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註解
既:已經,引申爲「(在)……之後」。 顏色:臉色。 形容:形體容貌。 三閭(lǘ)大夫:楚國官職名,掌管教育楚國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屈原曾任此職。 是:這。 以:因爲。 見:被。 淈(gǔ):《說文》:「淈,濁也。從水,屈聲。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哺:喫。 糟:酒糟。 歠(chuò):通「啜」,《說文》:「歠,飲也。」 醨(lí):《說文》:「醨,薄酒也。」 高舉:高出世俗的行爲。在文中與"深思"都是漁父對屈原的批評,有貶意,故譯爲(在行爲上)自命清高。舉,舉動。爲:句末語氣詞,表反問。《論語·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爲?」 沐:《說文》:「沐,濯髮也。」 浴:《說文》:「浴,灑(xǐ)身也。」灑,古同「洗」。 察察:皎潔的樣子。 汶(mén)汶:污濁的樣子。 皓皓:潔白的或高潔的樣子。 莞爾:微笑的樣子。 鼓枻(yì):搖擺着船槳。鼓,拍打。枻,船槳。 滄浪:水名,漢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內。或謂滄浪爲水清澈的樣子。"滄浪之水清兮"四句:這首《滄浪歌》,亦名《孺子歌》,又見於《孟子·離婁上》,二"吾"字皆作"我"字,可能是流傳於江浙一帶的古歌謠。 濯:洗。 纓:繫冠的帶子,以二組繫於冠,在頷下打結。
簡介
《漁父》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
佳句
- 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翻譯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游蕩。他沿着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麼,爲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着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髒,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喫酒糟又大喝其酒?爲什麼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污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裏,葬身在江魚腹中。怎麼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評價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