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註解
賀新郎: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爲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頗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爲準。一百十六字,前後片各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悽鬱,貴能各適物宜耳。 綀(shū)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 結束:妝束、打扮。 釵符艾虎:釵符:又稱釵頭符,端午節時的一種頭飾。《抱朴子》:“五月五日剪採作小符,綴髻鬢爲釵頭符”。艾虎:舊俗端午節用艾作虎,或剪綵爲虎,粘艾葉,戴以辟邪。《荊門記》:“午節人皆採艾爲虎爲人,掛於門以辟邪氣。” 觀渡:《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競渡,俗爲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逢場作戲:原指藝人遇到合適的地方就表演,後指嬉遊的活動。慵:懶得,表明“我”不想參加。 陌頭:裹着頭巾。陌:頭巾。爭旗鼓:搖旗擊鼓,爲龍舟助威。 靈均標緻:屈原風度。屈原字靈均。 紉蘭佩:聯綴秋蘭而佩於身,意謂品德高雅。 椒(jiāo):香物,用以降神;醑(xǔ):美酒,用以祭神。 角黍(shǔ):糉子。 把似:假如。 差無苦:幾乎沒有什麼痛苦。差,差不多。
簡介
鹹淳三年時值端午節,作者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悅氛圍,殊不知國家危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卻“前後四立朝”,仕途坎坷,屢遭挫折,胸中有許多牢騷不平之氣,便借屈原事一吐爲快,創作此詞。 詞人託屈原之事,抒心中怨憤之情。上片描繪端午節的場景風物,如一幅民俗風情畫,清新歡快。下片用嬉笑怒罵的筆調嘲弄往江中投糉子以饗屈原的傳說和歷史遺習。全篇鍼砭世情,傳達出舉世皆濁我獨清之深慨。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深深的庭院中石榴花剛剛吐豔,我撩起畫簾,穿着葛衣搖着絹扇,讓風兒把暑氣驅除。少男少女各自誇耀着自己的新裝,頭上插戴着式樣新穎的釵符和艾虎。早已有人在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我年紀老大,懶於前去湊趣,任憑裹着頭巾的兒郎搖旗擊鼓。船槳打起水珠如急雨迸濺,江面上一片浪花飛舞。 屈原的形象是如此高大,暗想他平生佩帶蘭草以示芳潔,又懷揣香酒禮神肅穆。誰相信千載之後,他會在波濤之下垂涎角黍?又說什麼怕蛟龍嘴饞發怒。倘若他清醒地活到今天,還不如當年醉死,免受這般痛苦。姑且以此作爲笑談,來憑弔他英靈千古。
評價
黃蓼園《蓼園詞選》:非爲靈均雪恥,實爲無識者下一針砭。思理超超,意在筆墨之外。 楊慎《詞品》:此一段議論,足爲三閭千古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