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採桑子

羣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詩集

註解

羣芳過後:百花凋零之後。羣芳,百花。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
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
濛濛:今寫作“濛濛”。細雨迷濛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
闌干:橫斜,縱橫交錯。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去:離開,離去。
簾櫳:窗簾和窗欞,泛指門窗的簾子。

簡介

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甚愛潁州西湖風光。或結伴同遊,或乘興獨往,經常徜徉於畫船洲渚,寫下了十三首紀遊寫景的《採桑子》,並有一段《西湖念語》作爲組詞的序言。本篇是組詞中的一首。它寫湖面飲酒賞曲。平波泛舟,雲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彷彿別有天地。本詞描寫了暮春西湖迷離的美,語言清麗,風格空靈淡遠,全詞充溢着悠然閒怡之趣。

佳句

  •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翻譯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濛濛;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着湖水。
遊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纔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彷彿正需要這份安謐。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着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濛濛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評價

劉永濟《詞論》:小令尤以結語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勢,於結句得之,自然有神韻。如永叔《採桑子》前結“垂柳闌干盡日風”,後結“雙燕歸來細雨中”,神味至永,蓋芳歇紅殘,人去春空,皆喧極歸寂之語,而此二句則至寂之境,一路說來,便覺至寂之中,真味無窮,辭意高絕。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此詞工於雕琢,琢靜境,靜怡人心。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上片言遊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靜。通篇於景中見情,文字極疏雋。風光之好,太守之適,並可想象而知也。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西湖在宋時,極遊觀之盛。此詞獨寫靜境,別有意味。
陳寅恪:歐陽修工於靜景,《採桑子》十首可謂其晚年一大力作。“羣芳過後西湖好”一詞,着力寫得心景相通,呈現的是西湖的靜,這與心態是相合的。他爲我們展現的是西湖殘紅、濛濛飛絮、人歌散盡的場面,這要聯繫歐陽修的生活看,雖然適居潁州,但晚年的悲涼不可避免,所以首先刻畫得悲涼些。“好”字可以看做是一些自我安慰吧。“始覺”在此很重要,這意味着他突然悟透了人生悲歡離合。這樣的措詞與他晚年信禪有關。人生也許就是如此,在詞中,作者已經表達出了對生活的看法,總結了自己的一輩子,“雙燕歸來細雨中”是對自己的感嘆罷。這首詞取境與別人不同,是不俗的,融合自己對人生的總結也是不俗,這點就不愧是八大家了。整體看,全詞大概是《採桑子》十首的縮影,依愚論,它是歐陽修一大佳作。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