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介之推不言祿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爲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爲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爲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詩集

註解

晉侯:指晉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國的幫助下回晉繼承君位。
賞:賜有功也。
從亡者:從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趙衰之屬。
介之推:亦從亡之臣。晉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獻公:重耳之父晉獻公。
惠、懷:惠公,懷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懷公的父親。
置:立。
二三子:相當於“那幾個人”,指跟隨文公逃亡諸臣。子是對人的美稱。
誣:欺騙。
下義其罪:義,善也。言貪天之功,在人爲犯法,而下反以爲善也。
上賞其奸:奸,僞也。言貪天之功在國爲僞,而上反以此賜也。
蒙:欺騙。
盍:何不。
懟(duì):怨恨。
尤:罪過。
文:花紋,裝飾。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飾其身。
綿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縣南、沁源縣西北的介山之下。
田:祭田。
志:記載。
旌:表彰。

簡介

本文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晉文公賞賜跟着他逃亡的人們,介之推不去要求祿賞,而晉文公賜祿賞時也沒有考慮到他。
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有九個,現在惟獨國君還在人世。惠公、懷公沒有親信,國家內外都拋棄他們。天沒有打算滅絕晉,所以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誰呢?上天實際已經安排好了的,而跟隨文公逃亡的人卻認爲是自己的貢獻,這不是欺騙嗎?偷竊別人的錢財,都說是盜竊。更何況貪圖天的功勞,將其作爲自己的貢獻呢?下面的臣子將罪當做道義,上面的國君對這樣奸詐的人給予賞賜。上下互相欺瞞,難以和他們相處啊。”
他的母親問:“你爲什麼不也去要求賞賜呢?否則這樣貧窮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誰呢?”答道:“既然斥責這種行爲是罪過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況且說出埋怨的話了,以後不應喫他的俸祿了。”母親再問:“那讓國君知道這事,可以嗎?”答道:“言語,是身體的裝飾。身體將要隱居了,還要裝飾它嗎?這樣是乞求顯貴啊。”母親說:“你真能夠這樣做嗎?那麼我和你一起隱居吧。”他們便一直隱居到死去。
晉文公沒有找到他,便用綿上作爲他的祭田。說:“用它來記下我的過失,並且表彰善良的人。”

評價

暫無內容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