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 · 魯仲連義不帝秦
秦圍趙之邯鄲,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畏秦,止於蕩陰,不進。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因平原君謂趙王曰:「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閔王爭強爲帝,已而復歸帝,以齊故。今齊閔王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求爲帝。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爲帝,秦必喜,罷兵去。」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此時魯仲連適遊趙,會秦圍趙,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爲帝,乃見平原君,曰:「事將奈何矣?」平原君日:「勝也何敢言事,百萬之衆折於外,今又內圍邯鄲而不去。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今其人在是。勝也何敢言事!」魯連曰:「始吾以君爲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請爲君責而歸之。」平原君曰:「勝請爲召而見之於先生。」 平原君遂見辛垣衍曰:「東國有魯連先生,其人在此,勝請爲紹介,而見之於將軍。」辛垣衍曰:「吾聞魯連先生,齊國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職,吾不願見魯連先生也。」平原曰:「勝已泄之矣!」辛垣衍許諾。 魯連見辛垣衍而無言。辛垣衍曰:「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於平原君者也。今吾視先生之玉貌,非有求於平原君者,曷爲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魯連曰:「世以鮑焦無從容而死者,皆非也。今衆人不知,則爲一身。彼秦,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則肆然而爲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爲之民也!所爲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魯連曰:「吾將使梁及燕助之,齊楚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則吾請以從矣;若乃梁,則吾乃梁人也,先生惡能使梁助之耶?」魯連曰:「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辛垣衍曰:「秦稱帝之害將奈何?」魯仲連曰:「昔齊威王嘗爲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居歲餘,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斫之!』威王勃然怒日:『叱嗟!而母婢也!』卒爲天下笑。故生則朝周,死則叱之,誠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無足怪。」 辛垣衍曰:「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邪?畏之也!」魯仲連曰:「然梁之比於秦,若僕邪?」辛垣衍曰:「然!」魯仲連曰:「然則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辛垣衍怏然不說,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魯仲連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紂以爲惡,醢鬼侯。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聞之,喟然而嘆,故拘之於牖里之庫百日,而欲令之死。曷爲與人俱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齊閔王將之魯,夷維子執策而從,謂魯人曰:『子將何以待吾君?』魯人曰:『吾將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維子曰:『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諸侯闢舍,納管鍵,攝衽抱幾,視膳於堂下,天子已食,而聽退朝也。』魯人投其鑰,不果納,不得入於魯。將之薛,假塗於鄒。當是時,鄒君死,閔王欲入吊,夷維子謂鄒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將倍殯柩,設北面於南方;然後天子南面吊也。』鄒之羣臣曰:『必若此,吾將伏劍而死!』故不敢入於鄒。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禮於鄒、魯之臣,不果納。今秦萬乘之國,梁亦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魯之僕妾也。且秦無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彼將奪其所謂不肖,而予其所謂賢;奪其所憎,而予其所愛。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爲諸侯妃姬,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 於是辛垣衍起,再拜,謝曰:「始以先生爲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爲天下之士也!吾請去,不敢復言帝秦!」 秦將聞之,爲卻軍五十里。適會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秦軍引而去。於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爲魯連壽。魯連笑日:「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爲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爲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詩集
註解
魯仲連:齊國的高士。姓魯名連。一生不做官,好爲人排難解紛。 不帝秦:不肯尊稱秦王爲帝。事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邯鄲(hándān):趙國首都,在今河北省邯鄲市。 魏安釐(xī)王:魏國國君,魏昭王子,信陵君無忌的異母兄,名圉(yǔ)。周郝王三十九年(西元前二七六年)至秦嬴政四年(西元前二四三年)在位。 晉鄙:魏國大將。晉鄙救趙事見《史記·魏公子列傳》。 蕩陰:當時趙、魏兩國交界的地方,在今河南湯陰縣。 客將軍:別國人在魏國做將軍稱爲客將軍。 辛垣衍:人名,辛垣是複姓。 間人(jiàn):趁圍困不緊時偷偷地進入。 因:經由;通過。 平原君:趙氏,名勝,趙武王子,趙孝成王叔,封平原君,戰國四公子之一。時任趙相。 趙王:趙孝成王,名丹。周郝王三十九年(西元前二六五年)至秦嬴政二年(西元前二四五年)在位。 「前與」三句:按周赧王二十七年(西元前二八八年),齊閔王稱東帝,秦昭王稱西帝。後來蘇代說服齊閔王廢除帝號,閔王從之,秦國也隨着取消帝號。已而,不久,過後。歸帝,歸還帝號。指秦取消帝號。以齊故,因爲齊王不稱帝的緣故。因蘇代勸齊閔王先取消了帝號,秦昭王因之也跟着取消了帝號,所以說「以齊故」。 今齊閔王益弱:周赧王三十一年(西元前二八四年)燕將樂毅同楚、韓、魏、燕、趙五國伐齊,齊國大敗,齊閔王也在這次戰爭中死去。到了秦圍邯鄲時,齊閔王已死了二十餘年。吳師道認爲這句可解釋爲「今之齊,視閔王已益弱」。意思是說「今天的齊國比起閔王時已更加衰弱」。方今:現在。雄:稱雄。 誠:真。這裏作「假設」解。 秦昭王:秦王贏稷,周赧王三十一年(西元前三〇六年)至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西元前二五一年)在位。 百萬之衆折於外:這句指趙孝成王六年(西元前二六〇年),秦將白起大破趙軍於長平(在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坑殺趙降卒四十餘萬。事見《史記·趙世家》。 內:深入國內。 梁:魏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後又稱梁。 安在:在哪裏。安,哪裏,疑問代詞。 歸之:使之歸,即叫他回去。 東國:指齊國。因齊在趙的東方,故稱東國。 高士:道德品行高尚而不做官的讀書人。 泄:泄露。這裏是「告訴」的意思。鮑彪注:「泄,言已白之。」之:指辛垣衍到趙國這件事。 曷爲(hé):爲何。曷,何,疑問代詞。 「世以」句:大意是說世人中凡是認爲鮑焦由於心地狹隘而死的那些人都不對。魯連說這句話,在於說明他自己不是爲個人打算的。以,以爲,認爲。鮑焦,周時隱士,相傳他不願爲諸侯帝王效忠,以採樵及拾橡實爲生,後抱木餓死。無從容,指心地狹隘。從容,指胸襟寬大,有度量。 上首功:即崇尚戰功。上,同「尚」,崇尚,注重。「上」前原選本無「而」字,今據上海古籍出版社《戰國策》匯校本補。首功,斬首之功。當時以斬殺敵人首級的數目多少計算戰功。秦國的制度,分爵位二十級,作戰時斬得敵人的頭顱越多爵位越高。 肆然:放肆地,無所忌憚地。 過:進一步。正:同「政」,指用政治力量控制。 有:含「只有」的意思。 赴:奔向。 若乃:至於。 惡(wū):怎麼。 齊威王:田氏,名嬰齊,一作因齊。桓公子。在位三十六年(西元前三五六年至西元前三二〇年),改革政治,國力漸強。 爲仁義:行仁義。微:弱小。 居歲餘:過了一年多的時問。 周烈王:名喜,在位七年(西元前三七五年至西元前三六九年)。 崩:封建時代帝王死的專稱。 赴:同「訃」。使人奔告喪事,即報喪。 天崩地坼(chè):比喻天子死。坼,裂開。 天子:指繼承烈王的新君顯王(名扁)。 下席:古時孝子守孝時,要離開宮室,寢於苫(草名)席之上。 東藩:位於東方的藩國。指齊國。「藩」的本義是「籬笆」,引申爲「屏蔽」的意思。古代封建諸侯,爲的是屏藩王室,所以稱諸侯爲藩國。齊國在東方,故稱東藩。田嬰齊:齊威王的姓名。 斫:砍,斬。 勃然:因生氣而變臉色的樣子。 叱嗟(chìjiē):怒斥聲。而:汝,你。 婢:侍婢。這句是齊威王罵周王的話。 生:指周烈王活着的時候。 朝:朝拜。 死:指周烈王死了以後。 忍:忍受。 求:苛求。 固然:本來這樣。 醢(hǎi):剁肉成醬。烹、醢都是古代的酷刑。 怏然(yàng):鬱郁不歡的樣子。 「亦太甚」二句:主語部分是「先生之言」,謂語部分是「亦太甚」。謂語前置表示強烈的感嘆語氣。 「昔者」句:鬼侯、鄂侯、文王都是紂王封的三公。鬼侯的封地在今河南臨漳縣境。鄂侯的封地在今山西中陽縣境。文王就是周文王,他的封地在今陝西鄂縣一帶。 公:這裏指諸侯。 子:指女兒。在上古時代,「子」本是男女的通稱。 好:貌美。 入:進獻;獻納。 惡(è):醜。 辨:通「辯」。疾:急。 脯(fǔ):乾肉。這裏用作動詞,作成肉乾。 喟然(kuì):嘆氣的樣子。 牖里(yǒu):一作「羨裏」,古地名。在今河南湯陰縣北。 庫:監牢。 「曷爲與人俱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句:梁和秦本來都是稱王的平等國家,現在梁國爲什麼要自居卑下受人宰割呢?曷,何。人,指秦。 齊閔王將之魯:齊閔王四十年,燕將樂毅合五國之兵破齊,閔王逃到衛國,因態度傲慢沒有被接納,於是離開衛國要到魯國去。 夷維子:齊人,以邑爲姓。夷維,地名,今山東濰縣。子,男子的美稱。 策:馬鞭。 太牢:牛羊豬各一稱太牢。十太牢,就是牛羊豬各十隻。這是款待諸侯的禮節。 安取禮:何取禮,即選用什麼禮節。安,疑問代詞,哪裏。因夷維子要魯人用天子的禮節來款待閔王,所以表示不滿,提出質問。 巡狩(shòu):天子到各諸侯國視察。諸侯闢舍:天子到諸侯國中巡狩時,諸侯要離開自己的正殿不居。闢,同「避」,迴避,離開。原選本作「避」,今據上海古籍出版社《戰國策》排印本改。舍,指正房。 納:交納。 管鍵:鑰匙。避舍、納管鍵,是表示諸侯因天子在自己國中,自己在此期間不敢以一國之主自居。 衽(rèn):衣襟。抱:捧。幾:矮或小的桌子。視膳:伺候別人喫飯。 而聽退朝:當作「退而聽朝」。 魯人投其筲:魯人閉關下鎖,不接納齊王入境。筲,同「鑰」。投筲,下鎖。 果:表示事情和預料或期望相合。常與「不」連用表示否定。納:使入。 薛:古國名。任姓,祖先奚仲做夏代的車正,傳爲車的創造者,居於薛(今山東滕縣南)。一度遷於邳(今山東微山西北)。春秋後期薛國遷到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薛成爲齊邑。 假:借。 塗:通,「途」。 鄒:小國名。在今山東鄒縣。 孤:父親死了,兒女叫孤。這裏指鄒國的新君。 吊:哀悼死者,慰問喪家。 倍殯柩:把靈柩移到相反的方向就是移到南面。古代以坐北向南爲正位。靈柩本來坐北朝南,因爲天子下吊必須朝南,因此要把靈柩掉過頭來,設一個向北的靈堂。倍,同「背」。殯,停喪。柩,已盛屍體的棺材。 伏劍而死:用劍自刎而死。這是委婉的說法,實際是表示堅決拒絕。伏,受。 事養:侍奉,供養。 飯含:把米放在死人口中叫飯,把玉放在死人口中叫含。 「生則」四句的意思是:鄒、魯國勢已很微弱,國君生時,臣子們不能侍奉供養,國君死後,也不能行飯含之禮;然而當齊國叫他們向齊國行天子的禮節時,還是行不通。鄒、魯兩國的臣子們還是有骨氣的。 萬乘之國:能出一萬輛兵車的國家是大國。 交:互相;彼此。 三晉:韓、魏、趙三國是由晉國分裂而成的諸侯國,故稱韓、趙、魏爲三晉。這裏主要指趙、魏而言,特別是指辛垣衍。 僕妾:指臣子。 無已:沒有止境。 帝:用作動詞,稱帝。 且:將。變易:更換,撤換。予:給。 子女:這裏偏指女。 讒妾:善於進讒言、毀賢嫉能的妾婦。 處:住。 晏然:平安地。 故寵:舊日的尊榮地位,指魏王對辛垣衍原有的寵幸。 適會:恰巧趕上。 公子無忌:即信陵君,魏昭王的少子,安嫠王的異母弟,戰國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他託魏王的愛妾如姬盜出兵符,假傳魏王的命令,殺了晉鄙,奪得晉鄙的軍隊,擊退秦軍,救了趙國。事見《史記·魏公子列傳》。 置酒:設置酒宴。 商賈(gǔ):商人的統稱。古代以販賣貨物者爲商,藏貨代賣者爲賈。
簡介
本文選自《戰國策·趙策》。本文所記的是齊國人魯仲連遊歷到趙,適逢秦國圍趙之邯鄲,魯仲連堅持正義,力主抗秦,反對投降,並和秦國派到趙國的「親秦派」辛垣衍展開一場激烈的論爭。他引喻設比,層層鋪墊,直陳要害,最終使辛垣衍心服口服,恰逢魏無忌援軍到,從而解了邯鄲之圍。本文記敘和議論相結合,條理清晰,語言簡潔有力,反覆剖析,層層深入,曲折生動,引人人勝。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趙孝成王時,秦王派白起在長平前後擊潰趙國四十萬軍隊,於是,秦國的軍隊向東挺進,圍困了邯鄲。趙王很害怕,各國的救兵也沒有誰敢攻擊秦軍。魏安釐王派出將軍晉鄙營救趙國,因爲畏懼秦軍,駐紮在湯陰不敢前進。魏王派客籍將軍辛垣衍,從隱蔽的小路進入邯鄲,通過平原君的關係見趙王說:「秦軍所以急於圍攻趙國,是因爲以前和齊湣王爭強稱帝,不久又取消了帝號;如今齊國更加削弱,當今只有秦國稱雄天下,這次圍城並不是貪圖邯鄲,他的意圖是要重新稱帝。趙國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爲帝,秦王一定很高興,就會撤兵離去。」平原君猶豫不能決斷。這時,魯仲連客遊趙國,正趕上秦軍圍攻邯鄲,聽說魏國想要讓趙國尊奉秦昭王稱帝,就去進見平原君說:「這件事怎麼辦?」平原君說:「我哪裏還敢談論這樣的大事!前不久,在國外損失了四十萬大軍,而今,秦軍打到國內圍困邯鄲,又不能使之退兵。魏王派客籍將軍辛垣衍讓趙國尊奉秦昭王稱帝,眼下,那個人還在這兒。我哪裏還敢談論這樣的大事?」魯仲連說:「以前我認爲您是天下賢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並不是天下賢明的公子。魏國的客人辛垣衍在哪兒?我替您去責問他並且讓他回去。」平原君說:「我願爲您介紹,讓他跟先生相見。」於是平原君見辛垣衍說:「齊國有位魯仲連先生,如今他就在這兒,我願替您介紹,跟將軍認識認識。」辛垣衍說:「我聽說魯仲連先生,是齊國志行高尚的人。我是魏王的臣子,奉命出使身負職責,我不願見魯仲連先生。」平原君說:「我已經把您在這兒的消息透露了。」辛垣衍只好應允了。 魯仲連見到辛垣衍卻一言不發。辛垣衍說:「我看留在這座圍城中的,都是有求於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於平原君的人,爲什麼還長久地留在這圍城之中而不離去呢?」魯仲連說:「世人認爲鮑焦沒有博大的胸懷而死去,這種看法都錯了。一般人不瞭解他恥居濁世的心意,認爲他是爲個人打算。那秦國,是個拋棄禮儀而只崇尚戰功的國家,用權詐之術對待士卒,像對待奴隸一樣役使百姓。如果讓它無所忌憚地恣意稱帝,進而統治天下,那麼,我只有跳進東海去死,我不忍心作它的順民,我所以來見將軍,是打算幫助趙國啊。」辛垣衍說:「先生怎麼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我要請魏國和燕國幫助它,齊、楚兩國本來就幫助趙國了。」辛垣衍說:「燕國嘛,我相信會聽從您的;至於魏國,我就是魏國人,先生怎麼能讓魏國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魏國是因爲沒看清秦國稱帝的禍患,纔沒幫助趙國。假如魏國看清秦國稱帝的禍患後,就一定會幫助趙國。」 辛垣衍說:「秦國稱帝后會有什麼禍患呢?」魯仲連說:「從前,齊威王曾經奉行仁義,率領天下諸侯而朝拜周天子。當時,周天子貧困又弱小,諸侯們沒有誰去朝拜,唯有齊國去朝拜。過了一年多,周烈王逝世,齊王奔喪去遲了,新繼位的周顯王很生氣,派人到齊國報喪說:『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新繼位的天子也得離開宮殿居喪守孝,睡在草蓆上,東方屬國之臣田嬰齊居然敢遲到,當斬。』齊威王聽了,勃然大怒,罵道:『呸!您母親原先還是個婢女呢!』最終被天下傳爲笑柄。齊威王所以在周天子活着的時候去朝見,死了就破口大罵,實在是忍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那些作天子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也沒什麼值得奇怪的。」 辛垣衍說:「先生難道沒見過奴僕嗎?十個奴僕侍奉一個主人,難道是力氣趕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嗎?是害怕他啊。」魯仲連說:「唉!魏王和秦王相比魏王像僕人嗎?」辛垣衍說:「是。」魯仲連說:「那麼,我就讓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醬?」辛垣衍很不高興不服氣地說:「哼哼,先生的話,也太過分了!先生又怎麼能讓秦王烹煮了魏王剁成肉醬呢?」魯仲連說:「當然能夠,我說給您聽。從前,九侯、鄂侯、文王是殷紂的三個諸侯。九侯有個女兒長得嬌美,把她獻給殷紂,殷紂認爲她長得醜陋,把九侯剁成肉醬。鄂侯剛直諍諫,激烈辯白,又把鄂侯殺死做成肉乾。文王聽到這件事,只是長長地嘆息,殷紂又把他囚禁在牖里監牢內一百天,想要他死。爲什麼和人家同樣稱王,最終落到被剁成肉醬、做成肉乾的地步呢?齊湣王前往魯國,夷維子替他趕着車子作隨員。他對魯國官員們說:『你們準備怎樣接待我們國君?』魯國官員們說:『我們打算用於副太牢的禮儀接待您的國君。』夷維子說:『你們這是按照哪來的禮儀接待我們國君,我那國君,是天子啊。天子到各國巡察,諸侯例應遷出正宮,移居別處,交出鑰匙,撩起衣襟,安排幾桌,站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天子喫完後,纔可以退回朝堂聽政理事。』魯國官員聽了,就關閉上鎖,不讓齊湣王入境。齊湣王不能進入魯國,打算借道鄒國前往薛地。正當這時,鄒國國君逝世,齊湣王想入境弔喪,夷維子對鄒國的嗣君說:『天子弔喪,喪主一定要把靈樞轉換方向,在南面安放朝北的靈位,然後天子面向南弔喪。』鄒國大臣們說:『一定要這樣,我們寧願用劍自殺。』所以齊湣王不敢進入鄒國。鄒、魯兩國的臣子,國君生前不能夠好好地侍奉,國君死後又不能周備地助成喪儀,然而想要在鄒、魯行天子之禮,鄒、魯的臣子們終於拒絕齊湣王入境。如今,秦國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魏國也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都是萬乘大國,又各有稱王的名分,只看它打了一次勝仗,就要順從地擁護它稱帝,這就使得三晉的大臣比不上鄒、魯的奴僕、卑妾了。如果秦國貪心不足,終於稱帝,那麼,就會更換諸侯的大臣。他將要罷免他認爲不肖的,換上他認爲賢能的人,罷免他憎惡的,換上他所喜愛的人。還要讓他的兒女和搬弄是非的姬妄,嫁給諸侯做妃姬,住在魏國的宮廷裏,魏王怎麼能夠安安定定地生活呢?而將軍您又怎麼能夠得到原先的寵信呢?」 於是,辛垣衍站起來,向魯仲連連拜兩次謝罪說:「當初認爲先生是個普通的人,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傑出的高士。我將離開趙國,再不敢談秦王稱帝的事了。」秦軍主將聽到這個消息,爲此把軍隊後撤了五十里。恰好魏公子無忌奪得了晉鄙的軍權率領軍隊來援救趙國,攻擊秦軍,秦軍也就撤離邯鄲回去了。 於是平原君要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辭讓,最終也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設宴招待他,喝道酒酣耳熱時,平原君起身向前,獻上千金酬謝魯仲連。魯仲連笑着說:「傑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爲他們能替人排除禍患,消釋災難,解決糾紛而不取報酬。如果收取酬勞,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爲,我魯仲連是不忍心那樣做的。」於是辭別平原君走了,終身不再相見。
評價
唐李白詩云: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卷六:按魯仲連之語,不皆粹以其反覆言帝秦之害,有功於當時而雄俊明辯,可爲論事之法,故取焉。 清徐乾學《古文淵鑑》卷八:不帝秦,大義也;辭封爵,高節也,責新垣衍處,風旨奕奕。 清徐乾學《古文淵鑑》卷八引嶽頌評:秦雄視天下,已無一人不臣妾之。連獨倡大義,使梁魏不復帝秦,鋤強扶弱,至今凜然有生氣。文之激昂慷慨,絕似連之爲人。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篇中一人熱,一人冷;一人揚眉張目,一人垂頭喪氣;機鋒相對,曲曲盡致。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帝秦之說,不過欲紓目前之急。不知秦稱帝之害。其勢不如魯連所言不止、特人未之見耳。人知連之高義,不知連之遠識也。至於辭封爵,揮千金,超然遠引,終身不見,正如祥麟威風,可以偶覿,而不可常親也。自是戰國第一人。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五:語皆切對帝字,寫出不甘之意。魯連心腸熱,氣岸高,固非遊談希寵一流,並不似顏斶王鬥,一味傲僻。 清高嵣《國策鈔》捲上引俞桐川評:自首至尾,皆浩然之氣,讀之真令頑廉懦立。東晉恨無其人。南宋得此意者。胡寅與謝枋得耳。節奏妙絕,波瀾妙絕,《國策》第一篇文字。 清高嵣《國策鈔》捲上:不帝泰,大義也。卻封與全,高節也。戰國時第一流人物。其議論風旨,自有俊偉光明一段氣象。與當時遊說希寵者迥異,必謂《國策》第一篇文字,抑所謂揚之則昇天與! 周曇《全唐詩·春秋戰國門·魯仲連》:「昔迸燒牛發戰機,夜奔驚火走燕師。今來躍馬懷驕惰,十萬如無一撮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