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賦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餘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餘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爲而來哉?蓋夫秋之爲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爲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爲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爲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爲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爲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爲槁木,黟然黑者爲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詩集
註解
歐陽子方:作者自稱。 悚(sǒng)然:驚懼的樣子。 初淅瀝以蕭颯:起初是淅淅瀝瀝的細雨帶着蕭颯的風聲。淅瀝,形容輕微的聲音如風聲、雨聲、落葉聲等。以,表並列,而。蕭颯,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砰湃:同“澎湃”,波濤洶湧的聲音。 鏦鏦(cōng)錚錚:金屬相擊的聲音。 銜枚:古時行軍或襲擊敵軍時,讓士兵銜枚以防出聲。枚,形似竹筷,銜於口中,兩端有帶,繫於脖上。 明河:天河。 秋之爲狀:秋天所表現出來的意氣容貌。狀,情狀,指下文所說的“其色”、“其容”、“其氣”、“其意”。 慘淡:黯然無色。 煙霏:煙氣濃重。霏,飛散。 雲斂:雲霧密聚。斂,收,聚。 日晶:日光明亮。晶,明亮。 慄冽:寒冷。 砭(biān):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這裏引用爲刺的意思。 綠縟(lǜrù):碧綠繁茂。 一氣:指構成天地萬物的混然之氣。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是“一氣”運行的結果。 餘烈:餘威。 刑官:執掌刑獄的官。《周禮》把官職與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稱爲六官。秋天肅殺萬物,所以司寇爲秋官,執掌刑法,稱刑官。 有時:有固定時限。 渥:紅潤的臉色。 黟(yī)然:形容黑的樣子。 星星:鬢髮花白的樣子。 奈何:爲何。 非金石之質:指人體不能像金石那樣長久。 戕(qiang)賊:殘害。
簡介
此賦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於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爲主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全文以“秋聲”爲引子,抒發草木被風摧折的悲涼,延及更容易被憂愁困思所侵襲的人,感嘆“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對人生不易的體悟。全文立意新穎,語言清麗,章法多變,熔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爲一爐,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佳句
- 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爲心。
- 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爲動物,惟物之靈。
翻譯
歐陽先生夜裏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裏不禁悚然。他一聽,驚道:“奇怪啊!”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着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後忽然變得洶湧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又好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再(仔細)聽,又像銜枚奔走去襲擊敵人的軍隊,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的聲音。(於是)我對童子說:“這是什麼聲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說:“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裏沒有人的聲音,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 我嘆道:“唉,可悲啊!這就是秋聲呀,它爲何而來呢(它怎麼突然就來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樣子,它的色調暗淡、煙飛雲收;它的形貌清新明淨、天空高遠、日色明亮;它的氣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沒有生氣、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悽悽切切,呼號發生迅猛,不可遏止。綠草濃密豐美,爭相繁茂,樹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樂。然而,一旦秋風吹起,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能折斷枝葉、凋落花草,使樹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種構成天地萬物的混然之氣(秋氣)的餘威。 秋天是刑官執法的季節,它在季節上說屬於陰;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徵,在五行上屬於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嚴凝之氣,它常常以肅殺爲意志。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西方之聲,夷則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草木過了繁盛期就應該衰亡。” “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爲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只要內心被外物觸動,就一定會消耗他的精氣。更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紅潤的面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的頭髮(壯年)變得鬢髮花白(年老)。(既然這樣,)爲什麼卻要以並非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人)應當仔細考慮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麼多殘害,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 書童沒有應答,低頭沉沉睡去。只聽得四壁蟲鳴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評價
歸有光《歐陽文忠公文選》:形容物壯,模寫變態,末歸於人生憂感與時俱變,使人讀之有悲秋之意。 孫琮《山曉閣選宋大家歐陽廬陵全集》:作賦本意只是自傷衰老,故有動於中,不覺聞聲感嘆。一起先作一翻虛寫,第二段方作一翻實寫,一虛一實已寫盡秋聲。第三段止說秋之爲義以肅殺,引起第四段自傷衰老爲一篇主意。結尾“蟲聲唧唧”亦是從聲上發揮,絕妙點綴。讀前幅,寫秋聲之大,真如狂風怒濤,另人怖惡;讀末幅,寫蟲聲之小,真如嫠婦夜泣,令人慘傷:一個“聲”字寫作兩番筆墨,便是兩番神境。 林雲銘《古文析義》:總是悲秋一意。初言聲,再言秋,復自秋推出聲來又自聲推出所以來之故,見得天地本有自然之運,爲生爲殺,其勢不得不出於此,非有心於戕物也。但念物本無情,其摧敗零落,一聽諸時之自至,而人日以天窮之憂思,營營名利,競圖一時之榮,而不知中動精搖,自速其老,是物之飄零者,在目前有聲之秋,人之戕賊者,在意中無聲之秋也,尤堪悲矣!篇中感慨處帶出警語,自是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