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爲一體,傲物則骨肉爲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爲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爲之大道哉?
                

詩集

註解

長(zhǎng):生長。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樹根。
浚(jùn):疏通,挖深。
思國之安:一作“思國之治”。
下愚:處於地位低見識淺的人。
明哲:聰明睿智(的人)。
當神器之重: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時認爲「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爲「神器」。
域中:指天地之間。
休:美。這裏指政權的平和美好。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殷憂:深憂。
實:的確。
克終者蓋寡: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蓋,表推測語氣。
傲物:傲視別人。物,這裏指人。
吳越爲一體:吳越,指春秋時的吳國與越國,當時兩國之間長期爲仇,戰伐不斷。誠相見則可使有仇的人也團結成一體。
骨肉爲行路:親骨肉之間也會變得像陌生人一樣。骨肉,有血緣關係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無關係的人。
董:督責。
振:通「震」,震懾。
苟免而不懷仁:(臣民)只求苟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
怨不在大:(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應寫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諱而寫作「人」。
載舟覆舟:這裏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見可欲: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適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將有所作:將要興建某建築物。作,興作,建築。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寧。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則思謙沖而自牧: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修養。衝,虛。牧,約束。
江海下而百川:江海處於衆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盤遊:打獵取樂。
三驅:據說古代聖賢之君在打獵佈網時只攔住三面而有意網開一面,從而體現聖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種解釋爲田獵活動以一年三次爲度。
敬終:謹慎地把事情做完。
慮壅(yōng)蔽:擔心(言路)不通受矇蔽。壅,堵塞。
想讒邪: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讒,說人壞話,造謠中傷。邪,不正派。一作“具讒邪”
正身以黜(chù)惡: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黜,排斥,罷免。
弘茲九德:弘揚這九種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簡:選拔。
效:獻出。
松喬:赤松子和王子喬,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輕易的天下就實現大治了。
無爲:道家主張清靜虛無,順其自然。

簡介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於議論文。

佳句

  •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 竭誠則吳越爲一體,傲物則骨肉爲行路。
  •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巧索,其可忽乎!
  •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 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 樂磐遊,則思三驅以爲度;
  • 恐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 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翻譯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着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慾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爲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後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餘,現在守衛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爲什麼呢?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爲陌路之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苟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裏卻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隻,也能顛覆船隻,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怎麼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剋制,將要興建什麼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於)衆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鬆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言路)不通受矇蔽就想到虛心採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爲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爲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麼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先恐後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遊的快樂,可以頤養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麼,天下人就已經都有教化了。爲什麼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評價

後晉·劉煦等撰《舊唐書·魏徵傳》:史臣曰:臣嘗讀漢史《劉更生傳》,見其上書論王氏擅權,恐移運祚,漢成不悟,更生徘徊伊鬱,極言而不顧禍患,何匡益忠藎也如此!當更生時,諫者甚多。如谷永、楊興之上言,圖爲奸利,與賊臣爲嚮導;梅福、王吉之言,雖近古道,未切事情。則納諫任賢,詎宜容易!臣嘗閱《魏公故事》,與文皇討論政術,往復應對,凡數十一萬言。其匡過弼違,能近取譬,博約連類,皆前代諍臣之不至者。其實根於道義,發爲律度,身正而心勁,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幸,中不侈親族,外不爲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所載章疏四篇,可爲萬代王者法。雖漢之劉向、魏之徐邈、晉之山濤、宋之謝眺,纔則才矣,比文貞之雅道,不有遺行乎!前代諍臣,一人而已。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十》:此魏公貞觀十一年之疏。以思字作骨,意謂人君敢於縱情傲物,不積道義以致失人心者,皆坐思耳。思曰:睿睿作聖。故有十思之目。若約言之,總一居安思危而已。十三年五月,復有《十漸不克終》之疏,非魏公不敢爲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納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文雖平實,當與三代謨訓並垂,原不待以「奇幻」見長也。
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七》: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道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道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爲得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簿並傳。
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二》:評解以文論,總冒總收,有埋伏,有發揮,有線索,反正宕跌,不使直筆,排奡雄厚,不尚單行,最合時墨;以理論,憂盛明危,善始慮終,雖古大臣謨誥,不過如此。疏上,太宗即納,此魏公所以稱賢相,而貞觀之治,亦幾於古也。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