從世俗的色身、性命、財富之中,修得法身、慧命、法財這些堅實不壞之法。於是,魔王波旬對我說:‘正士,請接受這一萬二千名天女,她們可以灑掃庭院,侍奉左右。’我趕忙說:“嶠屍迦,不要用這種不合佛法的東西,來引誘我這沙門釋子,這不適合我。’話音未落,維摩詰居士突然來到,並對我說:‘他不是帝釋啊,而是來擾亂你修行的魔王波旬。維摩詰居士隨即對魔王波旬說:‘這些天女,可以都給我,像我這樣的在家白衣可以接受。’當下魔王波旬大爲驚懼,心裏在想:難道維摩詰居士要對我發怒?於是,就想隱形逃走,但卻無法隱形,使盡所有神力也無法逃走。這時,聽到空中有一個聲音說:‘波旬,你把天女給維摩詰居士,才能從這裏離開。’魔王波旬由於十分畏懼,就十分恭敬地把那些天女送予維摩詰居士。 “其時,維摩詰居士對那些天女說:‘魔王波旬把你們送給了我,現在你們都應當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隨即根據這些天女各自的根機而爲她們演說佛法,使她們皆發求道之意。接着,維摩詰居士又對她們說:‘既然你們都已經發起求道之意,自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當沉迷於五欲之樂。’那些天女便問什麼是法樂呢?’維摩詰居士回答道:“所謂法樂,就是以恆常信佛爲樂;以聽聞佛法爲樂;以供養僧衆爲樂;以脫離五欲爲樂;以觀“五蘊”如怨賊爲樂;以觀“四大”如毒蛇爲樂;以觀眼、耳、鼻、舌、身、意內六入如空荒聚落爲樂;以隨時護持求道之意爲樂;以利益衆生爲樂;以恭敬供養師長爲樂;以廣行佈施爲樂;以堅定持戒爲樂;以忍辱、柔和爲樂;以勤植善根爲樂;以禪定攝心不亂爲樂;以遠離垢染明達智慧爲樂;以廣大菩提心爲樂;以降伏衆魔爲樂;以斷除一切煩惱惑障爲樂;以成就清淨佛土爲樂;以廣修各種功德善行而成就相好莊嚴爲樂;以莊嚴道場爲樂;以聽聞精深微妙的佛法而不驚恐畏懼爲樂;以修習三解脫門爲樂,而滿足於在修行途中以小乘法門證得道果;以親近修習佛法的同道爲樂;以在非同道之中,而心無瞋恚墨礙爲樂;以幫助、愛護惡知識爲樂;以親近善知識爲樂;以喜愛清淨爲樂;以修習無量種種成就菩提的道法爲樂。凡此諸樂,就是菩薩法樂。’ “於是,魔王波旬對衆天女說:我想與你們一同返回天宮。’衆天女說:“你已經將我們送給這位居士,現在我們享有法樂,都感受到極大的快樂,不再沉迷於五欲之樂。’魔王波旬說:居士,你捨棄這些天女吧。若能將一切都慷慨地施予他人的人,這纔是菩薩大士啊!維摩詰居士說:“我已經捨棄了,你可以帶她們走了,願使一切衆生求法的願望都能獲得滿足。’於是,衆天女問維摩詰居士:“我們今後居住在魔宮,應該如何修行呢?’維摩詰居士對衆天女說:‘諸位姊妹,有一種法門名叫無盡燈法門,你們應當修學。所謂無盡燈法門,譬如以一盞燈點亮百千盞燈,一切冥暗之處都被照亮,燈燈相照,光明永遠不會終盡,而它本身的亮光也不會減損。就是這樣,諸位姊妹!菩薩教化衆生也是這樣,一位菩薩開導了百千衆生,令他們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而這位菩薩自己的菩提心終無有盡,也不會減損;而且會隨着其演說佛法而自行增益一切善法,這就叫做無盡燈法門。你們雖然住在魔宮,卻能以這種無盡燈法門使無數天子天女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如此既能報答了佛恩,又能極大地饒益一切衆生。其時,衆天女以頭面頂禮維摩詰居士足,然後隨魔王返回魔宮,倏忽之間就消失不見了。世尊,維摩詰居士有這樣的自在神力和智慧辯才,所以,到維摩詰居士那裏探視他病情的事情,我恐怕不能勝任。” 佛陀又對長者子善德說:“你前去維摩詰居士那裏探視一下他的病情吧。” 善德回稟佛陀道:“世尊,到維摩詰居士那裏探視他病情的事情,我恐怕不能勝任。爲什麼呢?回憶往昔,我曾經在父親的宅邸中設立了一個佈施大會,供養一切出家沙門、婆羅門,以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等,爲期七日。當七日期滿時,維摩詰居士來到佈施大會上,對我說:“長者子啊!佈施大會不應當像你這樣的做法。佈施大會應當是法佈施大會,這種財佈施大會有什麼用呢?我問:居士,什麼叫法施大會呀?維摩詰居士說:“所謂法施大會,就是時間上不分先後,以佛法同時供養一切衆生的圓滿大會,就叫法施大會。’我問:‘這話是什麼意思呢?’維摩詰居士說:這就是說,法佈施大會以無上菩提來引導衆生生起慈無量心;以救度衆生來引導衆生生起悲無量心;以秉持正法來引導衆生生起喜無量心;以攝持一切的通達智慧來引導衆生生起舍無量心。以攝伏慳吝貪慾來引導衆生修行佈施波羅蜜;以教化犯戒者來引導衆生修行持戒波羅蜜;以無我法來引導衆生修行忍辱波羅蜜;以遠離身心行相引導衆生修行精進波羅蜜;以菩提覺悟相引導衆生修行禪定波羅蜜;以一切智引導衆生修行般若波羅蜜。教化一切衆生,來引導他們修行空解脫門;不捨棄有爲法,來引導衆生修行無相解脫門示現作意受生,來引導衆生修行無相解脫門。以攝受護持正法,來引導衆生生起種種方便力;以度脫一切衆生,來引導他們修行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以恭敬對待一切衆生,來引導衆生消除貢高我慢;以捨棄色身、性命和財富而證得法身、慧命和法財,來引導衆生修行三堅法;以六種隨念來引導衆生髮起正念;以六和敬來引導衆生生起質直誠實之心;以正行善法來引導衆生獲得清淨正命;以清淨歡喜之心,來引導衆生親近賢聖;以不嫌憎惡人,來引導衆生生起調伏之心;以出家修行,來引導衆生生起深厚堅固的求道之心;以依照佛所說法精進修行,來引導衆生對佛法博學多聞;以無諍法通達,來引導衆生常居於清靜空閒之處;以趣向佛之智慧,來引導衆生靜坐禪定;以解除衆生的纏縛,來引導衆生常處於修行地;以顯現莊嚴法相及清淨佛土,來引導衆生修行福德業;知道一切衆生心念,隨緣應機說法,來引導衆生生起妙智業;知道一切諸法自性本空,不取不捨,入於一實相門,以此引導衆生生起妙慧業;以斷除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引導衆生生起一切善業;以證得一切智智、一切善法,來引導衆生修行一切助成佛道的種種法門。就是這樣,善男子,這就是法施大會。如果菩薩能安住於這樣的法施大會,他就是大施主了,也是世間一切衆生的福田。’世尊,在維摩詰居士這樣說法時,在場的婆羅門中有二百人都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當時,我心得清淨,讚歎這是未曾有過的事情,稽首頂禮維摩詰居士足,便即解下價值千金的瓔珞,把它獻給維摩詰居士。但維摩詰居士不肯接受。我說:‘居士,請您務必收下,如果您不需要,請您收下後隨意處置就是了。於是,維摩詰居士收下瓔珞,並把它分成兩份,把其中一份佈施給了大會中的一位最卑賤的乞丐;另一份奉獻給那位難勝如來。當時,與會的一切大衆,都親眼看見光明國土中的難勝如來,又看見那寶珠瓔珞在難勝如來頭頂上,變成四柱寶臺,寶臺四面都精美裝飾,相互映輝而不互相遮蔽。 “維摩詰居士在示現了神通變化之後,又說道:‘如果施主以平等心佈施一位最卑賤的乞丐,猶如供養如來所植福田樣,平等無分別;以平等不二的大悲心作佈施,不希求得到福報,這就叫做具足法施。’城中最卑賤的乞丐看見了這樣的神力,聽了維摩詰居士所說的這些話後,都發起了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所以,到維摩詰居士那裏探視他病情的事情,我恐怕不能勝任。” 就這樣,當時在座的各位菩薩,都各自向佛陀敘說了自己過去遭遇維摩詰的一些經歷,稱讚轉述維摩詰所說的話,都說到維摩詰那裏探視他病情的事情,恐怕不能勝任。
評價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