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簡介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一度遷都洛陽15年以周代唐(690-705年),史稱武周,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還都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敗。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唐朝共歷289年,20位皇帝。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爲“唐人”。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詩人 (331)

李白 🔥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商隱 🔥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爲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爲《李義山詩集》。

白居易 🔥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王維 🔥

王維,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杜甫 🔥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溫庭筠 🔥

溫庭筠,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纔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豔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爲“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李賀 🔥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祖籍隴西,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重要人物。

杜牧 🔥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爲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王勃 🔥

王勃,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

劉禹錫 🔥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孟浩然 🔥

孟浩然,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爲“王孟”。

元稹 🔥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爲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韋莊 🔥

韋莊,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政治家,詩人。廣明元年(880年)韋莊在長安應舉,黃巢攻佔長安以後,與弟妹失散,浪跡天涯。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陽寫有長篇歌行《秦婦吟》。昭宗乾寧元年(894年)進士,曾任校書郎、左補闕等職。乾寧四年(897年),李詢爲兩川宣諭和協使,聘用他爲判官。在四川時爲王建掌書記,蜀開國制度皆莊所定,官至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武成三年(910年)八月,卒於成都花林坊。葬白沙之陽。諡文靖。

王昌齡 🔥

王昌齡,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爲“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爲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韋應物 🔥

韋應物,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張若虛 🔥

張若虛,唐代詩人。生於揚州(今屬江蘇),曾任兗州兵曹。事蹟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韓愈 🔥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後人尊稱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韓愈崇奉儒學,力排佛老。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柳宗元 🔥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郡(今山西永濟縣)人,著名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爲三十卷,名爲《柳河東集》。因爲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爲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

黃巢 🔥

黃巢,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時人。初爲鹽幫首領,售私鹽爲業,後成農民軍首領,曾自立爲帝,尊號爲承天應運啓聖睿文宣武皇帝,國號大齊,史稱黃巢之亂。黃巢退敗時死於部下之手。野史有稱“黃巢殺人八百萬”惡名。

駱賓王 🔥

駱賓王,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唐龍朔初年,駱賓王擔任道王李元慶的屬官。後來相繼擔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儀鳳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職。曾經被人誣陷入獄,被赦免後出任地方官臨海縣丞,所以後人也稱他駱臨海。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他作爲祕書,起草了著名的《討武瞾檄文》。

岑參 🔥

岑參(cénshēn),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漢族,荊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時56歲,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

張九齡 🔥

張九齡,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爲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爲“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被譽爲“嶺南第一人”。

劉長卿 🔥

唐宣州(今安徽宣城)人,郡望河間,字文房。早歲居洛陽。曾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唐玄宗開元中即已應進士舉,天寶後期始登第。釋褐長洲尉。唐肅宗至德三載(西元七五八年)攝海鹽令。同年以事下獄,貶南巴尉,復勘後得量移。唐代宗永泰元年(西元七六五年)後入京。大曆初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出爲轉運使判官,駐揚州。後擢鄂嶽轉運留後。爲鄂嶽觀察使吳仲孺誣奏,貶睦州司馬。唐德宗建中初遷隨州刺史。建中三年(西元七八二年)李希烈叛,據隨州,文房流寓江州。晚歲入淮南節度使幕。約卒於貞元六年(西元七九〇年)前後。劉隨州年輩與杜少陵相若,早年工詩,然以詩名家,則在肅 代以後。與錢起並稱「錢 劉」,爲大曆詩風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於近體,尤工五律,自稱「五言長城」,時人許之。詩中多身世之嘆,於國計民瘼,亦時有涉及。其詩詞旨朗雋,情韻相生。故方虛谷雲:「長卿詩細淡而不顯煥,觀者當緩緩味之。」《瀛奎律髓·卷四十二》方儀衛雲:「文房詩多興在象外,專以此求之,則成句皆有餘味不盡之妙矣。」《昭昧詹言·卷十八》唐人評長卿詩,尚多微辭。如高仲武雲:「(劉)詩體雖不新奇,甚能鏈飾。大抵十首已上,語意稍同,於落句尤甚,思銳才窄也。」《中興間氣集》其後則評價日高。《唐音癸籤·卷七》引《吟譜》謂:「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王阮亭則雲:「七律宜讀王右丞、李東川。尤宜熟玩劉文房諸作。」(何世璂《然鐙記聞》)其集稱《劉隨州集》,一作十卷,一作十一卷。今人注本有儲仲君《劉長卿詩編年箋註》、楊世明《劉長卿詩編年校注》。《全唐詩》存詩五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二首。其事蹟散見於《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事·卷二十六·劉長卿》、《唐才子傳·卷二·劉長卿傳》等處,頗多缺誤。今人傅璇琮主編之《〈唐才子傳〉校箋》考辨較備。

孟郊 🔥

孟郊,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諡爲貞曜先生。

盧綸 🔥

盧綸,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漢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天寶末舉進士,遇亂不第;代宗朝又應舉,屢試不第。大曆六年,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後由王縉薦爲集賢學士,祕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爲陝府戶曹、河南密縣令。後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德宗朝復爲昭應令,又任河中渾瑊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有《盧戶部詩集》。

寒山 🔥

寒山,字、號均不詳,唐代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出身於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歲後隱居於浙東天台山,享年一百多歲。嚴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書》等大量史料與寒山詩相印證,指出寒山乃爲隋皇室後裔楊瓚之子楊溫,因遭皇室內的妒忌與排擠及佛教思想影響而遁入空門,隱於天台山寒巖。這位富有神話色彩的唐代詩人,曾經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隨着二十世紀的到來,其詩卻越來越多地被世人接受並廣泛流傳。正如其詩所寫:“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

王之渙 🔥

王之渙,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漢族,幷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新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惠能 🔥

惠能大師,唐代高僧,中國佛教禪宗六祖,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於世,成爲佛法修行之見證。幼隨父流放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父亡隨母移居南海,艱辛貧困,以賣柴爲生。24歲時,得人資助,北上參學。唐龍朔元年(661)在黃梅謁見禪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隨從作務,劈柴踏碓八個多月。其時弘忍年事已高,急於傳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

崔顥 🔥

崔顥,唐代詩人,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723年)中進士,官司勳員外郎。現存詩僅四十多首,最有名的一首莫過於《黃鶴樓》。少年時作的詩多寫閨情,流於浮豔,後歷邊塞,詩風變得雄渾奔放。他四處遊歷。崔顥吟詩甚勤,其友人笑他吟詩吟得人也瘦(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詩瘦耳)。明人輯有《崔顥集》。李白嘆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陳子昂 🔥

唐梓州射洪(今屬四川射洪)人,字伯玉。陳元敬子。曾任右拾遺,後人因稱「陳拾遺」。出身豪族,少任俠,成年後發憤攻讀。唐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登進士第(此據趙儋《故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按《唐才子傳·卷一·陳子昂傳》雲陳拾遺登第在高宗開耀二年,誤),上書言建唐高宗陵墓於洛陽,受武則天賞,拜麟臺祕書省正字。武后垂拱二年(西元六八六年)從軍北征,歸朝,補右衛胄曹參軍,遷右拾遺。萬歲通天元年(西元六九六年),從武攸宜北擊契丹,表掌書記,軍中文翰皆委之。立志許國,然不爲所用,貶署軍曹。聖曆元年(西元六九八年),以父老辭官還鄉,旋居父喪。後爲射洪縣令段簡構陷繫獄,憂憤而卒。陳拾遺於襲六朝餘波之初唐詩壇深表不滿,慨嘆「漢魏風骨,晉宋莫傳」,故欲革「採麗競繁」之齊梁詩風,以承建安、正始之詩重比興寄託之傳統(《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陳詩與其詩論相合,代表作爲《感遇》三十八首,反映武周時代之社會現實甚爲廣泛,抨擊時弊亦較深刻,抒寫胸臆之作則慷慨深沉,風格近於阮步兵《詠懷》。另有《登幽州臺歌》雖僅四句,然爲歷來傳誦之名篇。陳拾遺爲詩主「漢魏風骨」、「興寄」,所爲書疏,亦全用散體,爲唐詩革新先驅,甚得李杜諸人推崇,韓昌黎雲:「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薦士》)金元遺山雲:「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論詩絕句》)其詩文集以四部叢刊本《陳伯玉文集》十卷爲通行,今人徐鵬校點之《陳子昂集》最完備。詩注本有今人彭慶生《陳子昂詩注》。《全唐詩》存詩二卷。《全唐詩外編》補詩一首。生平見唐·盧子潛《陳氏別傳》,《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中·〈文苑列傳·陳子昂傳〉》、《新唐書·卷一百〇七·陳子昂傳》。

蘇味道 🔥

蘇味道,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趙州欒城(今河北石家莊市欒城縣)人,少有才華,20歲舉進士,累遷鹹陽尉。武則天時居相位數年,苟合取容,處事依違兩可,時稱“蘇模棱”。因阿附張易之,中宗時貶郿州刺史,死於任所。與杜審言、崔融、李嶠並稱爲文章四友,與李嶠並稱蘇李。對唐代律詩發展有推動作用,詩多應制之作,浮豔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詠長安元宵夜花燈盛況,爲傳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詩》錄其詩16首。蘇味道死後葬今欒城蘇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蘇”爲其後裔。

張繼 🔥

張繼,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爲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杜秋娘 🔥

杜秋,生卒年不詳,資治通鑑稱杜仲陽,後世多稱爲“杜秋娘”,是唐代金陵人。15歲時成了李錡的妾侍。元和二年(807年),李錡正式起兵造反。後來李錡造反失敗,杜秋被納入宮中。後受到唐憲宗寵幸。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爲兒子李湊的傅姆。後來李湊被廢去漳王之位,杜秋賜歸故鄉。

高適 🔥

高適,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世稱高常侍。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爲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司空曙 🔥

司空曙,字文明,或作文初。廣平(今河北永年縣東南)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唐代詩人。約唐代宗大曆初前後在世。大曆年進士,磊落有奇才,與李約爲至交。性耿介,不幹權要。家無擔石,晏如也。嘗因病中不給,遣其愛姬。韋辠節度劍南,闢致幕府。授洛陽主簿。未幾,遷長林縣丞。累官左拾遺。終水部郎中。其詩樸素真摯,情感細膩,多寫自然景色和鄉情旅思,詩風閒雅疏淡。

賈島 🔥

賈島,字浪仙,又名瘦島,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範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爲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長安(今陝西西安)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併成爲“苦吟詩人”。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今四川蓬溪縣)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薛濤 🔥

薛濤(約768~832年),是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16歲入樂籍,與韋皋,元稹有過戀情,戀愛期間,薛濤自己製作桃紅色小箋用來寫詩,後人仿製,稱“薛濤箋”。脫樂籍後終身未嫁。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 。薛濤與劉採春,魚玄機,李冶,並稱唐朝四大女詩人。卓文君、薛濤、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流傳至今詩作有90餘首。

李冶 🔥

字季蘭(《太平廣記》中作“秀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後爲女道士,是中唐詩壇上享受盛名的女詩人。晚年被召入宮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詩叛將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亂棒撲殺之。李冶的詩以五言擅長,多酬贈譴懷之作。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李季蘭集》一卷,今已失傳,僅存詩十六首。

盧照鄰 🔥

盧照鄰,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範陽(治今河北省定興縣)人,初唐詩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後人有多種說法,有三子,現其後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縣內。盧照鄰出身望族,曾爲王府典籤,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爲“初唐四傑”。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爲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爲經典。

宋之問 🔥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

張籍 🔥

張籍,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爲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爲韓門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徵婦怨》《採蓮曲》《江南曲》《秋思》等。

許渾 🔥

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爲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爲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鹹陽城東樓》。

李隆基 🔥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爲“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爲唐明皇。清朝爲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爲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爲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爲太上皇。762年病逝,葬於泰陵。

王建 🔥

王建(生卒年不詳),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爲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約64歲爲光州刺史。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其詩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善於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人、事和環境加以藝術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現實,揭露矛盾。多用比興、白描、對比等手法,常在結尾以重筆突出主題。體裁多爲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語言通俗凝練,富有民歌謠諺色彩。

崔護 🔥

崔護,唐代詩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公元796年(貞元十二年)登第(進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爲京兆尹,同年爲御史大夫、嶺南節度使。終嶺南節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全唐詩》存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該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爲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

武則天

武則天,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楊氏。中國歷史上唯一掌握君權而得到普遍承認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十四歲入後宮爲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爲昭儀,後爲皇后,尊號爲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作爲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期間,改名爲“曌”。武則天認爲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後自立爲皇帝,定洛陽爲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闢,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諡號爲則天皇后,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李頎 🔥

李頎,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漢族,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市西)人,唐代詩人。開元十三年中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爲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李益 🔥

李益,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洛陽。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王翰(子羽) 🔥

唐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邊塞詩人,字子羽。家殷富,性豪放不羈,喜飲。唐睿宗景雲元年(西元七一〇年)舉進士。幷州長史張惠貞奇其才,舉直言極諫、超拔羣類等制科,調昌樂尉。開元九年(西元七二一年),張燕公入朝爲相,召爲祕書正字,又擢駕部員外郎。「櫪多名馬,家有妓樂」,「發言立意,自比王侯。頤指儕類,人多嫉之。」出爲汝州長史,改爲仙州別駕,仍然「日聚英豪,從禽擊鼓,恣爲歡賞」。後被貶爲道州司馬,卒於前往道州途中。其作品《涼州詞》爲古今之絕唱。

張志和 🔥

張志和,字子同,初名龜齡,漢族,婺州(今浙江金華)人,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詞人和詩人。十六歲參加科舉,以明經擢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唐肅宗賜名爲“志和”。因事獲罪貶南浦尉,不久赦還。自此看破紅塵,浪跡江湖,隱居祁門赤山鎮。其兄張鶴齡擔心他遁世不歸,在越州(今紹興市)城東築茅屋讓他居住。史載唐肅宗曾賜他奴婢各一人,張志和讓他們結婚,取名漁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

賀知章 🔥

賀知章,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漢族,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少時就以詩文知名。唐武后(武則天)證聖元年(695)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後歷任禮部侍郎、祕書監、太子賓客等職。爲人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縱,自號“四明狂客”、“祕書外監”。八十六歲告老還鄉,旋逝。屬於盛唐前期詩人,又是著名書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現僅存二十首。

羅隱 🔥

羅隱,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爲《讒書》,益爲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杜審言 🔥

杜審言,字必簡,唐朝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後遷居河南鞏縣,官修文館直學士。唐高宗咸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峯州(今越南越池東南)。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被稱爲“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杜審言詩集》。

無名氏 🔥

唐代佚名作者的統稱。

張祜 🔥

張祜(hù):字承吉,行三,生卒年不確。郡望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籍貫南陽(今屬河南),晚年居丹陽(今屬江蘇)。初依李光顏,後寓姑蘇,曾謁白居易。長慶中令狐楚表薦之,爲內臣所抑,一說爲元稹所抑。遂至淮南。會昌五年,往謁池州刺史杜牧,遊宴唱和,甚爲相得。會昌末大中初,經楚州北遊河陽、滑州等地。後歸丹陽曲阿地,築室隱居,以布衣終身。雖「屢蒙方鎮論薦」,卻未沾朝廷寸祿。長年浪跡江湖,或爲外府從事,或爲大僚幕賓。所歷之地極廣,北至塞北,南極嶺南,西至襄 漢、馬嵬,東極於海,均有詩篇可考。自雲「顛狂遍九州」,陸龜蒙謂祜「受闢諸侯府,性狷介不容物,輒自劾去」(《甫裏先生文集·卷十·和過張祜處士丹陽故居》詩序。《唐詩紀事·卷五十二》作「皮日休雲」,誤。)故一生蹭蹬。卒於唐宣宗 大中年間,年約六十餘。祜詩之佳者首推宮詞,委婉多諷,藝術造詣之高,容或在元、白之上。次則體物圖貌,描繪山水,題詠名寺之作,誠如陸龜蒙所云:「善題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別處。」(《甫裏先生文集·卷十·和過張祜處士丹陽故居》詩序。)其邊塞詩數量雖少而質量卻高,能嗣高、岑遺響。其投獻大僚諸作,類皆五言長律,頗見工力,按之皆與史合,有少陵之遺風。祜詩無僻字僻典,無詭怪陸離之狀,純熟工整,流轉自然。俱眼前事、眼前景,人人習見,而祜爲之,情趣盎然,平易近人而不流於淺易庸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宋 蜀刻《張承吉文集》十卷,最稱完備。《全唐詩》存詩二卷,遺漏甚多。《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一百五十五首,斷句八,題一則。事蹟見《唐詩紀事·卷五十二》、《唐才子傳·卷六》、《云溪友議》等。譚優學有《張祜行年考》。

李紳 🔥

李紳,漢族,字公垂,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於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韓翃 🔥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爲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緻,在當時傳誦很廣泛。

常建 🔥

唐代詩人,字號不詳,祖籍邢州(今邢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着一個很長時期的漫遊生活。後移家隱居鄂渚。大曆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詩現存不多,其中《題破山寺後禪院》較爲著名。

楊炯

楊炯,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唐代詩人。唐初文壇“四傑”之一。他自幼聰明好學,博涉經傳,尤愛學詩詞。唐高宗顯慶四年(659),他10歲應神童試登第,待制弘文館。上元三年(676),再應制舉試及第,補授校書郎。永淳元年(682),中書侍郎薛元超推薦他爲弘文館學士,後遷太子詹事司直。684年,武則天連廢中宗、睿宗,自己臨朝稱制。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楊炯的堂弟楊神讓跟隨徐敬業討伐武則天執政,結果兵敗被殺。楊炯由此事受到牽連,大約在685年被貶爲梓州司法參軍。秩滿後,於天授元年回到洛陽,在司藝館任教。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陽宮中拿出盂蘭盆分送佛寺,武則天與羣臣在洛陽城門樓上觀賞,楊炯立即寫成《盂蘭盆賦》一篇,進獻給武則天,極力歌頌武則天的周王朝,並希望武則天“任賢相,淳風俗,遠佞人,措刑獄,省遊宴,披圖策,捐珠璣,寶菽粟”等成爲帝王的風範。大約當年,楊炯調任盈川縣令。他在盈川大約三年多時間,卒於任所。後歸葬於洛陽。705年,中宗復位,曾追贈他爲著作郎。因此後人稱他爲“楊盈川”。

張旭 🔥

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並稱爲“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書法與懷素齊名。性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時稱張顛。被後世尊稱爲“草聖”。

劉希夷 🔥

劉希夷 ,唐朝詩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漢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高宗上元二年進士,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代悲白頭翁》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句,相傳其舅宋之問欲據爲已有,希夷不允,之問竟遣人用土囊將他壓死。延之少有文華,落魄不拘常格,後爲人所害,死時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傳。 《舊唐書》本傳謂“善爲從軍閨情之詩,詞調哀苦,爲時所重。志行不修,爲奸人所殺”。《大唐新語》卷8謂“後孫翌撰《正聲集》,以希夷爲集中之最”。《全唐詩》存詩1卷, 《全唐詩外編》、《全唐詩續拾》補詩7首。 劉希夷善爲從軍閨情詩,辭藻婉麗,然意旨悲苦,未爲人重。後孫昱撰《正聲集》,以希夷詩爲集中之最,由是大爲時所稱賞。代表作有《從軍行》、《採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搗衣篇》、《代悲白頭翁》、《洛川懷古》等。

王灣 🔥

王灣,號爲德,唐代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他的詩現存10首。作爲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往來於吳楚間,爲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並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爲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讚賞,並親自書寫懸掛於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爲學習的典範。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錢起 🔥

錢起,字仲文,吳興(今屬浙江)人。天寶進士,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代宗大曆中爲翰林學士。他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傑出者。又與郎士元齊名,當時稱爲“前有沈宋,後有錢郎”。

戴叔倫 🔥

戴叔倫,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爲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今存詩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細辨僞。

陳陶 🔥

陳陶,字嵩伯,自號三教布衣,嶺南人。詩人早年遊學長安,善天文曆象,尤工詩。舉進士不第,遂恣遊名山。唐宣宋大中時,隱居洪州西山,後不知所終。有詩十卷,已散佚,後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其《隴西行》四首之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把殘酷現實與少婦美夢交替在一起,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至今仍膾炙人口。

朱慶餘 🔥

朱慶餘(生卒年不詳),名可久,字慶餘,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唐代詩人。寶曆二年(826)進士,官至祕書省校書郎,見《唐詩紀事》卷四六、《唐才子傳》卷六,《全唐詩》存其詩兩卷。曾作《閨意獻張水部》作爲參加進士考試的“通榜”,增加中進士的機會。據說張籍讀後大爲讚賞,寫詩回答他說:“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值萬金。”於是朱慶餘聲名大震。

馬戴 🔥

馬戴,字虞臣,定州曲陽(今河北省曲陽縣)人。晚唐詩人、官員。早年屢試不第,武宗會昌四年(844年)始中進士,同榜有項斯、趙嘏。大中元年(847年),太原李司空闢掌書記,後以正言被斥爲龍陽(今湖南省漢壽縣)尉。終太學博士。曾隱居華山,並遨遊邊關。鹹通年間,應闢佐大同軍幕府,與賈島、許棠相唱答。鹹通七年(867年),擢拔爲國子、太常博士。工於詩,葉矯然稱:“晚唐之馬戴,盛唐之摩詰也。”楊慎稱其《楚江懷古》“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一聯,謂“雖柳吳興(柳惲)無以過也”。紀昀認爲“晚唐詩人,馬戴骨格最高”。鹹通九年(869年),病卒於太常博士任上。有《會昌進士詩集》1卷,《補遺》1卷。

綦毋潛

綦毋潛(生卒年不詳),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詩人。約開元十四年(約726年)前後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陝西周至)尉,遷右拾遺,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後歸隱,遊江淮一代,後不知所終。綦毋潛才名盛於當時,與許多著名詩人如: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過從甚密,其詩清麗典雅,恬淡適然,後人認爲他詩風接近王維。《全唐詩》收錄其詩1卷,共26首,內容多爲記述與士大夫尋幽訪隱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選入《唐詩三百首》。

杜荀鶴 🔥

杜荀鶴,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石臺縣貢溪鄉杜村)人。晚唐詩人。相傳爲杜牧已出之妾所生,排行第十五,故稱杜十五。幼好學。四十六歲才中進士。五代梁太祖(朱溫)時,授員外郎、知制誥;最後任翰林學士,僅五日而卒,恃強胡爲。工於詩,有“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之句。天佑初卒。著有《唐風集》三卷,顧云爲之序,“其壯語大言,則決起逸發,可以左攬工部袂,右拍翰林肩。”。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列有“杜荀鶴體”。

劉眘虛 🔥

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調洛陽尉,遷夏縣令。性高逸,不慕榮利,交遊多山僧道侶。曾擬在廬山卜宅隱居,未成。早年逝世。

王績 🔥

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祕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濫觴於六朝,而成型於隋唐之際,無功實爲先聲。

劉方平 🔥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唐玄宗天寶年間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生平事蹟不詳。約公元七五八年前後在世,匈奴族。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爲詩友,爲薪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蘊無窮。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歷來爲人傳誦的名作。

無可

無可,唐代詩僧,俗姓賈,範陽(今河北涿州)人,賈島從弟。少年時出家爲僧,嘗與賈島同居青龍寺,後雲遊越州、湖湘、廬山等地。大和年間,爲白閣寺僧。與姚合過往甚密,酬唱至多。又與張籍、馬戴等人友善。無可攻詩,多五言,與賈島、周賀齊名。亦以能書名,效柳公權體。

李頻

李頻,字德新,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於永樂(今李家),唐代後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壽昌縣令穆君遊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後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爲讚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皎然

皎然,生卒年不詳,湖州人,俗姓謝,字清晝,是中國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的後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詩僧、茶僧。南朝謝靈運十世孫。活動於大曆、貞元年間,有詩名。他的《詩式》爲當時詩格一類作品中較有價值的一部。其詩清麗閒淡,多爲贈答送別、山水遊賞之作。在《全唐詩》編其詩爲815·821共7卷,他爲後人留下了470首詩篇,在文學、佛學、茶學等許多方面有深厚造詣,堪稱一代宗師。

李顯

唐中宗李顯,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兩度在位。

秦韜玉 🔥

秦韜玉,生卒年不詳,字仲明,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或雲郃陽(今陝西合陽)人,唐代詩人。出生於尚武世家,父爲左軍軍將。少有詞藻,工歌吟,卻累舉不第,後諂附當時有權勢的宦官田令孜,充當幕僚,官丞郎,判鹽鐵。黃巢起義軍攻佔長安後,韜玉從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賜進士及第,編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爲工部侍郎、神策軍判官。時人戲爲“巧宦”,後不知所終。

陸龜蒙 🔥

陸龜蒙,唐代農學家、文學家,字魯望,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裏先生,長洲(今蘇州)人。曾任湖州、蘇州刺史幕僚,後隱居松江甫裏(今甪直鎮),編著有《甫裏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澤叢書》中,現實針對性強,議論也頗精切,如《野廟碑》、《記稻鼠》等。陸龜蒙與皮日休交友,世稱“皮陸”,詩以寫景詠物爲多。

沈佺期 🔥

沈佺期,字雲卿,相州內黃(今安陽市內黃縣)人,唐代詩人。與宋之問齊名,稱“沈宋”。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擢進士第。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修《三教珠英》,轉考功郎給事中。坐交張易之,流驩州。稍遷臺州錄事參軍。神龍中,召見,拜起居郎,修文館直學士,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開元初卒。建安後,訖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佺期與宋之問,尤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爲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編詩三卷。

韓偓 🔥

韓偓,晚唐五代詩人,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陝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讚其詩是“雛鳳清於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魏徵

魏徵,字玄成,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鉅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 ,也有說在河北晉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爲“一代名相”。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魏徵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王貞白

王貞白,字有道,號靈溪,信州永豐(今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人。唐末五代十國著名詩人。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進士,七年後(公元902年)授職校書郎,嘗與羅隱、方幹、貫休同唱和。著有《靈溪集》7卷行世,今編詩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民間廣爲流傳。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王貞白病卒於故里,時值梁代,朝廷敕贈王貞白爲光祿大夫“上柱國公”封號,建立“道公祠”,葬於廣豐區城西門外城壕畔。

崔塗 🔥

崔塗,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帶人,唐末詩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詳。唐僖宗光啓四年(888)進士,《全唐詩》存其詩1卷,他寫的最有名的一首詩是《除夜有懷》。

崔郊

崔郊,唐朝元和間秀才,《全唐詩》中收錄了他的一首詩。

裴迪 🔥

裴迪,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唐代詩人,關中(今屬陝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

張泌 🔥

張泌,生卒年不詳,《全唐詩》作曰字子澄,安徽淮南人。五代後蜀詞人。是花間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詞用字工煉,章法巧妙,描繪細膩,用語流便。

李建勳 🔥

李建勳,字致堯,廣陵人。(全唐詩作隴西人。此從唐才子傳)約生於唐懿宗鹹通十三年,卒於周太祖廣順二年,年約八十一歲。少好學能屬文,尢工詩。南唐主李昪鎮金陵,用爲副使,預禪代之策,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昪元五年(941)放還私第。嗣主璟,召拜司空。以司徒致仕,賜號鐘山公,年已八十。時宋齊丘隱居洪州西山,建勳常往造謁致敬。後歸高安別墅,一夕,無病而終。建勳著有鐘山集二十卷,《唐才子傳》傳於世。

元結 🔥

元結,字次山,號漫叟、聱叟,唐代文學家、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後遷汝州魯山(今屬河南),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後,歸隱商餘山。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翽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約大曆七年(約772年)入朝,後卒於長安。

曹松 🔥

曹松,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後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後,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七十餘,特授校書郎(祕書省正字)而卒。曹松詩作,風格似賈島,工於鑄字煉句。因他生活在社會底層,故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憎惡戰爭。 曹松不滿現實但又熱衷功名,多次參加科舉應試,直到昭宗天覆元年(公元901年)才以七十一歲高齡中進士。因同榜中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等皆年逾古稀,故時稱“五老榜”。曹松被授任校書郎,後任祕書省正字。終因風燭殘年,不久謝世。遺作有《曹夢徵詩集》三卷。《全唐詩》錄其詩一百四十首。

金昌緒 🔥

金昌緒(生卒年不詳),生平不詳,唐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今存詩《春怨》一首。

楊巨源 🔥

唐代詩人。字景山,後改名巨濟。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濟)人。貞元五年(789)進士。初爲張弘靖從事,由祕書郎擢太常博士,遷虞部員外郎。出爲鳳翔少尹,復召授國子司業。長慶四年(824),辭官退休,執政請以爲河中少尹,食其祿終身。關於楊巨源生年,據方崧卿《韓集舉正》考訂。韓愈《送楊少尹序》作於長慶四年(824),序中述及楊有“年滿七十”、“去歸其鄉”語。由此推斷,楊當生於755年,卒年不詳。另外同名的還有宋代抗金名將。

黃檗

黃檗(bò),別名黃櫱、黃檗希運,號稱黃櫱禪師,是唐代靖州鷲峯(今江西省宜豐縣黃檗山)大乘佛教高僧。唐武宗會昌年間,當朝宰相裴休在幷州鍾陵縣(今江西省進賢縣鍾陵鄉)兩次記載黃櫱禪師的語錄,收錄在《鍾陵綠》(鍾陵錄)、《宛陵綠》(宛陵錄)。後人整編進《傳心法要》。

高蟾 🔥

字不詳,河朔間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僖宗中和初前後在世。家貧,工詩,氣勢雄偉。性倜儻,然尚氣節,雖人與千金,非義勿取。十年場屋,未得一第,自傷運蹇,有“顏色如花命如葉”句。與郎中鄭谷爲友,酬贈稱高先輩。乾符三年,(公元八七六年)以高侍郎之力薦,始登進士。乾寧中,(公元八九六年左右)官至御史中丞。蟾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盧仝 🔥

唐代詩人,漢族,初唐四傑盧照鄰嫡系子孫。出生地河南濟源市武山鎮思禮村,祖籍範陽,河北省涿州市。早年隱少室山,後遷居洛陽。自號玉川子,破屋數間,圖書滿架;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不願仕進。性格狷介類孟郊;雄豪之氣近韓愈。韓孟詩派重要人物。835年十一月,死於甘露之變。

祖詠 🔥

祖詠,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唐代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少有文名,擅長詩歌創作。與王維友善。王維在濟州贈詩云:"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餘不淺。"(《贈祖三詠》)其流落不遇的情況可知。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及第,長期未授官。後入仕,又遭遷謫,仕途落拓,後歸隱汝水一帶。

趙嘏 🔥

趙嘏,生卒年不詳,字承佑,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唐代詩人,約公元835年前後在世。

武元衡 🔥

唐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祖籍幷州文水。字伯蒼。武載德曾孫,武平一孫,武則天曾侄孫。唐德宗建中四年(西元七八三年)登進士第。歷官監察御史、華原縣令、比部員外郎、左司郎中、御史中丞。唐憲宗元和二年(西元八〇七年),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判戶部事。封臨淮郡公,旋出爲劍南西川節度使,儉己寬民,比三年,上下完實。元和八年(西元八一三年),還朝秉政,力主削藩。元和十年(西元八一五年),裴度用兵淮西討吳元濟,王承宗請赦元濟,元衡叱之。六月早朝,爲淄青藩帥李師道遣刺客殺害。元衡工五言詩,當世流傳,往往被於管絃。其詩藻思綺麗,琢句精妙。張爲《詩人主客圖》奉爲「瑰奇美麗主」。魏泰以爲「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臨漢隱居詩話》。有《武元衡集》十卷,己佚。《全唐詩》存詩二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二首。

丘爲

丘爲,生卒年不詳,字號不詳,唐代詩人,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市)人。事繼母孝,常有靈芝生堂下。累官太子右庶子。致仕,給俸祿之半以終身。年八十餘,母尚無恙。及居憂,觀察使韓滉以致仕官給祿,所以惠養老臣,不可在喪而異,惟罷春秋羊酒。卒年九十六歲。與劉長卿友善,其赴上都也,長卿有詩送之,亦與王維爲友。《全唐詩》收詩十三首。

獨孤及

獨孤及,唐朝散文家,字至之,河南洛陽人,天寶末,以道舉高第,補華陰尉。代宗召爲左拾遺,俄改太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歷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課加檢校司封郎中,賜金紫。徙常州,卒諡曰憲。集三十卷,內詩三卷,今編詩二卷。

李端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出自趙郡李氏東祖。嘉祐從侄。少居廬山,師從名僧皎然學詩。大曆五年中進士,後歷任祕書省校書郎、終官杭州司馬。晚年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嶽幽人,約卒於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之後數年。子李虞仲。據說李端曾在駙馬郭曖筵上立成七律二首。其詩多爲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喬億以爲李端詩“思致彌清,徑陌迥別,品第在盧允言、司空文明之上。”。傳世作品有《李端詩集》三卷。

柳中庸 🔥

柳中庸(生卒年不詳),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邊塞詩人。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爲柳宗元族人。大曆年間進士,曾官鴻府戶曹,未就。蕭穎士以女妻之。與弟中行並有文名。與盧綸、李端爲詩友。所選《徵人怨》是其流傳最廣的一首。《全唐詩》存詩僅13首。其詩以寫邊塞徵怨爲主,然意氣消沉,無復盛唐氣象。

李翱

李翱,字習之,唐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人。是西涼王李暠的後代。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李翱是唐德宗貞元年間進士,曾歷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考功員外郎、禮部郎中、中書舍人、桂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等職。他曾從韓愈學古文,協助韓愈推進古文運動,兩人關係在師友之間。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認爲孔子是“聖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問》)。主張人們的言行都應以儒家的“中道”爲標準。

楊炎

唐代大臣,財政改革家。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卒於德宗建中二年,年五十五歲。美鬚眉,峻風寓,文藻雄麗,豪爽尚氣。父喪廬墓,號慕不廢聲。河西節度使呂崇闢掌書記。德宗時,累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作兩稅法,一變租庸調舊制。當時便之。初炎矯飭志節,頗得名。後黨元載,坐貶。及得政,睚眥必仇,果於用私。以劉晏劾載及己,貶晏忠州,誣而殺之。及罷相,爲盧杞所構,賜死。後詔復官,諡平厲。炎著有文集十卷,制集十卷,《新唐書藝文志》系蘇弁所編,並行於世。

虞世南 🔥

虞世南,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意志堅定努力學習。在陳朝時,曾任建安王法曹參軍、西陽王友。入隋後,官祕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後,被竇建德任命爲黃門侍郎。李世民滅竇建德後,引虞世南爲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爲“十八學士”之一。太宗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祕書少監、祕書監等職,先後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祕監”。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太宗敬重。貞觀十二年(638年)卒,年八十一,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懿[2] ,配葬昭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凌煙閣。 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爲五絕。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爲“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爲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原有詩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國張壽鏞輯成《虞祕監集》 4卷,收入 《四明叢書》。

高駢

高駢,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晚唐詩人、名將、軍事家。高駢出生于禁軍世家,其一生輝煌之起點爲866年率軍收復交趾,破蠻兵20餘萬。後歷任天平、西川、荊南、鎮海、淮南等五鎮節度使。期間正值黃巢大起義,高駢多次重創起義軍。被唐僖宗任命爲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後中黃巢緩兵之計,大將張璘陣亡。高駢由此不敢再戰,致使黃巢順利渡江、攻陷長安。此後至長安收復的三年間,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師,高駢一生功名毀之一旦。高駢嗜好裝神弄鬼,幾乎達到癲狂的程度。後被部將畢師鐸所害。

張謂 🔥

張謂(生卒年不詳),字正言,河內(今河南沁陽市)人,唐朝詩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天寶二年登進士第,約十三、四載,入安西節度副大使封常清幕,參預謀劃有功。肅宗乾元元年(758)爲尚書郎,出使夏口,與故友李白相遇。代宗永泰初,在淮南田神功幕中任軍職。乾元中爲尚書郎,大曆二、三年任潭州刺史,與詩人元結有交往,後入朝爲太子左庶子,六年(771)冬,任禮部侍郎,典七、八、九年貢舉,時人稱其能“妙選彥才”,復知東都舉。其詩辭精意深,講究格律,詩風清正,多飲宴送別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歸上都》等,其中以《早梅》爲最著名。

繆氏子

繆氏子,即一個姓繆的孩子,唐朝開元(713·741)時人,生平不詳。據說,他從小聰慧能文,7歲就以神童召試,作了一首《賦新月》,很得唐玄宗的讚賞。

王駕 🔥

王駕,晚唐詩人,字大用,自號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濟)人。大順元年(890)登進士第,仕至禮部員外郎。後棄官歸隱。與鄭谷、司空圖友善,詩風亦相近。其絕句構思巧妙,自然流暢。司空圖《與王駕評詩書》贊曰:“今王生者,寓居其間,浸漬益久,五言所得,長於思與境偕,乃詩家之所尚者。”

鄭谷 🔥

鄭谷,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閒情逸緻。風格清新通俗,但流於淺率。曾與許棠、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雲臺編》。

權德輿

權德輿,唐代文學家,大臣。字載之,行三。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家於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名士權皋子。未冠,即以文章稱,杜佑、裴胄交闢之。德宗聞其材,召爲太常博士,改左補闕,兼制誥,進中書舍人,歷禮部侍郎,三知貢舉。憲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誤用官闕,改太子賓客。俄復前官,遷太常卿,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會李吉甫再秉政,帝又自用李絳,議論持異,德輿從容不敢有所輕重,坐是罷,以檢校吏部尚書留守東都。復拜太常卿,徙刑部尚書,出爲山南西道節度使。二年,以病乞還,卒於道,年六十。贈左僕射,諡曰文。

周樸 🔥

周樸,字見素,一作太樸,福州長樂人。生年不詳,卒於唐僖宗乾符五年。工於詩,無功名之念,隱居嵩山,寄食寺廟中當居士,常與山僧釣叟相往還。與詩僧貫休、方幹、李頻爲詩友。周樸,唐末詩人,生性喜歡吟詩,尤其喜歡苦澀的詩風。

吳二孃 🔥

江南人,杭州名妓。

皇甫冉 🔥

皇甫冉,字茂政,潤州丹陽(今江蘇鎮江)人,唐代詩人。先世居甘肅涇州。天寶十五年進士。曾官無錫尉,大曆初入河南節度使王縉幕,終左拾遺、右補闕。其詩清新飄逸,多飄泊之感。

鄭畋

鄭畋,字臺文。滎陽(今屬河南)人,唐末宰相。以鎮壓黃巢民變而知名。

崔道融 🔥

崔道融,唐代詩人,自號東甌散人。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乾寧二年(895年)前後,任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縣令,早年曾遊歷陝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後入朝爲右補闕,不久因避戰亂入閩。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於永嘉山齋集詩500首,輯爲《申唐詩》3卷。另有《東浮集》9卷,當爲入閩後所作。與司空圖、方幹爲詩友。《全唐詩》錄存其詩近八十首。 其中一些作品較有社會意義,如《西施灘》否定“女人禍水”的傳統觀念,爲西施鳴不平,詩曰:“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田上》寫農民冒雨夜耕的辛勞。《寄人》、《寒食夜》等詩亦爲佳作。崔道融的詩作和羅隱一樣,流傳的不多。其風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較多樣。其中《牧豎》一詩流傳較廣。

張喬 🔥

張喬,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今安徽貴池人,懿宗鹹通中年進士,當時與許棠、鄭谷、張賓等東南才子稱“鹹通十哲”。黃巢起義時,隱居九華山以終。其詩多寫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詩清雅巧思,風格也似賈島。《全唐詩》錄存其詩二卷。事見《唐詩紀事》卷十七,《唐才子傳》卷十。

顧況

顧況,生卒年不詳,字逋翁,號華陽真逸(一說華陽真隱),晚年自號悲翁,漢族,蘇州海鹽橫山人(今在浙江海寧境內),唐代詩人、畫家、鑑賞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

胡令能 🔥

胡令能,唐代詩人(唐貞元、元和時期人),隱居圃田(河南省莆田縣)。家貧,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爲生,人稱“胡釘鉸”。傳說詩人夢人剖其腹,以一卷書內之,遂能吟詠。他的詩語言淺顯而構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濃,現僅存七絕詩4首。

戎昱

戎昱(róngyù),唐代詩人。荊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風(今屬陝西)。少年舉進士落第,遊名都山川,後中進士。寶應元年,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曆二年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後流寓湖南,爲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居長安,任侍御史。翌年貶爲辰州刺史。後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中唐前期比較注重反映現實的詩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羈旅遊宦、感傷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臘夜》較有名。

劉皁

劉皁,鹹陽(今陝西鹹陽市)人,貞元間(785—805)在世,身世無可考。《全唐詩》錄存其詩五首。

陸羽

唐復州竟陵人,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稱桑薴翁,又號竟陵子、東岡子。工古調歌詩。性詼諧,少年匿優人中,撰《謔談》數千言。玄宗天寶中,居火門山。肅宗上元初,更隱苕溪,闔門著書。與李季蘭、皎然交往。嗜茶,精於茶道,舊時稱爲茶神、茶聖、茶仙。有《茶經》。

崔曙

崔曙,定州(今河北定州)人。居宋州(今河南登封)。開元二十六年狀元及第,官河南尉。晚年隱居河南嵩山。事蹟無考。卒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明堂火珠》一詩,有“夜來雙月合,曙後一星孤”之句。

錢珝 🔥

錢珝,字瑞文,吳興人,吏部尚書徽之子,錢徽之孫,善文詞。據《新唐書·錢徽傳》記載,唐昭宗乾寧二年(895)是由宰相王摶薦知制誥,以尚書郎得掌誥命,進中書舍人。光化三年(900)六月,王摶被貶,不久又賜死,這是昭宗時代的一個大獄,錢珝也被牽連,貶撫州司馬。

張仲素 🔥

唐代詩人,字繪之,符離(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間鄚縣(今河北任丘)。貞元十四年(798)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爲武寧軍從事,元和間,任司勳員外郎,又從禮部郎中充任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張仲素擅長樂府詩,善寫思婦心情。如"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採葉,昨夜夢漁陽"(《春閨思》),"夢裏分明見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閨思》),刻畫細膩,委婉動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語言慷慨,意氣昂揚,歌頌了邊防將士的戰鬥精神。

竇常

竇常,字中行,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郡望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大曆十四年,登進士第。貞元十四年,爲淮南節度使杜佑節度參謀,後歷泉州府從事,由協律郎遷監察御史裏行。元和中,佐薛蘋、李衆湖南幕,爲團練判官、副使。入朝爲侍御史、水部員外郎。八年出爲朗州刺史,轉夔、江、撫三州刺史,後除國子祭酒致仕。詩入《竇氏聯珠集》,《全唐詩》存詩26首。與其兄弟牟、羣、庠和鞏並稱“五竇”。

李鹹用

李鹹用,唐,生卒年不詳。族望隴西(今甘肅臨洮)。習儒業,久不第,曾應闢爲推官。因唐末亂離,仕途不達,遂寓居廬山等地。生平事蹟散見宋楊萬裏《唐李推官披沙集序》、《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才子傳》卷一〇《殷文圭》附。鹹用工詩,尤擅樂府、律詩。所作多憂亂失意之詞。爲善寫“徵人悽苦之情”,有“國風之遺音,江左之異曲”(《唐李推官披沙集序》)。辛文房則詆爲“氣格卑下”(《唐才子傳》)。與修睦、來鵬等有交誼,時有唱酬。作詩頗多,《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著錄《披沙集》6卷。《全唐詩》存詩3卷。

張巡 🔥

張巡,唐朝著名將領,安史之亂時期的著名英雄,史稱張中丞、尪公,祖籍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生於鄧州南陽(今河南鄧州南陽市彭橋鎮北張)。唐玄宗開元末年(公元741年),中進士,初仕太子通事舍人,後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其任內治績優良,期滿召回長安。值楊國忠當權,因拒附權貴,調授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天寶十五年(公元755年),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縣),抵抗安史之亂的燕軍。至德二載(公元757年),移守睢陽(今河南商丘),與太守許遠以數千兵力,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苦守雍丘、睢陽二孤城近兩年,前後交戰四百餘次,重創叛軍,沮遏賊勢,以蔽江淮而全東南。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城破,被俘後罵賊赴義。唐肅宗追贈揚州大都督,封鄧國公。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繪張巡畫像置於凌煙閣。至明清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享皇家祭祀。

曹鄴

曹鄴,字鄴之,桂州(桂林)陽朔人,與晚唐著名詩人劉駕、聶夷中、於濆、邵謁、蘇拯齊名,而以曹鄴才穎最佳。曹鄴曾擔任吏部郎中、洋州刺史、祠部郎中等職務。

顏粲

顏粲,登建中進士第。存詩二首。

童翰卿

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說,也是唐朝時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見稱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當時的學者尊稱爲“南城先生”。

李珣 🔥

李珣,晚唐詞人。字德潤,其祖先爲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昭宗乾寧中前後在世。李珣有時名,所吟詩句,往往動人。妹舜弦爲王衍昭儀,他嘗以秀才預賓貢。又通醫理,兼賣香藥,可見他還不脫波斯人本色。蜀亡,遂亦不仕他姓。珣著有《瓊瑤集》,已佚,今存詞五十四首,(見《唐五代詞》)多感慨之音。)

薛逢

薛逢,生卒年不詳,字陶臣,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市)人,唐代詩人。會昌元年(公元八四一)進士。歷侍御史、尚書郎。因恃才傲物,議論激切,屢忤權貴,故仕途頗不得意。《全唐詩》收錄其詩一卷。《舊唐書》卷一九零,《新唐書》卷二零三皆有傳。

張建封

張建封,字本立,鄧州南陽人,寓居兗州。唐代中期著名大將,於家族子弟中排行十三。少喜文章,慷慨尚武,能文能武,常以武功自許。建封少好屬文,慷慨負氣。有《張建封集》,已佚。《全唐詩》存詩2首,《全唐詩外編》補收2句。

崔珏 🔥

唐貝州清河人,字夢之。曾寄居江陵。宣宗大中間登進士第。曾爲崔鉉幕僚。被薦入朝,任校書郎。出爲淇縣令,有惠政,遷侍御史。工詩,與李商隱爲友,詩風工麗旖旎。以詠鴛鴦詩著稱,時號崔鴛鴦。有集,已佚。

吳融 🔥

吳融,字子華,吳翥孫,唐越州山陰人,生於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卒於唐昭宗天覆三年(公元903年),享年五十四歲。唐昭宗龍紀進士。韋昭度討蜀,表掌書記。坐累去官,流浪荊南,依成汭。後以禮部郎中爲翰林學士,拜中書舍人。唐昭宗反正,御南闕受賀,融最先至,草十數詔,語當意詳,進戶部侍郎。終翰林承旨。有《唐英歌詩》。

江採蘋

唐玄宗妃。泉州莆田人。開元初,高力士使閩,選入宮中,大見寵幸。善屬文,自比謝女。所居悉植梅花,帝因其所好,戲名梅妃。

呂岩

即呂洞賓,傳說中八仙之一。其傳說最早見於《楊文公談苑》,謂於宋太宗末年,曾拜訪饒州通判丁謂與參知政事張洎。有關身世各書記載稍異,通行說法爲:呂巖,字洞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士,世稱回仙,河中(今山西永濟西)人。唐德宗時湖南觀察使呂渭孫,海州刺史呂讓子。懿宗鹹通間應進士試,不第,遂入華山,遇隱士鍾離權及苦竹真人,遂得成仙。事蹟不見宋初以前之著作,唐代是否有其人,尚難論定。南宋後,其傳說越演越繁,道教全真道尊其爲“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習稱爲純陽祖師或呂祖、呂帝,遂有各種專書記其靈蹟,並依託其名大量僞造詩文。《全唐詩》存詩4卷,凡250餘首,另錄詞30闋,來源主要有二,一爲《金丹詩訣》、《純陽真人渾成集》一類僞書,二爲宋元人詩話、筆記中記其化世之作,所涉人事皆在宋代。此類詩皆爲北宋以降歷代道士所依託。又散見於《道藏》、方誌中之詩,尚有千餘首,亦均出依託。

顏真卿

唐琅邪臨沂人,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顏師古五世從孫。玄宗開元二十二年進士。又擢制科。累擢武部員外郎。爲楊國忠所擠,出爲平原太守。安祿山叛,約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等起兵抵抗,響應者衆,共推爲盟主,兵至二十萬。肅宗立,爲河北招討使。諸郡復陷,間道奔鳳翔,累除御史大夫,出爲馮翊太守。以直不容,屢貶官。歷遷尚書右丞、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德宗時,盧杞惡之,會李希烈叛,命往勸諭,遂爲希烈縊死。諡文忠。工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從張旭,創爲“顏體”。有集及《韻海鏡源》等。

於武陵 🔥

唐末五代時京兆杜陵人,名鄴,以字行。唐宣宗大中時,舉進士不第。往來商洛、巴蜀間。嘗賣卜於市,隱居自適。後欲卜居瀟湘,未果。一說唐末登進士第,五代時仕後唐,曾任都官員外郎、工部郎中。後唐明宗天成三年自縊卒。工詩,尤善五律。有集。

張登

唐鄧州南陽人。排行九。德宗建中元年,爲轉運從事。歷監察御史。貞元初,任河南士曹參軍,又以殿中侍御史知江淮轉運鹽鐵院事。十年,任漳州刺史。十七年,坐公事受劾,卒獄中。工詩文,尤長於小賦,甚爲權德輿所稱。

劉叉

唐河朔人,號彭城子。好任俠。家境貧寒。因酒殺人亡命,會赦乃出,遂折節讀書。曾爲韓愈門客,持愈案上金數金而去,曰:“此諛墓中人所得耳,不若與劉君爲壽。”後遊齊、魯,不知所終。工爲歌詩,風格獷放,然有險怪晦澀之病。有詩集。

於鵠

唐人。工詩。初隱居漢陽,年三十猶未成名。代宗大曆中,嘗爲諸府從事。有集。

陳羽

唐吳郡吳縣人。德宗貞元八年進士。官東宮衛佐。工詩。有集。

鮑君徽

唐女子,字文姬。善詩,德宗時嘗召入宮,與宋若昭姊妹齊名。每賡和,賞賚甚厚。

魚玄機 🔥

魚玄機,女,晚唐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初名魚幼微,字蕙蘭。鹹通(唐懿宗年號,860—874)中爲補闕李億妾,以李妻不能容,進長安咸宜觀出家爲女道士。與著名文學家溫庭筠爲忘年交,唱和甚多。後被京兆尹溫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處死。魚玄機性聰慧,有才思,好讀書,尤工詩。與李冶、薛濤、劉採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其詩作現存五十首,收於《全唐詩》。有《魚玄機集》一卷。其事蹟見《唐才子傳》等書。

上官儀

初唐宰相、詩人、著名御用文人,字遊韶,陝州陝縣人,上官婉兒的大父,常爲皇帝起草詔書。上官儀早年曾出家爲僧,太宗貞觀初擢進士第。召授弘文館直學士,歷任祕書郎、起居郎。高宗永徽初,歷祕書少監,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拜相,進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麟德元年十二月(公元665年1月)因諫高宗廢皇后武則天,爲則天所嫉恨。麟德元年,又以與廢太子李忠合謀反武則天,下獄死。中宗年間,因上官婉兒受中宗寵信,追贈上官儀爲中書令、秦州都督,追封楚國公。上官儀工詩,多應制奉和之作,詩風綺錯婉媚,時號“上官體”。有集,佚。

李世民 🔥

即李世民。唐朝皇帝。高祖次子。隋末,勸父舉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統一之業。高祖武德元年,爲尚書令,進封秦王。先後鎮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起義軍,討平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爲太子。旋受禪即帝位,尊父爲太上皇。銳意圖治,善於納諫,去奢輕賦,寬刑整武,使海內昇平,威及域外,史稱貞觀之治。鐵勒、回紇等族尊之爲“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長生藥”中毒死,諡文皇帝。

西鄙人

失姓名。玄宗天寶年間,哥舒翰爲安西節度使,控地數千裏,甚著威令。當地人爲詩歌之,見《南部新書》庚。《全唐詩》錄存此詩,《全唐詩外編》亦存錄此詩,而後一聯不同。

丁仙芝

唐潤州曲阿人,字元禎。玄宗開元進士。爲餘杭尉。工詩。

敦煌曲子 🔥

暫無簡介

丁儒

生卒年不詳。固始(今屬河南)人。唐時任泉州別駕。光緒《漳州府志》卷四六引《白石丁氏譜》載其事蹟,並錄詩2首。《全唐詩外編》據之收入。

不詳

暫無簡介

慧能

名或作惠能。唐僧。嶺南新州人,祖籍範陽,俗姓盧。與神秀同師禪宗五祖弘忍禪師。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得弘忍讚許,密傳其衣鉢,成禪宗第六祖。後居韶州曹溪山寶林寺,弘揚“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漸悟”相對,分稱南宗、北宗。卒,憲宗諡其爲大鑒禪師。弟子輯其語錄爲《六祖壇經》。

處默

唐僧。約爲婺州金華人。生於文宗時期前後。幼於蘭溪出家,與安國寺僧貫休爲鄰,常作詩酬答。後歷遊杭、潤諸州,曾在廬山、九華山居住。又入長安,住慈恩寺。與羅隱、鄭谷等爲詩友。約卒於唐末梁初。有集,已佚。

上官婉兒

唐陝州陝縣人。上官儀孫女。儀被殺,隨母鄭氏配入內庭,年十四,即爲武則天掌詔命。中宗時立爲昭容。與武三思等相結,頗擅權勢。宮中每賜宴賦詩,輒命婉兒品評等第。臨淄王李隆基起兵誅韋後,婉兒同時被殺。詩多應制之作。有集,佚。

太原妓

姓名不詳,德宗時人。歐陽詹遊太原,與之相悅,別後思歐陽得疾,作一詩,絕筆而逝。事見《太平廣記》卷二七四引《閩川名士傳》。《全唐詩》收此詩。

於良史

唐人。生卒年、籍貫皆不詳。約於唐玄宗天寶末入仕,唐代宗大曆中官監察御史。唐德宗貞元四年(公元788年)至十六年間爲徐泗節度使張建封從事。良史工詩,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評曰:「侍御詩清雅,工於形似。如『風兼殘雪起,河帶斷水流』,吟之未終,皎然在目。」《全唐詩》存詩七首。事蹟散見《中興間氣集·捲上》、《大唐傳載》、《唐詩紀事·卷四十三》。

捧劍僕

姓名事蹟皆不詳。鹹陽郭氏之僕,喜題詩。《全唐詩》存詩3首,出自範攄《云溪友議》卷下《郭僕奇》。

蜀太后徐氏

名不詳。成都(今屬四川)人徐耕之次女。唐末與其姊同爲王建所納。王建即前蜀帝位後,封爲貴妃。王衍即位,冊爲順聖太后。鹹康元年(公元925年),隨王衍遊青城山,與其姊翊聖太妃賦詩唱和。是年十一月前蜀亡。次年四月,隨王衍赴洛陽,於秦川驛被殺。事蹟據《鑑誡錄·卷五》、《蜀檮杌·卷下》。《全唐詩》存詩八首,小傳中誤以妹爲姊。參見花蕊夫人。

方幹 🔥

方幹爲人質野,喜凌侮。每見人設三拜,曰禮數有三,時人呼爲“方三拜”。愛吟詠,深得師長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歡喜雀躍,不慎跌破嘴脣,人呼“缺脣先生”。桐廬章八元愛其才,招爲過門女婿,遂居家桐江白雲源(今桐廬縣蘆茨鄉)。唐寶曆中,參加科舉考試不第。以詩拜謁錢塘太守姚合。初次見面,因其容貌醜陋,姚合看不起他,待讀過方幹詩稿後,爲其才華所動,於是滿心歡喜,一連款待數日。開成年間,常與寓居桐江的喻鳧爲友,並與同里人李頻唱和,詩來歌往,關係甚篤。大中年間,流寓會稽鑑湖。鹹通年間,浙東廉訪使王龜慕名邀請,一經交談,覺得方幹不僅才華出衆,且爲人耿直,於是竭力向朝廷推薦。終因朝廷腐敗,忌賢妒能,不被起用。後人讚歎他“身無一寸祿,名揚千萬裏”。 方幹擅長律詩,清潤小巧,且多警句。其詩有的反映社會動亂,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發懷纔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懷。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方幹客死會稽,歸葬桐江。門人相與論德,諡曰“玄英先生”,並蒐集他的遺詩三百七十餘篇,編成《方幹詩集》傳世。《全唐詩》編有方幹詩六卷三百四十八篇。宋景佑年間,范仲淹守睦州,繪方幹像於嚴陵祠配享。

王梵志

唐初白話詩僧,原名梵天,衛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人,字、號、生平、家世均不詳,約唐初數十年間(隋明帝楊廣至唐高宗李治年間前後)在世。幼時家境尚殷富,多讀詩書,曾有妻室兒女,中年後家業敗落,遂皈信佛教。晚況蕭條,享年逾七十。喜作詩宣弘佛理勸誡世人,以說理議論爲主,對世態人情多諷刺和揶揄。其詩語言淺近,多用村言俚語,在唐時民間流傳頗廣,人謂「不守經典,皆陳俗語,非但智士回意,實易愚夫改容,遠近傳聞,勸懲令善」。約在八、九世紀間傳入日本。對唐代詩人寒山等創作有較大影響,王維、顧況、白居易、皎然等也有風格近似的詩作。宋代還有仿作。明清以後因作品不容於正統,大部已佚,《全唐詩》未收。敦煌藏經洞發現其詩手抄本後,才又獲國內外重視。後人的輯本有1925年劉復校錄本,1935年鄭振鐸校補本。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收集敦煌本王梵志詩集以及散見的佚詩,比較完備。

令狐楚

唐宜州華原人,字殼士,自號白雲孺子。德棻後裔。憲宗時,以能爲辭章,尤善箋奏制令,進中書舍人。以與皇甫鎛、李逢吉結黨逐裴度,出爲華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入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穆宗時進門下侍郎,出爲宣歙觀察使,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敬宗時遷宣武節度使,召爲尚書右僕射,拜彭陽郡公。所至皆有善政。卒于山南西道節度使。諡文。有《漆奩集》,又選有《元和御覽詩》。

王縉

唐河東人,祖籍太原祁縣,字夏卿。王維弟。連舉草澤及文辭清麗科。少好學,與兄維俱以文名。累授侍御史、武部員外郎。安史之亂時任太原少尹,佐李光弼守太原,以功加憲部侍郎,遷兵部。代宗廣德二年,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河南副元帥。與維均奉佛,不茹葷血,晚年尤甚。性貪冒,招納財賄。元載獲罪被殺,縉以附載貶括州刺史。終太子賓客。

包融

唐潤州延陵人,一說湖州人。制舉登科。玄宗開元間歷大理司直,官至集賢院學士。工詩,有才名,與子包何、包佶號三包。又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齊名,號吳中四士。有詩集。

王起

唐太原人,居揚州,字舉之。王播弟。德宗貞元中擢進士第。累官尚書左丞。穆宗時,拜中書舍人,遷禮部侍郎,又爲吏部侍郎。文宗時加集賢學士,改兵部侍郎,遷戶部尚書,判度支,出爲河中節度使,遇災荒,下令不得囤積糧食。召爲兵部尚書。又出爲山南東道節度使,注意興修水利。武宗時,四知貢舉,選士皆知名者,人服其鑑。爲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封魏郡公。卒諡文懿。有集。

王希明

唐時人,號丹元子,又號青羅山布衣。玄宗開元年間以方技爲內供奉,待詔翰林。嘗奉命編《太乙金鏡式經》。又撰《丹元子步天歌》一卷。該書七言,有韻,系我國古代以詩歌形式介紹全天星官之天文學重要著作。首創將整個天空劃分爲三垣二十八宿,共三十一個天區。每區包含若干星官、數量、位置。

司馬紮 🔥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扎,一作禮。僑居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宣宗大中(公元847年-公元858年)時人,與儲嗣宗同時。應舉不第,終生落拓,奔走四方,備極艱辛。事蹟散見其詩與《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其詩頗能體察民生疾苦,有諷諭之旨。詩風古樸,無晚唐浮豔習氣,實爲當時之佼佼者。其《宮怨》一詩,頗爲周容所稱賞,謂“較蘊藉,不礙大雅”(《春酒堂詩話》)。許學夷亦評其詩“間有遠韻,亦能成篇”(《詩源辨體》卷三一)。辛文房則謂其與王周等人“皆氣卑格下”(《唐才子傳》卷一〇)。《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司馬先輩集》一卷,今已佚。《全唐詩》存詩一卷。

史思明

唐寧夷州突厥族人,初名窣幹,玄宗賜名思明。通六蕃語。與安祿山同鄉裏,長相善,俱爲捉生將。後遷大將軍。天寶中,以功累授平盧兵馬使。祿山叛,使思明略定河北。安慶緒殺祿山稱帝,思明覆並其衆歸於唐,詔爲範陽長史、河北節度使。朝廷恐其變,使烏承恩密圖之,事泄,思明再叛。肅宗乾元二年,僭號稱大聖燕王於魏州,遂進兵援慶緒,解鄴城之圍。尋又殺慶緒等,並其衆。還範陽,稱大燕皇帝。以子史朝義攻陝,兵敗,將誅而釋之,後爲朝義與其下所殺。

司空圖

唐河中虞鄉人,字表聖,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懿宗鹹通十年登進士第。盧攜知政事,召爲禮部員外郎。僖宗次鳳翔,召圖知制詔,尋拜中書舍人。昭宗龍紀初,復召拜舍人,以疾辭。乾寧中,又以戶部侍郎徵,數日乞還。隱中條山王官谷,作文以伸志。晚年爲文,尤事放達。後梁代唐,聞哀帝被殺,絕食而卒。有《二十四詩品》(有云非圖所撰)及詩集、文集。

司馬承禎

唐道士。洛州溫人,字子微。法號道隱。事潘師正,傳習闢穀道引術。遍遊名山,止於天台山,自號天台白雲子。武則天、睿宗時曾迎入京。玄宗開元時又兩次召至都,令於王屋山置壇室以居。善篆、隸,書法自成一體,號“金剪刀書”。以三體寫《老子》石經,刊正文句。初,盧藏用隱居終南山,指終南曰:“此中大有嘉處。”承禎徐曰:“以僕視之,仕宦之捷徑耳。”藏用慚。卒諡貞一先生。有《修真祕旨》等。

白行簡

唐華州下邽人,字知退,一字退之,小字阿憐。白居易弟。德宗貞元進士,一說憲宗元和進士。授祕書省校書郎。辭賦精密,文士皆師法之。盧坦鎮劍南東川,闢爲掌書記。府罷,歸潯陽。歷遷左拾遺、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撰有傳奇《李娃傳》。有集。

皮日休 🔥

唐襄陽人,字逸少,後改襲美,早年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等。懿宗鹹通八年擢進士第。十年,爲蘇州刺史從事,與陸龜蒙交遊唱和,人稱皮陸。後又入京爲太常博士。僖宗乾符五年,黃巢軍下江浙,日休爲巢所得,任爲翰林學士。巢敗,日休下落不明,或云爲朝廷所殺,或云爲巢所殺,或雲至吳越依錢鏐,或雲流寓宿州。有《皮子文藪》、《松陵集》。

任華

唐光州東安人。玄宗時,歷任祕書省校書郎、監察御史,又曾入桂州幕。性耿介狷直,傲岸不羈。曾爲書歷抵公卿,多自負不平語。仕途坎,常自稱“野人”、“逸人”。曾至長安訪李白,未遇,遂作長詩以寄。代宗初,又以長詩寄蜀中之杜甫。又與高適善。大曆間,懷素以草書名動京師,華爲作《懷素上人草書歌》。

朱放

唐襄州人,字長通。初,居臨漢水。後移居越州,隱剡溪、鏡湖間。代宗大曆中,嗣曹王皋鎮江西,闢爲節度參謀。德宗貞元初召爲左拾遺,不就。工詩,以清越蕭散稱。

牟融

唐人。德宗、憲宗間在世。隱居學道,終身未仕。以詩名,尤擅七律,詩風清麗閒雅,時有佳句。與詩人張籍、韓翃、歐陽詹、朱慶餘等均有唱和。有集。

呂溫

唐河中人,字和叔,一字化光。呂渭子。德宗貞元十四年進士,次年登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校書郎。能文,一時流輩鹹推尚。與王叔文厚善,遷左拾遺。二十年,以侍御史爲入蕃副使,在吐蕃滯留經年。比還,柳宗元等皆坐叔文貶,溫獨免,進戶部員外郎。歷司封員外郎、刑部郎中。旋與羊諤等謀逐宰相李吉甫,憲宗怒貶道州刺史,徙衡州,卒。有集。

李山甫 🔥

唐人。懿宗鹹通中累舉進士不第。後流寓河朔間,依魏博幕府爲從事,不得衆情。文章雄健,名著一方。有集。

李賢

唐高宗第六子。武則天所生。字明允。少爲帝愛,讀書一覽不忘。永徽六年,封潞王,龍朔元年,徙封沛王。咸亨三年,徙封雍王。上元二年,立爲皇太子,尋令監國。賢處事明審,爲時論所稱。又招諸儒注《後漢書》。武則天寵信之正諫大夫明崇儼爲盜所殺,則天疑出賢謀,遣人發賢陰事,廢爲庶人。則天立,迫令自殺。睿宗時,追諡章懷,世稱章懷太子。

李曄

唐昭宗李曄(867年-904年),初名李傑,即位後改名李敏,後又改名李曄。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唐朝第十九位皇帝(除去武則天和殤帝以外),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歲。葬於和陵,死後諡號爲聖穆景文孝皇帝。

李嘉祐

唐趙州人。字從一。擢進士第。授祕書正字。坐事謫鄱江令,調江陰,入爲中颱郎。又出爲台州刺史,復爲袁州刺史。爲詩麗婉,有齊梁風。有詩集一卷。

李涉 🔥

李涉(約806年前後在世),唐代詩人。字不詳,自號清溪子,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早歲客梁園,逢兵亂,避地南方,與弟李渤同隱廬山香爐峯下。後出山作幕僚。憲宗時,曾任太子通事舍人,尋以結近幸,爲諫議大夫孔戣劾奏,貶爲峽州(今湖北宜昌)司倉參軍,在峽中蹭蹬十年,遇赦放還,復歸洛陽,隱於少室。文宗大和(公元827年-公元835年)中,任國子博士,世稱“李博士”。著有《李涉詩》一卷。存詞六首。

李濤

生卒年不詳。長沙(今屬湖南)人。溫庭筠爲太學博士主秋試時,濤與衛丹、張合等應試,所作詩賦皆得稱賞,榜于都堂。生平事蹟見《唐摭言》卷一〇、《唐詩紀事》卷六七。濤頗有詩名。其詩如“掃地樹留影,拂牀琴有聲”等句皆膾炙人口。《全唐詩》存斷句3聯,《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

李德裕

唐趙郡人,字文饒。李棲筠孫、李吉甫子。幼有壯志,苦心力學,不喜科試。既冠,卓犖有大節。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充學士,禁中書詔,大手筆多詔德裕草之。尋轉考功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敬宗時出爲浙西觀察使。文宗即位,加檢校禮部尚書,召爲兵部侍郎。武宗時由淮南節度使入相,弭藩鎮之禍,決策制勝,威權獨重。德裕爲李黨首領,牛僧孺、李宗閔爲首之牛黨深銜之,宣宗立,爲牛黨所構,貶崖州司戶卒。追贈尚書左僕射、太子少保、衛國公。好著書爲文,雖位極臺輔,讀書不輟。有《次柳氏舊聞》、《會昌一品集》。

李嶠

唐趙州贊皇人,字巨山。年二十,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遷給事中。武則天時,來俊臣興狄仁傑獄,嶠複驗,辯其無罪,忤旨,出爲潤州司馬。旋入爲鳳閣舍人,文冊大號令,多委其主之。聖歷初,與姚崇偕遷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俄轉鸞臺侍郎,依舊平章事,監修國史。中宗神龍初,貶通州刺史,數月即召回,旋又拜相。睿宗即位,再被貶,尋以年老致仕。玄宗時貶廬州別駕卒,年七十。工詩文,與蘇味道齊名,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號文章四友。有集。

李亨

即李亨。唐朝皇帝。玄宗第三子。初名嗣升,改名浚,又改名璵、紹,再更名亨。玄宗開元二十六年立爲太子。安祿山之亂,隨玄宗奔蜀,至馬嵬,支持禁軍殺楊國忠,逼帝縊死楊貴妃。乃還靈武,即帝位,尊玄宗爲太上皇。後借回紇兵,命郭子儀收復兩京。在位七年,寵信張良娣及宦官李輔國、魚朝恩等,致兵禍不斷。寶應元年,李輔國等殺張皇后,擁立太子,乃驚憂卒。諡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李舒

見李紓。

宋璟

唐邢州南和人。高宗調露中,登進士第。工文辭。武則天時,累除左臺御史中丞。居官鯁直,爲則天所重。睿宗復立,以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力制外戚、公主幹政,革除選舉流弊,選賢任才。忤太平公主,貶楚州刺史。玄宗開元初,拜刑部尚書。開元四年,繼姚崇爲相,寬賦役、省刑罰,善於守法持正。開元賢相,史稱姚、宋。後罷知政事,歷京兆留守,以左丞相致仕。卒諡文貞。有文集。

李洞

唐京兆人,字才江。慕賈島爲詩,鑄其像,事之如神。世人誚其僻澀,而不能貴其奇峭,唯吳融稱之。昭宗時不第,遊蜀卒。有詩三卷。

李正封

唐京兆人,字中護。憲宗元和二年進士,次年復登制科。七年,官監察御史。十二年,以司勳員外郎兼侍御史,爲彰義軍節度判官,從裴度徵淮西。後歷司勳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工詩。其牡丹詩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之句,盛傳都下,推爲首出。

吳兢

唐汴州浚儀人。武則天時入史館,編修國史。中宗時歷右補闕、起居郎、水部郎中。玄宗時官衛尉少卿,兼修文館學士,累遷太子左庶子。初與劉知幾等撰《武后實錄》,所述張昌宗誘張說陷魏元忠事,直書不諱,後張說爲相,屢請更改,均遭拒絕。嘗私撰《唐書》、《唐春秋》,未成,以書事不當貶荊州司馬,仍修史不止。天寶初,入爲恆王傅,猶求還史職。有《貞觀政要》等。

李華

唐趙州贊皇人,字遐叔。少曠達。擢進士宏辭科。玄宗天寶間官監察御史,累轉侍御史,禮、吏二部員外郎。後去官隱山陽,晚事浮圖法。善屬文,與蕭穎士友善,然時謂不及穎士,文辭綿麗,少宏傑氣。愛獎士類,名隨以重。有《李遐叔文集》。

汪遵

唐宣州宣城人。懿宗鹹通七年進士。初爲縣小吏,晝夜苦讀。工絕句詩。

李適之

唐宗室。恆山王李承乾孫。始名昌。開元中累遷通州刺史,以強幹見稱。擢拜御史大夫,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天寶初爲左相。五載,爲李林甫所構陷,貶宜春太守,終仰藥而死。

李郢

唐京兆長安人,字楚望。初居杭州,以山水琴書自娛,疏於馳競。宣宗大中十年,登進士第。累闢淮南等使府。懿宗鹹通末,官至侍御史。後歸越,爲從事。工詩,七律尤清麗可喜,爲時人所稱。有集。

李羣玉

李羣玉,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縣仙眠洲有古蹟「水竹居」,舊志記爲「李羣玉讀書處」。李羣玉極有詩才,他「居住沅湘,崇師屈宋」,詩寫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羣玉傳》稱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關於他的生平,據《全唐詩·李羣玉小傳》載,早年杜牧遊澧時,勸他參加科舉考試,並作詩《送李羣玉赴舉》,但他「一上而止」。後來,宰相裴休視察湖南,鄭重邀請李羣玉再作詩詞。他「徒步負琴,遠至輦下」,進京向皇帝奉獻自己的詩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覽」其詩,稱讚「所進詩歌,異常高雅」,並賜以「錦彩器物」,「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後辭官迴歸故里,死後追賜進士及第。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李羣玉一生交遊廣,足跡遍及河南、河北、陝西、大江南北。李羣玉著有詩前集三卷,後集五卷。《全唐詩》錄他的詩二百六十三首。他是晚唐重要詩人,與齊己、胡曾被列爲唐代湖南三詩人。唐末周樸《吊李羣玉》詩讚道:「羣玉詩名冠李唐,投書換得校書郎。吟魂醉魄歸何處,空有幽蘭隔岸香。」他還是記載「長沙窯」的第一人。

孟彥深

唐人,字士源。玄宗天寶二年登進士第。天寶末任武昌令,與元結有詩酬答。代宗永泰初,曾與孟雲卿等客遊吳地。

來鵬

來鵬以詩思清麗著稱,於乾符年間受知於韋岫,後來入蜀,最後卒於蜀中。《江西通志》卷六十六引《人物誌》雲:“來鵬,南昌人,詩思清麗。嘗遊楚,寒食有詩曰:‘分明記得還家夢,徐孺宅前湖水東。’當時誦爲佳句。韋尚書宙觀察江西,甚重之。”又引《南昌耆舊記》雲:“來鵠,南昌人,鵬之昆弟也。爲文師韓、柳,有詩才。鹹通進士,聲籍甚。嘗觀穆宗實錄,稱帝設史官,執筆廷中,日書起居,注號《聖政記》,鵠作頌以寓規勸。着有《來公集》一卷。”最後在按語中特別指出:“鵬與鵠明屬兩人,《全唐詩》‘鵠一作鵬’者,訛。”

孟雲卿 🔥

唐德州平昌人。玄宗天寶時試進士不第。代宗時官校書郎。工詩,長於五古。與薛據相友善,杜甫、元結等亦甚愛重之,元結編《篋中集》,收有其詩。

尚顏

唐末僧。俗姓薛,字茂聖。宣宗大中間,曾作詩送陸肱應試。僖宗乾符間,依徐州節度使薛能。後住荊州。昭宗景福間入京。光化間爲文章供奉,賜紫。後復歸荊州。與詩人方幹、鄭谷、李洞、司空圖等爲友。卒年逾九十歲。詩法賈島,長於五律,有集。

林傑

唐侯官人,字智周。幼而秀異,五歲口占詩,六歲援筆立成。又精於琴棋草隸,不煩師授。年十七卒。

房琯

唐河南人,字次律。房融子。初以蔭補弘文生。玄宗開元中爲校書郎。舉堪任縣令科,授盧氏令。有治名。玄宗幸蜀,琯馳至普安郡謁帝,拜文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肅宗立,詔加持節招討西京兼防禦蒲潼兩關兵馬節度等使,會諸軍收復長安。琯自將中軍,用春秋車戰法,大敗於鹹陽,帝宥之。所暱樂工董廷蘭納賄,帝因震怒,罷爲太子少師。終刑部尚書。

林滋

唐閩人,字後象。武宗會昌三年進士登第。與同年詹雄、鄭減齊名,時稱雄詩、諴文、滋賦爲閩中三絕。官終金部郎中。

林蘊

唐泉州莆田人,字復夢。林披子。通經。西川節度使韋皋闢爲推官。劉闢反,蘊切諫。闢怒,命殺之;又惜其直,陰戒刑人抽劍磨其頸,以脅服之。蘊終不屈。闢舍之,斥爲唐昌尉。及闢敗,蘊名重京師。然嗜酒忤物,宰相置而不重。後遷爲禮部員外郎,出爲邵州刺史。坐事,杖流儋州卒。

武平一

唐幷州文水人,名甄,以字行。潁川郡王武載德子。通《春秋》,工文辭。武后時畏禍隱嵩山,屢詔不應。中宗時爲起居舍人,兼修文館直學士。時韋後亂政,外戚熾盛,平一自請裁抑母黨,帝慰勉不許。遷考功員外郎。玄宗立,貶蘇州參軍,徙金壇令。開元末卒。

法常

唐僧。白水人,俗姓張。少習儒業,頗知梗概。年十九,從曇延法師學。太宗貞觀中,召居普光寺,尋兼知空觀寺上座。時聽講者衆,四方而至,後皆爲法匠。有《攝論義疏》、《玄章》等。

姚合

唐陝州硤石人,一說吳興人。姚崇曾孫,一說姚崇曾侄孫。憲宗元和十一年進士。授武功主簿,世稱姚武功。敬宗寶曆中爲監察御史。文宗大和中,出爲金、杭州刺史。入爲諫議大夫,改給事中。時民訴牛羊使奪其田,詔朱儔覆按,猥以田歸使,合劾發其私,以地還民。官終祕書監。工詩,其詩稱武功體。與賈島並稱賈姚或姚賈。曾選王維、錢起等人詩編爲《極玄集》。有詩集等。

修睦

唐末五代初僧,號楚湘。唐昭宗光化間,任廬山僧正。與貫休、齊己、虛中、處默等爲詩友。五代初,應吳國徵闢赴金陵。後死於朱瑾之難。修睦以詩名,尤長於近體,多詠僧居生活。有《東林集》,已佚。

宣宗宮人

姓名不詳。《全唐詩》稱之爲韓氏,誤。嘗題詩紅葉,置於御溝,爲盧渥所得。後二人結爲夫婦。事見範攄《云溪友議》卷下。《全唐詩》收此詩。

施肩吾

唐睦州分水人,字希聖。憲宗元和進士。後隱居洪州西山,世稱“華陽真人”。爲詩奇麗。有《西山集》。

柳公權

唐京兆華原人,字誠懸。柳公綽弟。憲宗元和進士。穆宗時拜侍書學士,再遷司封員外郎。文宗時爲中書舍人。武宗時累封河東郡公,官至太子少師。工書,正楷尤知名。初學王羲之,遍閱近代筆法,得力於歐陽詢、顏真卿,骨力遒健,結構勁緊,自成面目,與顏真卿並稱顏柳。有《玄祕塔碑》等。

皇甫松 🔥

名或作嵩,字子奇,自號檀欒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唐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晚唐文學家,父子文學並稱。早年科舉失意,屢試不第,未能出仕;後期隱居不出,死後唐昭宗追贈爲進士。皇甫松著作有詩詞、小說等,詞最爲著稱,在晚唐詞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其詞今存二十餘首,見於《花間集》、《唐五代詞》。事蹟見《歷代詩餘》。《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皇甫松《醉鄉日月》三卷。今有王國維輯《檀欒子詞》一卷。

段成式

唐齊州臨淄人,世居荊州,字柯古。段文昌子。以蔭爲校書郎。研精苦學,祕閣書籍,披閱皆遍,尤深於佛書。累遷尚書郎。歷吉州刺史、太常少卿。懿宗鹹通初,出爲江州刺史。解印,寓居襄陽,以閒放自適。與李商隱、溫庭筠均長於以四六文撰寫奏章公文,三人皆行十六,時號“三十六體”。又撰有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

韋安石 🔥

唐京兆萬年人。舉明經第。累除雍州司馬。宰相蘇良嗣薦於武則天,歷遷德、鄭二州刺史,政尚清嚴,吏民尊畏。久視元年,以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尋知納言事。時張易之等寵橫,安石數折辱之,廷臣目之真宰相。中宗神龍元年,罷相,俄遷中書令,封鄖國公。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國公。太平公主有異謀,欲引安石,拒不往。復罷政事,留守東都。後以事累貶沔州別駕,發憤卒。玄宗天寶初追諡文貞。

胡皓

唐河南洛陽人。武周長安中,爲恭陵丞,預修《三教珠英》。玄宗開元三年,爲祕書丞,兼昭文館學士。有詩名。

韋承慶

唐鄭州陽武人,祖籍雍州杜陵,字延休。韋思謙子。登進士第。補雍王府參軍,府中文翰皆出其手。雍王李賢立爲太子,承慶任司儀郎,於賢有所規勸。賢廢,出爲烏程令。武則天長壽中,累擢鳳閣舍人,掌天官選事。尋忤大臣意,出爲沂州刺史。未幾,詔復舊職,以病免,授太子諭德。歷豫、虢等州刺史,頗著聲績。長安初,入爲司僕少卿,轉天官侍郎。凡三掌選,銓授平允。拜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張易之誅,承慶以素附離,流嶺表。後以祕書員外少監召,兼修國史,封扶陽縣子。卒諡溫。

徐凝

唐睦州人。工詩,憲宗元和中即有詩名,方幹曾從之學詩。穆宗長慶中,赴杭州取解,大得刺史白居易賞識。後嘗至京洛,竟無所成。歸故鄉,優遊而終,人呼爲徐山人。有詩集。

孫逖 🔥

唐博州武水人。幼而有文,屬思警敏,援筆成篇。崔日用與爲亡年交,以是聲譽益重。玄宗開元初,制舉登科,授山陰尉。後又應文藻宏麗科登第,拜左拾遺。張說尤重其才。開元二十一年,入爲考功員外郎,選貢士兩年,多得俊才。二十四年,拜中書舍人。天寶初,權刑部侍郎。後以風疾求散秩,改太子左庶子。掌誥八年,制敕所出,爲時流歎服。善詩,古調今格,悉其所長,加之謙退不伐,人多稱之。卒諡文。有《孫逖集》、《唐宋集賢詩集》

徐浩

唐越州郯縣人,字季海。徐嶠子。玄宗開元五年,擢明經第。工書,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草隸尤精。歷遷集賢校理、都官郎中,領東都選。肅宗立,爲中書舍人,四方詔令,多出浩手,又參太上皇誥冊,寵絕一時。累進國子祭酒,爲李輔國所譖,貶廬州長史。代宗時,復以中書舍人召,歷工部侍郎、會稽縣公,出爲嶺南節度使,入爲吏部侍郎,與薛邕分典選。坐事,貶明州別駕。德宗初,召授彭王傅。卒諡定。

唐彥謙

唐幷州晉陽人,字茂業,隱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先生。唐持子。師溫庭筠,工七言詩。多通技藝,負才無所屈。僖宗乾符末,避亂漢南。王重榮鎮河中,闢爲從事,累表爲節度副使,歷晉、絳州刺史。光啓末,重榮軍亂,彥謙貶興元參軍事。節度使楊守亮表爲判官,遷副使。官終閬、壁州刺史。有《鹿門先生集》。

夏侯楚

世次不詳。進士。《全唐詩》存詩1首,出《文苑英華》卷一八三。

徐九皋

生卒年不詳。天寶初官河陰尉,有詩名,芮挺章選詩5首入《國秀集》。事蹟略見《國秀集》目錄。《全唐詩》存詩5首。

徐晶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排行十八。玄宗開元、天寶時人,曾官魯郡錄事。晶善詩,與詩人蔡孚相唱和,有《蔡起居山亭》詩,芮挺章選入《國秀集》。事蹟散見《國秀集》目錄。高適有《魯郡途中遇徐十八錄事(時此公學王書嗟別)》、《途中寄徐錄事(比以王書見贈)》詩。《全唐詩》存詩5首。

徐惠

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嬪,湖州長城人(今長興人)。生於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時便才華出衆。唐太宗聽說後,將她納爲才人。後被封爲婕妤,接着又升爲充容。貞觀末年,唐太宗頻起征伐、廣修宮殿。徐惠上疏極諫,剖析常年征伐、大興土木之害。唐太宗認可了她的看法並對她厚加賞賜。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藥,又作七言詩和連珠以示愛慕。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僅二十四,被追封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唐備

唐人。昭宗龍紀元年登進士第。工古詩,詩風古樸,多寓譏刺,時頗傳之。

殷堯藩

唐蘇州嘉興人。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舉進士,闢河中節度使趙宗儒幕府,後爲福州從事,歷永樂縣令,參湖南觀察使李翱幕,擢侍御史,爲同州從事。工詩文。與沈亞之、馬戴爲詩友,贈答甚多,以鏗鏘蘊藉稱;與白居易、李紳、劉禹錫等也有往來。曾拜訪韋應物,兩人投契莫逆。他足跡很廣,遍歷晉、陝、閩、浙、蘇、贛、兩湖等地。性好山水,曾說:“一日不見山水,便覺胸次塵土堆積,急須以酒澆之。”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晁採

唐代宗大曆時才女,小字試鶯。能詩。

秦系

唐越州會稽人,字公緒。玄宗天寶末避亂剡溪,自稱東海釣客。後結廬於泉州南安九日山,號南安居士。注《老子》,彌年不出。與劉長卿、韋應物友善,以詩相贈答。後東渡秣陵。年八十餘卒。有詩集。

陳沆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後梁開平二年(908)登進士第。南唐時隱居廬山,故《雅言雜載》稱廬阜人,然廬阜恐非其本貫。性僻野,不接俗士。詩人黃損、熊皎、虛中嘗師事之。齊己稱曰“爲儒老雙鬢,勤苦竟何如。四海方磨劍,空山自讀書。”(《貽廬嶽陳沆秀才》)可見其操守。事蹟散見《南唐近事》、《詩話總龜》卷一三及三八。《全唐詩》存詩1首。

郭震

656—713字元振,以字顯。排行大。原籍太原陽曲(今山西陽曲東南),祖父徙居於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東南)。咸亨四年(673)登進士第,任通泉尉,落拓不拘小節,嘗鑄錢、掠良人財以濟四方。武后召見,奇之,上《古劍歌》(一名《寶劍篇》),武后甚爲嘉賞,授右武衛胄曹右控鶴內供奉。歷官涼州都督、安西大都護、太僕卿等職,後爲宰相。守邊時,軍威大振,邊患平息。後因誅太平公主有功,進封代國公。玄宗時因軍容不整,流放新州,旋改饒州司馬,病死於途中。生平詳見張說《郭代公行狀》、新舊《唐書》本傳。其詩慷慨雄邁,深受杜甫讚揚。《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續拾》補詩1首。

耿湋

生卒年不詳。湋,一作緯。排行十三,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代宗寶應二年(763)登進士第,擢盩厔縣尉。大曆初入朝任左拾遺(一說右拾遺),大曆十年(775)前後充括圖書使往江淮一帶,在越州與顏真卿、嚴維、劉長卿、秦系等酬唱,爲一時盛事。德宗貞元年間卒於許州司法參軍。事蹟見《極玄集》捲上、《唐才子傳》卷四。今人傅璇琮有《耿湋考》。湋工詩,爲“大曆十才子”之一。其詩多爲送別酬贈、登臨題詠之作,嘆貧嗟老,情調低沉。部分作品能反映社會現實。其詩多近體,不事雕飾,以平淡質樸見長。“家貧僮僕慢,官罷友朋疏”(《春日即事》之二),寫人情世態深刻入骨,爲人傳誦。《全唐詩》存詩2卷。

陳標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穆宗長慶二年(822)進士,官終侍御史。事蹟見《唐詩紀事》卷六六、《登科記考》卷一九。張爲《詩人主客圖》列之爲“廣大教化主”白居易之“及門”。《全唐詩》存詩12首。

陸贄

唐蘇州嘉興人,字敬輿。代宗大曆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德宗即位,由監察御史召爲翰林學士。建中四年,朱泚叛亂,隨德宗奔奉天,起草詔書,情詞懇切,雖武夫悍卒,讀之無不揮涕感動。貞元七年,拜兵部侍郎。八年,遷中書侍郎、同門下平章事。爲相時,指陳弊政,廢除苛稅。十年冬,爲戶部侍郎裴延齡所構,罷相。次年貶忠州別駕。順宗時卒,諡宣。所作奏議,多用排偶,條理精密,文筆流暢。有《翰苑集》等。

陸暢

唐蘇州吳人,字達夫。憲宗元和元年進士。歷遷祕書丞、江西觀察判官。剖斷公事,人人不冤。終日長吟,不視公牘,觀察使王仲舒微言之,竟拂衣去。

高力士

唐高州良德人。馮盎曾孫。宦官高延福養爲子,改姓高。爲宦官,玄宗時知內侍省事,四方奏事均經其手,頗能謹慎從事,進封渤海郡公,寵任極專。肅宗爲太子時,以兄禮事之。累官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安史亂起,隨玄宗入蜀。肅宗上元元年被放巫州,兩年後赦歸,病死途中。

崔融

唐齊州全節人,字安成。擢八科高第。累補宮門丞、崇文館學士。中宗爲太子時,選侍讀,典東朝章疏。武周長安中累遷春官郎中,知制誥,再遷鳳閣舍人,監修國史。後坐附張易之兄弟,貶袁州刺史。尋召拜國子司業。爲文章華婉典麗,朝廷大手筆多委之。卒諡文。有集。

張紘

見張汯。

張子容

唐襄州襄陽人。玄宗先天進士。爲樂城令。與孟浩然友善,嘗同隱鹿門山。其詩多酬唱之作。有集。

張白

唐衢州人。少應舉不第。好道,自稱白雲子。能詩,多詠武陵風物。

張潮

唐潤州丹陽人。玄宗開元時處士。工詩,所作委曲怨切,頗多悲涼。《長幹行》尤爲世所稱。殷璠錄其詩入《丹陽集》。

崔鶯鶯

生卒年不詳。字雙文,據唐元稹《鶯鶯傳》載,德宗貞元中有張生遊蒲,寓普救寺。適有崔氏孀婦鄭將歸長安,亦止茲寺。時逢軍亂,崔氏惶駭不知所託。張生與蒲將之黨有交誼,遂援之不及於難。鄭感張之恩,設宴款謝,並出其女崔鶯鶯使相見。鶯鶯年方十七,顏色豔異,光彩動人,張自是惑之,遂向崔婢紅娘道其私衷。因紅娘之助,崔張遂私相結合。後張棄鶯別娶,鶯亦他嫁。宋人王銍據元稹詩中有《鶯鶯詩》與《夢遊春》、《會真詩》等,考其年事,以爲張生即元稹託名敘其少年情事,鶯鶯亦實有其人。《全唐詩》收崔鶯鶯詩3首。

張柬之

唐襄州襄陽人,字孟將。登進士第,始調清源丞。武周永昌元年以賢良徵試,擢監察御史。後出爲合、蜀二州刺史。長安中召爲司刑少卿,拜同平章事。神龍元年武則天病,與桓彥範等乘機政變,誅張昌宗、張易之,復中宗帝位,擢天官尚書,遷中書令,封漢陽郡王。爲武三思所誣,罷相,貶新州司馬。卒諡文貞。有集。

張曙

小字阿灰,是南陽(今屬河南)人,是侍郎張禕之從子(一說侄)。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年)進士,官至拾遺。 曙工詩善詞,才名籍甚。頗爲鄉裏所重。詞傳一首,或疑張泌作。

張易之

唐定州義豐人。美姿容。曉音律歌詞,由弟張昌宗引薦入侍武則天,頗受寵信,宮中呼爲五郎。歷官控鶴監、奉宸令、麟臺監,封恆國公。中宗神龍元年,張柬之等迎中宗復位時被殺。

張松齡

生卒年不詳。一作張鶴齡,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張志和之兄。約於代宗時任浦陽尉。懼弟志和浪跡江湖不還,于越州東廓買地結茅齋以居之。大曆九年(774)志和撰《漁歌子》詞5首,松齡亦和1首。其後行跡無考。事蹟見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全唐詩》存詞1首。

崔液

唐定州安喜人,字潤甫。崔湜弟。官至殿中侍御史。坐湜當流,亡命郢州,遇赦還,道病卒。工詩,詞甚典麗。有集。

張林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宣宗大中間人。登進士第,官至御史。與溫庭筠爲友。詩意小巧,多取景於園林亭沼。事蹟見《唐詩紀事》卷六一。《全唐詩》存斷句2。

張說

唐河南洛陽人,先世範陽人,居河東,字道濟,一字說之。武則天時應詔對策乙等,授太子校書。中宗時爲黃門侍郎。睿宗時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勸睿宗以太子李隆基監國。玄宗開元初任中書令,封燕國公。後歷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朔方軍節度使,奏罷邊兵二十餘萬,又以府兵多逃亡,奏罷當番衛士,招募壯士以充宿衛。再兼中書令,又爲修書使,知麗正書院事。長於文辭,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頲並稱“燕許大手筆”。爲李林甫所擠,罷相。卒諡文貞。有集。

張敬忠

唐京兆人。中宗時任監察御史,又入朔方軍總管張仁願幕府,分判軍事。約睿宗時,爲司勳郎中,遷兵部侍郎。玄宗開元中,拜平盧節度使,改河西節度使,曾招撫吐谷渾來降。又改劍南節度使,受敕修青城山常道觀。後拜河南尹,官太常卿。能詩,以邊詞知名。

張蠙

張蠙,生卒年不詳,字象文,清河(今屬河北)人。成通中,屢舉進士不第,與許棠、張喬等合稱“鹹通十哲”。乾寧二年(895),登進士第,授校書郎。歷櫟陽尉、犀浦令。王建稱帝,拜膳部員外郎,爲金堂令。後主王衍遊大慈寺,見蠙壁間題詩,甚愛賞之,欲召掌制誥,爲宦官朱光嗣所阻。有《張蠙詩集》二卷,已佚。《全唐詩》存詩一卷。

崔國輔

唐吳郡人。玄宗開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歷官山陰尉、許昌令、集賢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等職。天寶十一載,因受王鉷案牽連,貶竟陵郡司馬。及與陸羽遊,品茶評水,時以爲佳話。工詩,尤長五絕,頗存六朝吳歌遺韻。有集。

崔季卿

生卒年不詳。恆州井陘(今河北井陘)人。大曆詩人崔峒之從孫,約憲宗至文宗時人,曾遊洞庭。事蹟見《唐詩紀事》卷四八。《全唐詩》存詩1首。

張文琮

唐貝州武城人。太宗貞觀中爲治書侍御史,遷亳州刺史,爲政清簡。高宗永徽初,表獻《太宗文皇帝頌》,拜戶部侍郎。後出爲建州刺史。有集。

張懷瓘

唐海陵人。爲率府兵曹、鄂州長史。玄宗開元中官翰林院供奉。工書,善正、行、小篆、八分。嘗錄古今書體及書法家八人,各述其源流,定其品第。論六體及用筆十法,新意頗多。有《書斷》、《評書藥石論》等。

張正一

生卒年不詳。一作張正壹。排行六。德宗貞元十九年(803)爲左補闕,因上書言事得召見,同僚劉伯芻、王仲舒等數以酒食相過從,韋執誼惡其朋聚覬望,奏貶之(《通鑑》卷二三六)。憲宗元和元年(806)入爲戶部員外郎。二年隨武元衡至西川,任節度觀察判官(《八瓊室金石補正》卷六八《諸葛武侯祠堂碑》)後入朝爲諫議大夫,約於元和五年以國子司業致仕。事蹟見《白居易集》卷五五《張正一致仕制》、《唐詩紀事》卷四五等。《全唐詩》存詩1首。

章碣 🔥

唐睦州桐廬人,一說杭州錢塘人。章孝標子。僖宗乾符進士。後流落不知所終。工詩。嘗創變體詩,單句押仄韻,雙句押平韻,時人效之。

曹唐

唐桂州臨桂人,字堯賓。初爲道士。返俗後,屢舉進士不中,後爲邵州、容管等使府從事。工詩,與杜牧、李遠等友善。所作《遊仙詩》,意境絢麗,頗爲世傳誦。

許棠

唐宣州涇人,字文化。懿宗鹹通末高湜爲禮部侍郎,時士多由權要幹進,湜獨取棠及公乘億、聶夷中等,皆有名當時。工詩,所作《洞庭詩》膾炙人口,時號許洞庭。有集。

章孝標

唐睦州桐廬人,一說杭州錢塘人。憲宗元和十四年進士。除祕書省正字。文宗大和中試大理評事。工詩。

終南山翁

姓名、生平無考。《全唐詩》存詩1首,一作陳季卿詩。事見《太平廣記》卷七四。

貫休

五代時僧。婺州蘭溪人,俗姓姜,字德隱,號禪月大師。七歲投本縣和安寺出家。苦節峻行,傳《法華經》、《起信論》,精其奧義。錢鏐重之。後入蜀,王建待之厚。工草書,時人比之閻立本、懷素。善繪水墨羅漢,筆法堅勁誇張,世稱“梵相”。有詩名。嘗有詩云:“一瓶一鉢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人呼得得來和尚。有《禪月集》。

喬知之

唐同州馮翊人。有俊才,以文詞聞名,所作篇詠,時人多諷誦之。武則天時,累除右補闕,遷左司郎中。有侍婢曰窈娘,美而善歌舞,爲武承嗣所奪,知之作《綠珠篇》以寄情,密送於婢,婢得詩感憤自殺。承嗣怒,因諷酷吏誅之。有集。

舒元輿

唐婺州東陽人。憲宗元和八年進士。文宗大和初拜監察御史,再遷刑部員外郎。自負奇才,銳於進取。五年,獻文闕下,爲宰相李宗閔所抑,改著作郎,分司東都。與李訓善,訓爲文宗寵遇,召爲尚書郎,後爲同平章事。甘露之變,宦官仇士良率兵誅宰相王涯、李訓等,元輿亦爲左軍族誅。有《牡丹賦》,時稱其工。

焦鬱

生卒年不詳。清毛鳳枝《關中石刻文字存逸考》卷六錄唐人殘碑,據《寶刻叢編》卷四補足文字,知爲焦鬱於德宗貞元十八年(802)所作之焦兟碑,作者署銜曰“登仕郎京兆府涇陽縣尉”,碑文敘及焦氏先世。《全唐詩》存詩3首。

萬楚

唐人。玄宗開元進士。工詩。

賀蘭進明

唐人。玄宗開元十六年登進士第。天寶末爲北海太守。安祿山叛,進明赴肅宗行在靈武,授河南節度使兼御史大夫。以重兵守臨淮,日與諸將張樂高會。尹子奇圍睢陽,張巡遣南霽雲至臨淮告急,進明擁兵不救,睢陽遂陷。後貶溱州司馬。進明好古博雅,工詩能文。

項斯

唐台州臨海人,字子遷。工詩。其詩清妙奇絕,爲張籍所知賞。敬宗寶曆至文宗開成之際,聲價藉甚。斯性疏曠,初築廬於杭州徑山朝陽峯前,交結淨者,如此三十餘年。武宗會昌三年,以詩卷謁楊敬之,敬之贈詩云:“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詩聞於長安,次年,斯擢進士第,命爲潤州丹徒縣尉,卒於任所。有集。

黃滔

唐莆田人,字文江。昭宗乾寧進士。光化中除四門博士,尋遷監察御史裏行,充威武軍節度推官。工詩文。有集,又編有《泉山秀句集》。

賈至 🔥

唐河南洛陽人,字幼鄰,一作幼幾。賈曾子。玄宗天寶中擢明經第。爲單父尉。從帝奔蜀,拜起居舍人、知制誥。帝傳位肅宗,遣爲傳位冊文,遷中書舍人。肅宗至德中,將軍王去榮坐事當斬,帝惜其材,詔貸死,至切諫,以爲壞法當誅。坐小法,貶嶽州司馬。歷遷尚書左丞、禮部侍郎。代宗大曆初,徙兵部,除京兆尹。官終右散騎常侍。卒諡文。有集。

雍陶

唐成都人,字國鈞。文宗大和進士。歷侍御史、國子《毛詩》博士,出爲簡州刺史。與張籍、王建、賈島、姚合等友善。工詩,多旅遊之作。有集。

廣宣

唐僧。蜀中人。俗姓廖。與劉禹錫最善,憲宗元和、穆宗長慶兩朝,併爲內供奉。賜居安國寺紅樓院。工詩,與當時詩人多有唱和。

暢當

唐河東人。暢璀子。擢進士第。德宗貞元初爲太常博士。昭德皇后卒,當議太子服期,請循魏晉制,太子遂以卒哭除服,心喪三年。官終果州刺史。工詩,有詩集。

趙蕃

唐人。憲宗元和四年進士。累官侍御史、尚書郎。文宗大和七年,出爲袁州刺史。武宗會昌中,任太僕卿。三年,黠戛斯遣使來朝,受命持節臨慰其國。

蔡押衙

名不詳。唐末至五代初年人。官都押衙。在嶽陽與詩僧齊己遊,並戲吟其詠洞庭湖詩。《北夢瑣言》卷七載其事蹟。《全唐詩》存詩2句。

閩後陳氏

暫無簡介

鄭錫

唐人。代宗廣德元年進士。工詩,與大曆十才子李端、司空曙等多有酬唱。

趙彥昭

唐甘州張掖人,字奐然。趙武孟子。少豪邁,以文辭知名。擢進士第。中宗景龍中累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金城公主嫁吐蕃贊普,以彥昭爲使,彥昭不悅,乃用司農卿趙履溫謀,陰託安樂公主留之,遂以將軍楊矩代。睿宗時出爲涼州都督,爲政清嚴。入爲吏部侍郎,遷刑部尚書,封耿國公。後姚崇爲相,彥昭被劾,貶江州別駕卒。

蔣吉

家居江南。世次不詳。曾歷遊長安、商州、金陵、江夏、嶺南等地。《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著錄其詩集1卷,今不存。《全唐詩》收其詩15首,皆爲絕句,多寫羈旅之情。近人岑仲勉疑爲蔣估之誤,但無確據。蔣估,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人。憲宗時祕書監蔣乂之子。歷官刺史、國子祭酒。《舊唐書·蔣乂傳》附其事蹟。

鄭愔

唐滄州人,字文靖。年十七擢進士第。附張易之,薦爲殿中侍御史。易之敗,又附武三思,遷吏部侍郎。後預譙王李重福謀,被殺。

齊己

唐僧。潭州長沙人,一說益陽人,俗名胡得生,自號衡嶽沙門。天性穎悟,常以竹枝畫牛背爲詩,詩句多出人意表。衆僧奇之,勸令落髮爲浮圖。風度日改,聲價益隆。嘗住江陵之龍興寺,署爲僧正。後終於江陵。好吟詠,與鄭谷酬唱,積以成編,號《白蓮集》。又有《風騷旨格》。

劉淑柔

女詩人。生平無考。《全唐詩》收詩1首。

劉知幾

唐徐州彭城人,字子玄。劉知柔弟。高宗永隆進士。調獲嘉主簿。武則天時累遷鳳閣舍人,兼修國史。中宗時,擢太子率更令,遷祕書少監,參與編修《則天皇后實錄》。又著《史通》四十九篇,於景龍四年成書。玄宗開元初遷左散騎常侍,仍領史事,坐事貶安州別駕。卒諡文。知幾前後修史近三十年,主張秉筆直書,以爲史家須具才、學、識三長。有集。

歐陽詹 🔥

唐泉州晉江人,字行周。德宗貞元八年進士,與韓愈、李觀等聯第,時稱“龍虎榜”。官終國子監四門助教。卒年四十餘。工散文。有集。

劉言史

唐邯鄲人,一說趙州人。少尚氣節,不舉進士。與李賀、孟郊友善。初客鎮冀,王武俊奏爲棗強令,辭疾不受,人因稱爲劉棗強。後客漢南,李夷簡署爲司空掾,尋卒。有詩集。

劉得仁

唐人。名或作德仁。穆宗長慶間以詩名。自文宗開成至宣宗大中三朝,昆弟皆擢顯仕,而得仁出入舉場三十年,卒無成。有詩集。

盧士衡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後唐時人。天成二年(927)登進士第。能詩。事蹟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著錄《盧士衡集》1卷,今已佚。《全唐詩》存詩9首,《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

盧汝弼

唐末五代時範陽人,字子諧。盧簡求子。唐昭宗景福中擢進士第。文采秀麗,一時士大夫稱之。歷臺省,累遷爲祠部郎中、知制誥。後至太原,李克用奏爲節度副使,累奏戶部侍郎。李存勖嗣晉王位,亦頗倚重之。後唐建國前卒。

盧象

唐汶水人,字緯卿。玄宗開元中由進士補祕書郎。張九齡深器之,擢左補闕、司勳員外郎。名盛氣高,少所卑下,爲飛語所中,左遷齊、邠、鄭三郡司馬。以受安祿山僞官,貶永州司戶。起爲主客員外郎,道病卒。有詩名,雅而不素,有大體,得國士之風。有集。

盧肇

唐袁州宜春人,一作望蔡人,字子發。武宗會昌三年,進士狀元及第。初爲鄂嶽盧商從事,其後江陵節度裴休、太原節度盧簡求奏爲門吏。後除著作郎,充集賢院直學士。懿宗鹹通中,歷歙、宣、池、吉四州刺史,卒。初李德裕謫袁州長史,殊遇肇。及德裕入相,肇絕無依附。有《文標集》。

薛能

唐汾州人,字大拙。武宗會昌六年進士第。宣宗大中末書判中選,補盩厔尉。懿宗鹹通中攝嘉州刺史,歷工部尚書、節度徐州,徙忠武。僖宗廣明元年,周岌逐能自稱留後,因屠其家。癖於詩,日賦一章,有《江山集》、《許昌集》。

薛昭蘊 🔥

暫無簡介

薛耀

見薛曜。

鮑溶

唐人,字德源。憲宗元和進士。與李益交厚。古詩樂府,可稱獨步。卒飄蓬薄宦,客死三川。有集。

衡州舟子

失姓名。生卒年不詳。衡山(在今湖南)五峯下人。多善文詞,往往能詩。有人赴廣州幕府,夜聞舟中吟,乃衡山舟子所作詩。事見《唐語林》卷二。《全唐詩》作衡州舟子,存詩1首。

儲光羲

唐潤州延陵人,祖籍兗州。玄宗開元十四年進士。任馮翊、汜水、安宜、下邽等縣尉。後隱居終南。復出任太祝,世稱儲太祝。遷監察御史。安祿山陷長安,迫受僞職。後脫身歸朝,貶死於嶺南。有集。

魏徵 🔥

暫無簡介

聶夷中

唐河東人,一說河南人,字坦之。出身貧寒,備嘗艱辛。鹹通十二年進士。久滯長安,補華陰尉。其詩多爲五言,名篇有《詠田家》、《公子行》等。有集。

嚴公貺

生卒年不詳。馮翊(今陝西大荔)人,後徙家梓潼(今屬四川)。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幼子。德宗貞元中舉進士不第。憲宗元和元年(806)爲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告捷官(楊於陵《賀收劍門表》),其後仕歷不詳。權德輿稱其“以修詞爲州黨所薦”(《嚴震墓誌並序》)。事蹟略見《元和姓纂》卷五、《唐詩紀事》卷三二。《全唐詩》存詩1首。

羅鄴

唐末餘杭人,一說蘇州吳縣人。羅隱族弟。累舉進士不第。昭宗光化中以韋莊奏,追賜進士及第,贈官補闕。工詩,尤長七律。懿宗鹹通、僖宗乾符中,與羅隱、羅虯合稱“三羅”。有集。

懷素

唐僧。長沙人,字藏真。俗姓錢。以善狂草出名。嘗於故里廣植芭蕉萬餘株,以蕉葉代紙練字,因名其所居曰“綠天庵”。嗜酒,興到運筆,飛動圓轉,變化多端而法度具備。晚年趨於平淡。其棄筆堆積,埋山下曰筆冢。前人評其狂草承張旭而有發展,謂“以狂繼顛”,並稱“顛張醉素”。有《自敘》、《苦筍》等帖。

韓琮

唐人,字成封,一作代封。穆宗長慶四年進士。武宗會昌中,爲陳許王茂元節度判官。登朝爲司封員外郎。宣宗大中五年,遷戶部郎中。擢中書舍人。十二年,出爲湖南觀察使。軍亂,被逐。懿宗鹹通中,仕至右散騎常侍。工詩。有集。

嚴武

唐華州華陰人,字季鷹。嚴挺之子。以蔭調太原府參軍,累遷殿中侍御史。肅宗至德中,拜京兆少尹。後遷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破吐蕃七萬衆,加檢校吏部尚書,封鄭國公。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威震一方,吐蕃不敢犯境。舊相房琯有薦導之恩,武驕倨,見琯略無朝禮。最厚杜甫,然數次欲殺之。

蘇頲

唐京兆武功人,字廷碩。蘇瑰子。幼敏悟強記。武則天時擢進士第。累遷中書舍人。襲封許國公,號“小許公”。玄宗開元間進同紫微黃門平章事,與宋璟同理政事。工文,朝中文件多出其手。與燕國公張說並稱爲“燕許大手筆”。罷爲禮部尚書,卒諡文憲。有集。

嚴維

唐越州山陰人,字正文。肅宗至德二年進士。又擢辭藻宏麗科。以家貧親老,不能遠離,授諸暨尉,時已四十餘。闢河南幕府,遷餘姚令。仕終右補闕。維少無宦情,懷家山之樂。詩情雅重,挹魏、晉之風。與劉長卿善。有集。

竇叔向

唐京兆金城人,字遺直。代宗大曆初,登進士第。累闢使府,授江陰縣令。與常袞善。十二年,袞爲相,用爲左拾遺內供奉。及十四年袞敗,亦出爲溧水令,卒。善五言詩,名冠流輩。有集。

竇鞏

唐扶風平陵人,字友封。竇庠弟。憲宗元和二年進士。袁滋闢爲從事及掌書記。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觀察浙東,奏爲副使、檢校祕書少監、兼御史中丞。平居與人言不出口,時號“囁嚅翁”。工五言詩。與兄竇常、竇牟、竇羣、竇庠合有《竇氏聯珠集》。

竇威

唐扶風平陵人,字文蔚。竇熾子。博覽羣言。舉秀異,授祕書郎。隋煬帝大業中遷內史舍人,數諫忤旨,轉考功郎中,坐事免。李淵召補大丞相府司錄參軍,使裁定製度。高祖武德初授內史令,每論政事得失,必陳古爲喻。卒諡靖。

顧朝陽

玄宗開元間詩人。生平無考。《全唐詩》存詩1首。

顧非熊

唐蘇州人。顧況子。少俊悟,一覽輒能成誦,工吟,揚譽遠近。性滑稽,好辯,頗雜笑言。常凌轢氣焰子弟,既犯衆怒,排擠者紛然,困舉場三十年。武宗會昌五年及第,累佐使府。宣宗大中間授盱眙主簿,厭拜迎鞭撻,因棄官歸隱,不知所終。或傳住茅山十餘年。有詩一卷。

陳義

唐吳興長城人。陳叔達玄孫。玄宗少時與之善。開元中屢官武德、南薰、中尚等使、少府監。工丹青。

太上隱者

太上隱者,唐代的隱士,隱居於終南山,自稱太上隱者,生平不詳。

薛瑩

唐文宗時人,生卒年裏貫均未詳。與喩鳧同時。有《洞庭詩集》一卷,已佚。《全唐詩》存詩十一首,殘句二。

王棨

唐朝江南道福州福唐縣(今福建福清)人,字輔之,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懿宗鹹通末前後在世。鹹通三年(公元862年)進士及第,娶同榜陳翬之女爲妻。鹹通六年(公元865年)中博學鴻詞科。鹹通九年(公元868年),江西觀察使李騭聘爲團練判官,鹹通十年(公元869年)又中書判拔萃科,平判入等。授侍御史,不久,改大理寺司直。鹹通十二年(公元871年),貶太常博士,後出知丹陽利國監,攝(代理)右司馬,攝鹽鐵出使巡官。官至水部郎中。擅長詞賦,“詞賦清婉,託意奇巧”,與謝觀、黃滔、徐寅並稱晚唐律賦四大家。李調元評王棨之《沛父老留漢高祖賦》雲:“指點生動,不寂不喧,此妙爲王郎中所獨擅。……此篇尤膾炙人口”。浦銑評《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雲:“一遊一豫,忽此地以微行;不識不知,竟何人而望幸。”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入長安,王棨避禍淮南,或入高駢幕府。光啓二年(公元886年)在揚州,知兩使句務。光啓三年(公元887年),高駢失政被殺,王棨下落不明,可能歸終鄉裏。有《麟角集》一卷,今存。另有《王棨詩》一卷,已散佚。

張起

生卒年、籍貫均不詳。代宗朝人。有《早過梨嶺喜雪書情呈崔判官》詩,知時張起當奉使入閩。劉長卿有《送張起崔載華之閩中》詩,作於代宗大曆後期長卿貶睦州司馬時,知起亦代宗時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下》有張起,晚唐人,別是一人。《全唐詩》存詩二首。

李延壽

李延壽,男,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學家,今河南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臺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 《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

祖君彥

祖君彥,字不詳,範陽人。生年不詳,卒於唐高祖武德元年。容貌短小,言辭訥澀隋大業十三年,(公元六一七年)官至東平郡書佐郡陷於翟讓,爲李密所得。密甚敬禮他,署爲記室。軍書羽檄,皆出他手。及密敗,爲王世充所殺。據《新唐書》記載,祖君彥死後,還被戮屍示衆。

李治

唐高宗李治,字爲善,中國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爲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是嫡三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即位於長安太極殿,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李治在位34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

瞿楚賢

“賦成碧落,名擢會魁”、“文詞舉顯唐詩,穎悟馳聲翰苑”

韓伯庸

唐德宗李適時人,爲貞元(公元七八五——八零六年)間進士,代表作《幽蘭賦》,其它不詳。

緬伯高

唐朝貞觀年間,作爲西域回紇國外交使者,隨機應變,成功出使唐朝,並留下“物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的千古名言。

呂洞賓

唐河中府永樂(今陝西米脂西)人,一說蒲坂(今山西 永濟西蒲州)人,傳說中八仙之一,名喦,一名喦客,字洞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士,世稱回仙。唐德宗時湖南觀察使呂渭孫,海州刺史呂讓子。唐懿宗鹹通間應進士試,不第,遂入華山,遇隱士鍾離權及苦竹真人,遂得成仙。事蹟不見宋初以前之著作,唐代是否有其人,尚難論定。其傳說最早見於《楊文公談苑》,謂於宋太宗末年,曾拜訪饒州通判丁謂與參知政事張洎。南宋後,其傳說越演越繁,道教全真道尊其爲「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習稱爲「純陽祖師」、「呂祖」、「呂帝」,遂有各種專書記其靈蹟,並託其名僞造大量詩文。《全唐詩》存詩四卷,凡二百五十餘首,另錄詞三十闋,來源主要有二,一爲《金丹詩訣》、《純陽真人渾成集》一類僞書;二爲宋元人詩話、筆記中記其化世之作,所涉人事皆在宋代。此類詩皆爲北宋以降歷代道士所依託。又散見於《道藏》、方誌中之詩,尚有千餘首,亦均出依託。

岑勳

岑勳,岑仲休五子。與李太白、顏真卿友善,曾撰《多寶塔碑記》,顏真卿書之,會稽徐浩篆額,世稱三絕。李白曾在詩作《送岑徵君歸鳴皋山》、《酬岑勳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將進酒》中提及他,著名的“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中的“岑夫子”即岑勳。徵君即徵人,是對不受朝庭徵闢的士人的敬稱。

李儼

字仲思,籍隴西,唐朝議大夫蘭臺侍郎。

蔡希綜

蔡希綜,“綜”字《宋史·藝文志》作“悰”,又作“宗”、 “琮”。唐代書法家。曲職(今江蘇丹陽)人,擅長書法。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撰並行書《治浦橋記》,另著有《法書論》一篇,自述家世及諸家書法授受淵源,而歸本在用筆。 其兄希逸、希寂書法和中國畫的造詣都很高,亦是當時的名家。其兄蔡希周亦長於吟詠,有名於時。 蔡氏一門由晉至唐,無論在政治上還是書法上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中唐內府法書收藏仍存有南北朝時期的數種蔡氏草書,就是一例,甚至在北宋內府的收藏中仍可見記載。關於蔡氏世系及書法,除朱關田先生《蔡希綜世系》、《蔡有鄰及其先世善書者》二篇做了精審的考證外,其餘寥寥。

王冰

王冰,號啓玄子,又作啓元子。約生於唐景雲元年(710年),卒於貞元二十年(805年),里居籍貫不詳,唐寶應中(762~763年)爲太僕令,故稱爲王太僕。王冰年輕時篤好養生之術,留心醫學,潛心研究《素問》達12年之久。他著成《補註黃帝內經素問》24卷,81篇,爲整理保存古醫籍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後人的《素問》研究多是在王冰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著成《補註黃帝內經素問》24卷,81篇。另襲《素問》而鋪張爲《靈樞》一部。王氏另有《玄珠》一書,宋代己佚。世傳還有《玄珠密語》十卷,《昭明隱旨》三卷、《天元玉冊》三十卷,《元和紀用經》一卷等,皆後人託名之作。

裴士淹

唐河東聞喜人。玄宗時,累官司勳郎中。天寶十四載,任給事中,巡撫河南、河北、淮南諸道。安史亂起,隨玄宗奔蜀,充翰林學士、知制誥。擢禮部侍郎,歷典肅宗至德二載、乾元元年貢舉。代宗永泰二年,以檢校禮部尚書充儀禮使。大曆初,正拜尚書,封絳郡公。五年,坐魚朝恩黨,貶饒州刺史。

王涯

王涯(764~835)字廣津,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大臣,宰相,詩人。約生於唐代宗廣德二年,卒於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約七十餘歲。 出身太原王氏祁縣房支烏丸王氏,博學工文。梁肅異其才,薦於陸贄。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擢進士,又舉宏辭。再調藍田尉。久之,以左拾遺爲翰林學士,進起居舍人。元和時,累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穆宗立,出爲劍南、東川節度使。文宗時,以吏部尚書代王播總鹽鐵,爲政刻急,始變法,益其稅以濟用度,民生益困。唐文宗太和九年(835),朝廷“甘露之變”發生,王涯被禁軍抓獲,腰斬於子城西南隅獨柳樹下,全家被誅滅,家產田宅被抄沒。

陳玉蘭

陳玉蘭 生卒年不詳。唐代吳(今江蘇蘇州境內)人王駕之妻。有《寄夫》詩廣爲傳頌。

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出生在長安,籍貫河南洛陽 ,小字觀音婢。 13歲嫁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爭取李淵及其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她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後冊封爲皇后。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爲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爲皇帝誕下三子四女。 貞觀十年(636年)六月崩於立政殿,葬唐昭陵,諡號文德皇后。咸亨五年(674年),加諡號爲文德聖皇后。天寶八載(749年)六月,加尊號爲文德順聖皇后。李世民譽之爲“嘉偶”、“良佐”並築層觀望陵懷念。 嘗著有《女則》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遊曲》一首。

唐文宗李昂

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原名李涵,唐朝第十四位皇帝(除武則天和唐殤帝外,826年―840年在位),唐穆宗李恆第二子、唐敬宗李湛之弟,母爲貞獻皇后蕭氏。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登基,年僅十八歲。李昂在位十四年,執政期間政治黑暗,官員和宦豎爭鬥不斷,是唐朝社會走向沒落的轉型時期,李昂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後抑鬱而死,享年三十二歲。諡號元聖昭獻孝皇帝,廟號文宗,葬於章陵

馬周

馬周(601年-648年),字賓王, 清河郡茌平縣(今山東聊城市茌平區茌平鎮馬莊)人。唐朝官員。

陳摶

陳摶(871年11月25日—989年8月25日),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白雲先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縣,另說在今亳州市 )(或雲普州崇龕縣,今重慶市潼南區崇龕鎮;或西蜀崇龕縣,今四川安嶽縣 [66])人 。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陳摶受皇帝召見,賜號“清虛處士”。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陳摶去京城洛陽應考進士,名落孫山。後唐清泰二年(935年),隱居武當山九石巖。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慶觀都威儀何昌一學鎖鼻術。著有《胎息訣》《指玄篇》等專著。後晉天福四年(939年),遊峨眉山講學,號“峨眉真人”。著有《觀空篇》等。並拜麻衣道者爲師,從事《易》學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龍圖序》《太極陰陽說》《太極圖》和《先天方圓圖》等,現流傳的著作託名者居多。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年),陳摶同麻衣道者隱居華山雲臺觀。常遊歷於華山、武當山之間。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受後周世宗柴榮召見,任命“諫議大夫”,不仕,賜號“白雲先生”。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趙光義召見陳摶。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見陳摶,賜“希夷先生”稱號。端拱二年(989年)七月,去世於華山張超谷,享年一百一十八歲。

作品 (1619)

問劉十九 🔥

唐 - 白居易

夜雨寄北

唐 - 李商隱

登樂遊原

唐 - 李商隱

錦瑟 🔥

唐 - 李商隱

塞下曲 其二 🔥

唐 - 盧綸

賈生

唐 - 李商隱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 - 李商隱

喜外弟盧綸見宿

唐 - 司空曙

嫦娥

唐 - 李商隱

春曉 🔥

唐 - 孟浩然

宿建德江 🔥

唐 - 孟浩然

遊子吟 🔥

唐 - 孟郊

滕王閣序 🔥

唐 - 王勃

望嶽 🔥

唐 - 杜甫

飲中八仙歌 🔥

唐 - 杜甫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唐 - 杜甫

戲爲六絕句 🔥

唐 - 杜甫

絕句四首(其三) 🔥

唐 - 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

唐 - 杜甫

春江花月夜 🔥

唐 - 張若虛

憶秦娥 🔥

唐 - 李白

詠鵝

唐 - 駱賓王

爲徐敬業討武曌檄

唐 - 駱賓王

在獄詠蟬 🔥

唐 - 駱賓王

俠客行 🔥

唐 - 李白

靜夜思 🔥

唐 - 李白

陋室銘 🔥

唐 - 劉禹錫

烏衣巷 🔥

唐 -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 🔥

唐 - 劉禹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

唐 - 劉禹錫

秋詞(其一) 🔥

唐 - 劉禹錫

題菊花

唐 - 黃巢

不第後賦菊 🔥

唐 - 黃巢

出塞 🔥

唐 - 王昌齡

從軍行 🔥

唐 - 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

唐 - 王昌齡

閨怨

唐 - 王昌齡

漁歌子 · 西塞山前白鷺飛 🔥

唐 - 張志和

永州八記 · 其四 ·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唐 - 柳宗元

漁翁 🔥

唐 - 柳宗元

江雪 🔥

唐 - 柳宗元

永州八記 · 其一 · 始得西山宴遊記 🔥

唐 - 柳宗元

夢遊天姥吟留別 🔥

唐 - 李白

月下獨酌四首 🔥

唐 - 李白

早發白帝城 🔥

唐 - 李白

長幹行 🔥

唐 - 李白

獨坐敬亭山 🔥

唐 - 李白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

唐 - 李白

將進酒 🔥

唐 - 李白

蜀道難 🔥

唐 - 李白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

唐 - 李白

聽蜀僧濬彈琴 🔥

唐 - 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

唐 - 李白

行路難三首 🔥

唐 - 李白

楓橋夜泊 🔥

唐 - 張繼

新添聲楊柳枝詞 🔥

唐 - 溫庭筠

終南別業

唐 - 王維

相思 🔥

唐 - 王維

鳥鳴澗 🔥

唐 - 王維

山居秋暝 🔥

唐 - 王維

使至塞上

唐 -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唐 - 王維

漢江臨泛 🔥

唐 -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 🔥

唐 - 王維

送別

唐 - 王維

過香積寺 🔥

唐 - 王維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

唐 - 王維

竹裏館 🔥

唐 - 王維

辛夷塢

唐 - 王維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唐 - 李白

離思 · 其四 🔥

唐 - 元稹

題都城南莊 🔥

唐 - 崔護

菩薩蠻 🔥

唐 - 溫庭筠

琵琶行 🔥

唐 - 白居易

無題 🔥

唐 - 李商隱

無題 🔥

唐 - 李商隱

無題 🔥

唐 - 李商隱

晚晴 🔥

唐 - 李商隱

正月十五夜 🔥

唐 - 蘇味道

終南山 🔥

唐 - 王維

黃鶴樓 🔥

唐 - 崔顥

登鸛雀樓 🔥

唐 - 王之渙

涼州詞二首 · 其一 🔥

唐 - 王之渙

望月懷遠 🔥

唐 - 張九齡

賦得自君之出矣

唐 - 張九齡

春夜喜雨 🔥

唐 - 杜甫

客至 🔥

唐 - 杜甫

旅夜書懷 🔥

唐 - 杜甫

登岳陽樓 🔥

唐 - 杜甫

登高 🔥

唐 - 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

唐 - 岑參

菩薩蠻 🔥

唐 - 李白

廬山草堂記

唐 - 白居易

長恨歌 🔥

唐 - 白居易

贈衛八處士 🔥

唐 - 杜甫

涼州詞二首 · 其一 🔥

唐 - 王翰(子羽)

隴西行四首(其二)

唐 - 陳陶

雁門太守行 🔥

唐 - 李賀

南園十三首(其五) 🔥

唐 - 李賀

李憑箜篌引 🔥

唐 - 李賀

江南逢李龜年

唐 - 杜甫

塞下曲 其三

唐 - 盧綸

清明 🔥

唐 - 杜牧

山行 🔥

唐 - 杜牧

夜雪

唐 - 白居易

衆星羅列 🔥

唐 - 寒山

杳杳寒山道 🔥

唐 - 寒山

夜上受降城聞笛 🔥

唐 - 李益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

唐 - 劉長卿

送僧歸日本

唐 - 錢起

省試湘靈鼓瑟 🔥

唐 - 錢起

登科後

唐 - 孟郊

滁州西澗

唐 - 韋應物

八陣圖

唐 - 杜甫

次北固山下 🔥

唐 - 王灣

春雨

唐 - 李商隱

題破山寺後禪院 🔥

唐 - 常建

無題 🔥

唐 - 李商隱

怨情

唐 - 李白

山中問答 🔥

唐 - 李白

滯雨

唐 - 李商隱

喜見外弟又言別 🔥

唐 - 李益

江南春

唐 - 杜牧

錢塘湖春行 🔥

唐 - 白居易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唐 - 劉長卿

感遇(其一) 🔥

唐 - 張九齡

感遇(其二)

唐 - 張九齡

春思 🔥

唐 - 李白

佳人 🔥

唐 - 杜甫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唐 - 王維

青溪

唐 - 王維

渭川田家 🔥

唐 - 王維

西施詠

唐 - 王維

秋登蘭山寄張五 🔥

唐 - 孟浩然

夏日南亭懷辛大 🔥

唐 - 孟浩然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

唐 - 孟浩然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

唐 - 王昌齡

尋西山隱者不遇

唐 - 丘爲

宿王昌齡隱居

唐 - 常建

春泛若耶溪

唐 - 綦毋潛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

唐 - 岑參

賊退示官吏

唐 - 元結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唐 - 韋應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 🔥

唐 - 韋應物

長安遇馮著

唐 - 韋應物

夕次盱眙縣 🔥

唐 - 韋應物

東郊

唐 - 韋應物

送楊氏女

唐 - 韋應物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

唐 - 柳宗元

溪居

唐 - 柳宗元

塞下曲 · 其一

唐 - 王昌齡

塞下曲 · 其二 🔥

唐 - 王昌齡

關山月 🔥

唐 - 李白

把酒問月

唐 - 李白

烈女操

唐 - 孟郊

登幽州臺歌 🔥

唐 - 陳子昂

古意 🔥

唐 - 李頎

送陳章甫 🔥

唐 - 李頎

琴歌 🔥

唐 - 李頎

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 🔥

唐 - 李頎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

唐 - 李頎

夜歸鹿門歌 🔥

唐 - 孟浩然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

唐 -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別 🔥

唐 - 李白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

唐 - 岑參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

唐 - 岑參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

唐 - 杜甫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

唐 - 杜甫

寄韓諫議注 🔥

唐 - 杜甫

古柏行

唐 - 杜甫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

唐 - 杜甫

石魚湖上醉歌 🔥

唐 - 元結

山石 🔥

唐 - 韓愈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唐 - 韓愈

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

唐 - 韓愈

石鼓歌

唐 - 韓愈

韓碑

唐 - 李商隱

燕歌行 🔥

唐 - 高適

古從軍行 🔥

唐 - 李頎

洛陽女兒行

唐 - 王維

老將行 🔥

唐 - 王維

桃源行 🔥

唐 - 王維

長相思(其一) 🔥

唐 - 李白

長相思(其二)

唐 - 李白

兵車行 🔥

唐 - 杜甫

麗人行 🔥

唐 - 杜甫

哀江頭 🔥

唐 - 杜甫

哀王孫

唐 - 杜甫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

唐 - 李隆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 王勃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

唐 - 杜審言

雜詩 🔥

唐 - 沈佺期

題大庾嶺北驛 🔥

唐 - 宋之問

寄左省杜拾遺 🔥

唐 - 岑參

贈孟浩然 🔥

唐 - 李白

渡荊門送別 🔥

唐 - 李白

送友人 🔥

唐 - 李白

夜泊牛渚懷古

唐 - 李白

春望 🔥

唐 - 杜甫

月夜 🔥

唐 - 杜甫

春宿左省

唐 - 杜甫

出此門有悲往事

唐 - 杜甫

月夜憶舍弟 🔥

唐 - 杜甫

天末懷李白 🔥

唐 - 杜甫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唐 - 杜甫

別房太尉墓

唐 - 杜甫

歸嵩山作

唐 - 王維

酬張少府 🔥

唐 - 王維

送梓州李使君 🔥

唐 - 王維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唐 - 孟浩然

與諸子登峴山 🔥

唐 - 孟浩然

宴梅道士山房

唐 - 孟浩然

歲暮歸南山 🔥

唐 - 孟浩然

過故人莊 🔥

唐 - 孟浩然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唐 - 孟浩然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唐 - 孟浩然

留別王侍御維 / 留別王維 🔥

唐 - 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懷 / 早寒有懷 / 江上思歸

唐 - 孟浩然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

唐 - 劉長卿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

唐 - 劉長卿

餞別王十一南遊

唐 - 劉長卿

新年作

唐 - 劉長卿

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唐 - 錢起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

唐 - 韋應物

賦得暮雨送李胄 🔥

唐 - 韋應物

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 🔥

唐 - 韓翃

闕題 🔥

唐 - 劉眘虛

江鄉故人偶集客舍 🔥

唐 - 戴叔倫

送李端 🔥

唐 - 盧綸

雲陽館與韓紳宿別 🔥

唐 - 司空曙

賊平後送人北歸 🔥

唐 - 司空曙

蜀先主廟 🔥

唐 - 劉禹錫

沒蕃故人

唐 - 張籍

賦得古原草送別 🔥

唐 - 白居易

旅宿

唐 - 杜牧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

唐 - 許渾

早秋

唐 - 許渾

蟬 🔥

唐 - 李商隱

風雨 🔥

唐 - 李商隱

落花

唐 - 李商隱

涼思

唐 - 李商隱

北青蘿 🔥

唐 - 李商隱

送人東遊 🔥

唐 - 溫庭筠

灞上秋居 🔥

唐 - 馬戴

楚江懷古 🔥

唐 - 馬戴

書邊事

唐 - 張喬

除夜有懷

唐 - 崔塗

孤雁 🔥

唐 - 崔塗

春宮怨 🔥

唐 - 杜荀鶴

章臺夜思 🔥

唐 - 韋莊

尋陸鴻漸不遇

唐 - 皎然

行經華陰

唐 - 崔顥

望薊門 🔥

唐 - 祖詠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唐 - 崔曙

送魏萬之京 🔥

唐 - 李頎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唐 - 高適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唐 - 王維

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

唐 - 岑參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唐 - 王維

積雨輞川莊作 🔥

唐 - 王維

酬郭給事(亦名《贈郭給事》)

唐 - 王維

蜀相 🔥

唐 - 杜甫

野望

唐 - 杜甫

登樓 🔥

唐 - 杜甫

宿府 🔥

唐 - 杜甫

閣夜 🔥

唐 - 杜甫

詠懷古蹟(其一)

唐 - 杜甫

詠懷古蹟(其二) 🔥

唐 - 杜甫

詠懷古蹟(其三) 🔥

唐 - 杜甫

詠懷古蹟(其四)

唐 - 杜甫

詠懷古蹟(其五) 🔥

唐 - 杜甫

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

唐 - 劉長卿

長沙過賈誼宅 🔥

唐 - 劉長卿

自夏口至鸚鵡洲夕望岳陽寄源中丞 🔥

唐 - 劉長卿

贈闕下裴舍人

唐 - 錢起

寄李儋元錫 🔥

唐 - 韋應物

同題仙遊觀

唐 - 韓翃

春思

唐 - 皇甫冉

晚次鄂州 🔥

唐 - 盧綸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

唐 - 柳宗元

遣悲懷(其一)

唐 - 元稹

遣悲懷(其二) 🔥

唐 - 元稹

遣悲懷(其三)

唐 - 元稹

望月有感 🔥

唐 - 白居易

隋宮 🔥

唐 - 李商隱

籌筆驛

唐 - 李商隱

無題 🔥

唐 - 李商隱

無題 🔥

唐 - 李商隱

利州南渡

唐 - 溫庭筠

蘇武廟 🔥

唐 - 溫庭筠

宮詞

唐 - 薛逢

貧女 🔥

唐 - 秦韜玉

獨不見 🔥

唐 - 沈佺期

鹿柴 🔥

唐 - 王維

雜詩三首

唐 - 王維

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

唐 - 裴迪

終南望餘雪 🔥

唐 - 祖詠

送靈澈上人 🔥

唐 - 劉長卿

聽彈琴 🔥

唐 - 劉長卿

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

唐 - 劉長卿

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秋夜寄邱員外 🔥

唐 - 韋應物

聽箏

唐 - 李端

新嫁娘三首 🔥

唐 - 王建

玉臺體 其十一

唐 - 權德輿

行宮

唐 - 元稹

何滿子 🔥

唐 - 張祜

尋隱者不遇

唐 - 賈島

湘口送友人

唐 - 李頻

春怨 🔥

唐 - 金昌緒

哥舒歌

唐 - 西鄙人

長幹行 其一

唐 - 崔顥

長幹行 其二

唐 - 崔顥

玉階怨

唐 - 李白

塞下曲 其一

唐 - 盧綸

塞下曲 其四

唐 - 盧綸

江南曲

唐 - 李益

回鄉偶書二首 · 其一 🔥

唐 - 賀知章

桃花溪

唐 - 張旭

春宮曲

唐 - 王昌齡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唐 - 李白

逢入京使 🔥

唐 - 岑參

寒食 🔥

唐 - 韓翃

月夜

唐 - 劉方平

春怨

唐 - 劉方平

徵人怨 🔥

唐 - 柳中庸

宮詞

唐 - 顧況

和樂天春詞 🔥

唐 - 劉禹錫

後宮詞

唐 - 白居易

贈內人

唐 - 張祜

集靈臺二首 🔥

唐 - 張祜

題金陵渡

唐 - 張祜

宮中詞 🔥

唐 - 朱慶餘

近試上張籍水部/閨意獻張水部

唐 - 朱慶餘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 🔥

唐 - 杜牧

赤壁 🔥

唐 - 杜牧

泊秦淮 🔥

唐 - 杜牧

寄揚州韓綽判官

唐 - 杜牧

秋夕 🔥

唐 - 杜牧

贈別 其一 🔥

唐 - 杜牧

贈別 🔥

唐 - 杜牧

金谷園 🔥

唐 - 杜牧

寄令狐郎中

唐 - 李商隱

爲有

唐 - 李商隱

隋宮

唐 - 李商隱

瑤池

唐 - 李商隱

瑤瑟怨

唐 - 溫庭筠

馬嵬坡

唐 - 鄭畋

已涼

唐 - 韓偓

金陵圖

唐 - 韋莊

寄人

唐 - 張泌

雜詩

唐 - 無名氏

秋夜曲

唐 - 王涯

長信秋詞

唐 - 王昌齡

清平調(其一)

唐 - 李白

清平調(其二) 🔥

唐 - 李白

清平調(其三)

唐 - 李白

金縷衣 🔥

唐 - 杜秋娘

微雨

唐 - 李商隱

花下醉

唐 - 李商隱

王十二兄與畏之員外相訪見招小飲,時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 🔥

唐 - 李商隱

山中

唐 - 王勃

山行留客

唐 - 張旭

山中送別

唐 - 王維

華子岡 🔥

唐 - 裴迪

夜宿山寺 🔥

唐 - 李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 - 李白

望廬山瀑布 🔥

唐 - 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 🔥

唐 - 李白

贈汪倫

唐 - 李白

望天門山 🔥

唐 - 李白

峨眉山月歌 🔥

唐 - 李白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唐 - 李白

別董大(其一)

唐 - 高適

絕句二首(其一) 🔥

唐 - 杜甫

絕句二首(其二) 🔥

唐 - 杜甫

絕句四首(其一)

唐 -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唐 - 杜甫

贈花卿

唐 - 杜甫

房兵曹胡馬

唐 - 杜甫

春日憶李白 🔥

唐 - 杜甫

除架

唐 - 杜甫

縛雞行

唐 - 杜甫

賦新月

唐 - 繆氏子

江村即事 🔥

唐 - 司空曙

移家別湖上亭

唐 - 戎昱

秋思 🔥

唐 - 張籍

十五夜望月 🔥

唐 - 王建

題三閭大夫廟

唐 - 戴叔倫

早春對雪,寄前殿中元侍御

唐 - 韋應物

城東早春 🔥

唐 - 楊巨源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

唐 - 韓愈

晚春二首(其一)

唐 - 韓愈

春雪

唐 - 韓愈

憫農(其二) 🔥

唐 - 李紳

憫農(其一)

唐 - 李紳

觀游魚

唐 - 白居易

暮江吟 🔥

唐 - 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 🔥

唐 - 白居易

零陵早春

唐 - 柳宗元

旅次朔方 / 渡桑乾

唐 - 劉皁

登樂遊原

唐 - 杜牧

霜月

唐 - 李商隱

山亭夏日

唐 - 高駢

臺城

唐 - 韋莊

雨晴

唐 - 王駕

淮上與友人別

唐 - 鄭谷

江行無題

唐 - 錢珝

憶江南三首 🔥

唐 - 白居易

望江南

唐 - 溫庭筠

觀獵 🔥

唐 - 王維

石壕吏 🔥

唐 - 杜甫

咸陽城東樓 🔥

唐 - 許渾

金陵五題 石頭城 🔥

唐 - 劉禹錫

馬嵬(其二) 🔥

唐 - 李商隱

九日齊安登高 🔥

唐 - 杜牧

九日藍田崔氏莊 🔥

唐 - 杜甫

商山早行

唐 - 溫庭筠

長安晚秋 🔥

唐 - 趙嘏

長安春望 🔥

唐 - 盧綸

野望 🔥

唐 - 王績

秋興八首(其一) 🔥

唐 - 杜甫

北征

唐 - 杜甫

從軍行

唐 - 楊炯

早雁

唐 - 杜牧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

唐 - 李白

羌村三首

唐 - 杜甫

夢李白(其一) 🔥

唐 - 杜甫

夢李白(其二) 🔥

唐 - 杜甫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唐 - 韋應物

遣懷

唐 - 杜牧

竹枝詞(其一) 🔥

唐 - 劉禹錫

菩薩蠻(其一) 🔥

唐 - 韋莊

菩薩蠻(其二) 🔥

唐 - 韋莊

菩薩蠻(其三) 🔥

唐 - 韋莊

菩薩蠻(其四) 🔥

唐 - 韋莊

菩薩蠻(其五) 🔥

唐 - 韋莊

三五七言 / 秋風詞 🔥

唐 - 李白

新婚別 🔥

唐 - 杜甫

前出塞九首(其六) 🔥

唐 - 杜甫

潼關吏

唐 - 杜甫

無家別

唐 - 杜甫

垂老別

唐 - 杜甫

隴西行

唐 - 王維

新安吏 🔥

唐 - 杜甫

過華清宮三首 🔥

唐 - 杜牧

除夜作 🔥

唐 - 高適

調笑令 · 邊草 🔥

唐 - 戴叔倫

菩提偈(其三) 🔥

唐 - 惠能

菩提偈(其四) 🔥

唐 - 惠能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 其一

唐 - 李翱

詠柳 🔥

唐 - 賀知章

觀刈麥

唐 - 白居易

夏日山中

唐 - 李白

江村 🔥

唐 - 杜甫

山中 🔥

唐 - 王維

子夜吳歌 · 春歌

唐 - 李白

子夜吳歌 · 夏歌

唐 - 李白

子夜吳歌 · 秋歌 🔥

唐 - 李白

子夜吳歌 · 冬歌

唐 - 李白

秋詞(其二)

唐 - 劉禹錫

賣炭翁 🔥

唐 - 白居易

早梅

唐 - 張謂

上堂開示頌

唐 - 黃檗

憶梅

唐 - 李商隱

採蓮曲 🔥

唐 - 王昌齡

暮秋獨遊曲江 🔥

唐 - 李商隱

長安古意 🔥

唐 - 盧照鄰

曲池荷

唐 - 盧照鄰

白蓮

唐 - 陸龜蒙

菊花

唐 - 元稹

菊花

唐 - 李商隱

庭前菊 🔥

唐 - 韋莊

田家元日

唐 - 孟浩然

正月十五夜燈

唐 - 張祜

十五夜觀燈

唐 - 盧照鄰

寒食寄京師諸弟

唐 - 韋應物

小寒食舟中作

唐 - 杜甫

夜深/寒食夜

唐 - 韓偓

清明夜

唐 - 白居易

七夕

唐 - 李賀

九日五首(其一)

唐 - 杜甫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 - 白居易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

唐 - 岑參

山居即事

唐 - 王維

夢江南 🔥

唐 - 溫庭筠

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唐 - 李白

更漏子 🔥

唐 - 溫庭筠

師說 🔥

唐 - 韓愈

阿房宮賦 🔥

唐 - 杜牧

琴操十首·猗蘭操 🔥

唐 - 韓愈

雨過山村 🔥

唐 - 王建

苦晝短 🔥

唐 - 李賀

節婦吟

唐 - 張籍

夢微之

唐 - 白居易

與趙莒茶宴 🔥

唐 - 錢起

山泉煎茶有懷 🔥

唐 - 白居易

襄陽歌 🔥

唐 - 李白

清平樂

唐 - 李白

江上吟 🔥

唐 - 李白

春日京中有懷 🔥

唐 - 杜審言

金銅仙人辭漢歌 🔥

唐 - 李賀

紫薇花/直中書省

唐 - 白居易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

唐 - 韓愈

白雲泉

唐 - 白居易

燕詩

唐 - 白居易

贈荷花

唐 - 李商隱

塞上聽吹笛

唐 - 高適

聽穎師彈琴

唐 - 韓愈

上李邕

唐 - 李白

對酒

唐 - 白居易

贈裴十迪

唐 - 王維

靈隱寺 🔥

唐 - 宋之問

調笑令 · 胡馬

唐 - 韋應物

酌酒與裴迪

唐 - 王維

簡盧陟

唐 - 韋應物

放言五首(並序) 🔥

唐 - 白居易

擬古十二首 🔥

唐 - 李白

馬詩二十三首(其四)

唐 - 李賀

金陵望漢江

唐 - 李白

送韋秀才道衝赴制舉

唐 - 劉禹錫

初出城留別

唐 - 白居易

南陵別兒童入京

唐 - 李白

磧中作

唐 - 岑參

蘇小小墓

唐 - 李賀

重過聖女祠

唐 - 李商隱

金陵晚望

唐 - 高蟾

浪淘沙

唐 - 劉禹錫

贈陳商

唐 - 李賀

竹枝詞九首(並引) 🔥

唐 - 劉禹錫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唐 - 盧仝

流崖州至鬼門關作

唐 - 楊炎

代悲白頭翁 🔥

唐 - 劉希夷

相思怨

唐 - 李冶

更漏子 🔥

唐 - 溫庭筠

己亥歲二首 🔥

唐 - 曹松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 - 白居易

花非花

唐 - 白居易

贈鄰女 🔥

唐 - 魚玄機

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

唐 - 李商隱

致酒行 🔥

唐 - 李賀

立春日酬錢員外曲江同行見贈 🔥

唐 - 白居易

立春日遊苑迎春

唐 - 李顯

觀田家

唐 - 韋應物

義雀行和朱評事

唐 - 賈島

春分投簡陽明洞天作

唐 - 元稹

春分與諸公同宴呈陸三十四郎中

唐 - 武元衡

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懷簡所思者

唐 - 權德輿

途中寒食

唐 - 宋之問

閭門即事

唐 - 張繼

清明日

唐 - 李建勳

白牡丹

唐 - 王貞白

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唐 - 周樸

立夏日憶京師諸弟

唐 - 韋應物

北固晚眺

唐 - 竇常

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唐 - 白居易

夏至避暑北池

唐 - 韋應物

思歸

唐 - 白居易

詠廿四氣詩 · 小暑六月節

唐 - 元稹

贈別王侍御赴上都

唐 - 韓翃

夏日對雨寄朱放拾遺

唐 - 武元衡

銷暑

唐 - 白居易

夏日閒放

唐 - 白居易

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 - 李益

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唐 - 李賀

南湖晚秋

唐 - 白居易

白露

唐 - 杜甫

白露爲霜

唐 - 顏粲

秋題牡丹叢

唐 - 白居易

涼夜有懷(其二)

唐 - 白居易

衰荷

唐 - 白居易

晚晴

唐 - 杜甫

送僧歸金山寺

唐 - 馬戴

中秋對月

唐 - 李頻

魯中送魯使君歸鄭州

唐 - 韓翃

海上寄蕭立

唐 - 獨孤及

送魚思別處士歸有懷

唐 - 許渾

寓崇聖寺懷李校書

唐 - 許渾

溪齋

唐 - 李建勳

送潘秀才之舒州

唐 - 皎然

齋心

唐 - 王昌齡

秋晚登樓望南江入始興郡路

唐 - 張九齡

泊舟盱眙

唐 - 常建

送李翥遊江外

唐 - 岑參

賦得九月盡

唐 - 元稹

玩止水

唐 - 白居易

歲晚

唐 - 白居易

小雪

唐 - 無可

小雪

唐 - 李鹹用

冬至

唐 - 杜甫

小至

唐 - 杜甫

詠廿四氣詩 · 小寒十二月節

唐 - 元稹

詠廿四氣詩 · 大寒十二月中

唐 - 元稹

村居苦寒

唐 - 白居易

競渡歌

唐 - 張建封

長相思 · 汴水流 🔥

唐 - 白居易

秋雨夜眠

唐 - 白居易

送柴侍御

唐 - 王昌齡

利州江潭作

唐 - 李商隱

安定城樓 🔥

唐 - 李商隱

夜飲 🔥

唐 - 李商隱

菩薩蠻

唐 - 溫庭筠

夢天 🔥

唐 - 李賀

代贈二首 · 其一

唐 - 李商隱

思帝鄉 · 春日遊 🔥

唐 - 韋莊

思帝鄉 · 雲髻墜

唐 - 韋莊

春望詞四首

唐 - 薛濤

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

唐 - 李白

題李凝幽居

唐 - 賈島

自遣

唐 - 羅隱

唐 - 羅隱

望洞庭

唐 - 劉禹錫

送友人 🔥

唐 - 薛濤

偶作寄朗之

唐 - 白居易

端午

唐 - 李隆基

捕蛇者說

唐 - 柳宗元

祭十二郎文

唐 - 韓愈

女冠子二首 🔥

唐 - 韋莊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 - 白居易

古朗月行

唐 - 李白

諫太宗十思疏 🔥

唐 - 魏徵

成都曲

唐 - 張籍

贈去婢

唐 - 崔郊

南鄉子

唐 - 李珣

秦婦吟

唐 - 韋莊

對酒行

唐 - 李白

端居 🔥

唐 - 李商隱

菩薩蠻 🔥

唐 - 溫庭筠

宮中調笑 · 團扇

唐 - 王建

宮中調笑 · 蝴蝶

唐 - 王建

宮中調笑 · 羅袖

唐 - 王建

宮中調笑 · 楊柳

唐 - 王建

度大庾嶺 🔥

唐 - 宋之問

渡漢江

唐 - 宋之問

感遇(其二) 🔥

唐 - 陳子昂

天涯

唐 - 李商隱

山中與幽人對酌

唐 - 李白

人日寄杜二拾遺

唐 - 高適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

唐 - 杜甫

寫情

唐 - 李益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唐 - 王維

江樓夕望招客

唐 - 白居易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

唐 - 李白

塞下曲六首 🔥

唐 - 李白

進學解

唐 - 韓愈

秋風引

唐 - 劉禹錫

社日

唐 - 王駕

調張籍 🔥

唐 - 韓愈

元日述懷

唐 - 盧照鄰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唐 - 杜甫

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

唐 - 白居易

出塞作

唐 - 王維

劍客 🔥

唐 - 賈島

寄東魯二稚子

唐 - 李白

封丘作

唐 - 高適

李夫人

唐 - 白居易

過五丈原 🔥

唐 - 溫庭筠

章臺柳·寄柳氏

唐 - 韓翃

秋浦歌十七首 🔥

唐 - 李白

於易水送人/ 於易水送別

唐 - 駱賓王

聞笛 🔥

唐 - 張巡

守睢陽作 🔥

唐 - 張巡

荷葉杯

唐 - 韋莊

少年行四首 🔥

唐 - 王維

春夕 🔥

唐 - 崔塗

牡丹

唐 - 薛濤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

唐 - 李白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唐 - 元稹

秋夜喜遇王處士

唐 - 王績

孤雁

唐 - 杜甫

白鹿洞二首

唐 - 王貞白

送人遊吳

唐 - 杜荀鶴

蟬 🔥

唐 - 虞世南

如意娘

唐 - 武則天

小兒垂釣

唐 - 胡令能

觀鄭州崔郎中諸妓繡樣

唐 - 胡令能

雜說 · 其一 · 龍說

唐 - 韓愈

馬說 🔥

唐 - 韓愈

池上二絕 🔥

唐 - 白居易

結愛

唐 - 孟郊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

唐 - 岑參

悲青坂

唐 - 杜甫

悲陳陶

唐 - 杜甫

牧豎

唐 - 崔道融

溪居即事

唐 - 崔道融

溪上遇雨二首

唐 - 崔道融

西施灘

唐 - 崔道融

梅花

唐 - 崔道融

寒食城東即事

唐 - 王維

唐 - 王維

贈裴十四

唐 - 李白

羆說

唐 - 柳宗元

三戒 · 黔之驢 🔥

唐 - 柳宗元

三戒 · 永某氏之鼠

唐 - 柳宗元

梓人傳

唐 -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唐 - 柳宗元

種樹郭橐駝傳

唐 - 柳宗元

元日

唐 - 李世民

賦得櫻桃

唐 - 李世民

相和歌辭 · 飲馬長城窟行

唐 - 李世民

勸酒 🔥

唐 - 於武陵

餘杭醉歌贈吳山人

唐 - 丁仙芝

宮中題

唐 - 唐文宗李昂

楊柳枝

唐 - 無名氏

賀聖朝

唐 - 無名氏

菩薩蠻

唐 - 無名氏

鵲踏枝 🔥

唐 - 敦煌曲子

浣溪沙 · 五兩竿頭風欲平

唐 - 敦煌曲子

歸閒詩二十韻

唐 - 丁儒

黃河

唐 - 羅隱

魏城逢故人 / 綿谷回寄蔡氏昆仲 🔥

唐 - 羅隱

西施

唐 - 羅隱

感弄猴人賜朱紱

唐 - 羅隱

題磻溪垂釣圖

唐 - 羅隱

杏花

唐 - 羅隱

聖果寺

唐 - 處默

彩書怨

唐 - 上官婉兒

寄歐陽詹

唐 - 太原妓

春山夜月

唐 - 於良史

唐 - 捧劍僕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 - 皎然

顧渚行寄裴方舟

唐 - 皎然

風入松

唐 - 皎然

系樂府十二首 · 其九 · 農臣怨

唐 - 元結

詠廿四氣詩 · 小滿四月中

唐 - 元稹

詠廿四氣詩 · 穀雨三月中

唐 - 元稹

詠廿四氣詩 · 雨水正月中

唐 - 元稹

詠廿四氣詩 · 驚蟄二月節

唐 - 元稹

詠廿四氣詩 · 大雪十一月節

唐 - 元稹

洞庭湖

唐 - 元稹

夢成之

唐 - 元稹

西歸絕句十二首 其二

唐 - 元稹

酬樂天頻夢微之

唐 - 元稹

春曉

唐 - 元稹

離思五首 🔥

唐 - 元稹

思歸樂

唐 - 元稹

有酒十章

唐 - 元稹

櫻桃花

唐 - 元稹

和樂天示楊瓊

唐 - 元稹

一字至七字詩茶

唐 - 元稹

送從兄郜 🔥

唐 - 方幹

贈夏侯評事

唐 - 方幹

途中言事寄居遠上人

唐 - 方幹

侯郎中新置西湖

唐 - 方幹

詠風

唐 - 王勃

滕王閣

唐 - 王勃

石竹詠

唐 - 王績

答武陵田太守

唐 - 王昌齡

送郭司倉

唐 - 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 其一

唐 - 王昌齡

青樓曲二首

唐 - 王昌齡

塞下曲

唐 - 王昌齡

送別

唐 - 王之渙

宴詞 🔥

唐 - 王之渙

思君恩

唐 - 令狐楚

雜曲歌辭 · 少年行四首 其三

唐 - 令狐楚

晚春嚴少尹與諸公見過

唐 - 王維

春園即事

唐 - 王維

秋夜獨坐

唐 - 王維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裏訪呂逸人不遇

唐 - 王維

輞川別業

唐 - 王維

息夫人

唐 - 王維

送沈子歸江東 / 送沈子福歸江東

唐 - 王維

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

唐 - 王維

送康太守

唐 - 王維

春中田園作

唐 - 王維

渡河到清河作

唐 - 王維

小松

唐 - 王建

寄蜀中薛濤校書

唐 - 王建

宮詞一百首

唐 - 王建

宮詞一百首(其九十) 🔥

唐 - 王建

田家行

唐 - 王建

遼東行

唐 - 王建

渡遼水

唐 - 王建

次韻和盧先輩避難寺居看牡丹 🔥

唐 - 王駕

寄夫

唐 - 陳玉蘭

左掖梨花

唐 - 丘爲

留盧秦卿

唐 - 司空曙

登河中鸛雀樓

唐 - 司馬紮

宮怨 🔥

唐 - 司馬紮

楊柳枝 · 壽杯詞十八首

唐 - 司空圖

酒泉子

唐 - 司空圖

魯望以躬掇野蔬兼示雅什用以酬謝

唐 - 皮日休

汴河懷古二首

唐 - 皮日休

櫻桃花

唐 - 皮日休

陰雨

唐 - 白居易

閒坐

唐 - 白居易

同諸客攜酒早看櫻桃花

唐 - 白居易

船夜援琴

唐 - 白居易

望月有感

唐 - 白居易

盧侍御與崔評事爲予於黃鶴樓置宴宴罷同望

唐 - 白居易

南湖早春

唐 - 白居易

重寄荔枝與楊使君時聞楊使君欲種植故有落句之戲

唐 - 白居易

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

唐 - 白居易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

唐 - 白居易

湖上醉中代諸妓寄嚴郎中

唐 - 白居易

春題湖上 🔥

唐 - 白居易

西湖留別

唐 - 白居易

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

唐 - 白居易

琴茶

唐 - 白居易

池鶴二首 · 其一

唐 - 白居易

談氏外孫生三日喜是男偶吟成篇兼戲呈夢得

唐 - 白居易

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 · 其十一 · 望驛臺(三月三十日)

唐 - 白居易

寄內

唐 - 白居易

舟中讀元九詩

唐 - 白居易

題東樓前李使君所種櫻桃花

唐 - 白居易

思婦眉

唐 - 白居易

杭州回舫

唐 - 白居易

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唐 - 白居易

早春西湖閒遊悵然興懷憶與微之同賞因思在越官重事殷鏡湖之遊或恐未暇偶成十八韻寄微之

唐 - 白居易

寄題餘杭郡樓兼呈裴使君

唐 - 白居易

秦中吟十首 · 其三· 傷宅

唐 - 白居易

秦中吟十首 · 其七 · 輕肥

唐 - 白居易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唐 - 白居易

栽松二首

唐 - 白居易

寒食野望吟

唐 - 白居易

元家花

唐 - 白居易

憶舊遊 · 寄劉蘇州

唐 - 白居易

詠興五首·解印出公府

唐 - 白居易

宴桃源

唐 - 白居易

宴桃源

唐 - 白居易

宴桃源

唐 - 白居易

採蓮曲

唐 - 白居易

雜曲歌辭 · 楊柳枝

唐 - 白居易

詔取永豐柳植禁苑感賦

唐 - 白居易

新樂府 · 太行路 🔥

唐 - 白居易

長城

唐 - 朱慶餘

送唐中丞開淘西湖夏日遊泛因書示郡人

唐 - 朱慶餘

題竹林寺

唐 - 朱放

桂州臘夜

唐 - 戎昱

寄太常王少卿 🔥

唐 - 李山甫

賦得長城斑竹杖

唐 - 李頻

過長江傷賈島

唐 - 李頻

巫山一段雲

唐 - 李曄

奉酬路五郎中院長新除工部員外見簡

唐 - 李嘉祐

寄王舍人竹樓

唐 - 李嘉祐

扈從登封途中作

唐 - 宋之問

洞庭湖

唐 - 宋之問

度關山

唐 - 李端

登兗州城樓

唐 - 杜甫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九)

唐 - 杜甫

梅雨

唐 - 杜甫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唐 - 杜甫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其二)

唐 - 杜甫

水檻遣心(其一)

唐 - 杜甫

水檻遣心(其二)

唐 - 杜甫

題玄武禪師屋壁

唐 - 杜甫

倦夜

唐 - 杜甫

玉臺觀

唐 - 杜甫

陪王漢州留杜綿州泛房公西湖

唐 - 杜甫

宴戎州楊使君東樓

唐 - 杜甫

禹廟 🔥

唐 - 杜甫

長江二首(其一)

唐 - 杜甫

江漢 🔥

唐 - 杜甫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唐 - 杜甫

唐 - 杜甫

泊岳陽城下

唐 - 杜甫

曲江二首(其一)

唐 - 杜甫

曲江二首(其二) 🔥

唐 - 杜甫

曲江對酒

唐 - 杜甫

曲江對雨 🔥

唐 - 杜甫

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

唐 - 杜甫

狂夫

唐 - 杜甫

南鄰

唐 - 杜甫

恨別

唐 - 杜甫

立春

唐 - 杜甫

詠懷古蹟五首 🔥

唐 - 杜甫

又呈吳郎

唐 - 杜甫

小寒食舟中作

唐 - 杜甫

過南嶽入洞庭湖

唐 - 杜甫

北風

唐 - 杜甫

清明二首

唐 -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

唐 - 杜甫

貧交行

唐 - 杜甫

洗兵馬 🔥

唐 - 杜甫

夏夜嘆

唐 - 杜甫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

唐 - 杜甫

百憂集行

唐 - 杜甫

寄薛三郎中

唐 - 杜甫

望嶽

唐 - 杜甫

望嶽

唐 - 杜甫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

唐 - 杜甫

絕句漫興九首(其七)

唐 - 杜甫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

唐 - 杜甫

解悶十二首

唐 - 杜甫

解悶十二首(其九)

唐 - 杜甫

後出塞五首(其二)

唐 - 杜甫

重登滕王閣

唐 - 李涉

題鶴林寺僧舍

唐 - 李涉

再宿武關

唐 - 李涉

邠州詞獻高尚書三首

唐 - 李涉

牧童詞

唐 - 李涉

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應制

唐 - 杜審言

送崔融

唐 - 杜審言

經行嵐州

唐 - 杜審言

雜曲歌辭 · 大酺樂

唐 - 杜審言

南鄉子 · 乘彩舫 🔥

唐 - 李珣

南鄉子

唐 - 李珣

南鄉子

唐 - 李珣

女冠子

唐 - 李珣

女冠子

唐 - 李珣

酒泉子

唐 - 李珣

酒泉子

唐 - 李珣

巫山一段雲

唐 - 李珣

巫山一段雲 · 古廟依青嶂 🔥

唐 - 李珣

漁歌子

唐 - 李珣

漁歌子 · 荻花秋 🔥

唐 - 李珣

漁歌子

唐 - 李珣

河傳 🔥

唐 - 李珣

漢州月夕遊房太尉西湖

唐 - 李德裕

侍宴長寧公主東莊應制

唐 - 李嶠

唐 - 李嶠

唐 - 李嶠

宮怨 🔥

唐 - 李益

統漢峯

唐 - 李益

隋宮燕 🔥

唐 - 李益

登長城

唐 - 李益

道一大尹存之庭美二學士簡於聖明自致霄漢皆與舍弟昔年還往牧支離窮悴竊於一麾書美歌詩兼自言志因成長句四韻呈上三君子

唐 - 杜牧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

唐 - 杜牧

登池州九峯樓寄張祜 🔥

唐 - 杜牧

杏園

唐 - 杜牧

齊安郡後池絕句

唐 - 杜牧

題烏江亭

唐 - 杜牧

汴河阻凍

唐 - 杜牧

山中寡婦

唐 - 杜荀鶴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

唐 - 杜荀鶴

題弟侄書堂 🔥

唐 - 杜荀鶴

小松

唐 - 杜荀鶴

望秦川

唐 - 李頎

少室雪晴送王寧

唐 - 李頎

雜歌謠辭鄭櫻桃歌

唐 - 李頎

郊廟歌辭德明興聖廟樂章迎俎

唐 - 李舒

賦得送賈島謫長江

唐 - 李洞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

唐 - 李商隱

荊門西下

唐 - 李商隱

杜工部蜀中離席 🔥

唐 - 李商隱

二月二日

唐 - 李商隱

詠史二首·其二

唐 - 李商隱

碧城三首 · 其一 🔥

唐 - 李商隱

對雪二首

唐 - 李商隱

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讌作 🔥

唐 - 李商隱

正月崇讓宅

唐 - 李商隱

夢澤

唐 - 李商隱

岳陽樓

唐 - 李商隱

詠史二首·其一

唐 - 李商隱

齊宮詞

唐 - 李商隱

七夕

唐 - 李商隱

題漢祖廟

唐 - 李商隱

韓冬郎即席爲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餘方追吟「連宵侍坐裴回久」 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

唐 - 李商隱

板橋曉別

唐 - 李商隱

驪山有感

唐 - 李商隱

春光 🔥

唐 - 李商隱

憶住一師

唐 - 李商隱

謁山

唐 - 李商隱

即目

唐 - 李商隱

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

唐 - 岑參

登總持閣

唐 - 岑參

赴嘉州過城固縣尋永安超禪師房

唐 - 岑參

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唐 - 岑參

東歸晚次潼關懷古

唐 - 岑參

火山雲歌送別

唐 - 岑參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唐 - 岑參

贈升州王使君忠臣

唐 - 李白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 - 李白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唐 - 李白

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御

唐 - 李白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 - 李白

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三首

唐 - 李白

淥水曲

唐 - 李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 其一

唐 - 李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 其二

唐 - 李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 其三

唐 - 李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 其五

唐 - 李白

客中行

唐 - 李白

越中覽古

唐 - 李白

古風 🔥

唐 - 李白

梁甫吟

唐 - 李白

野田黃雀行

唐 - 李白

雉朝飛

唐 - 李白

上雲樂

唐 - 李白

登高丘而望遠

唐 - 李白

幽澗泉

唐 - 李白

白紵辭三首

唐 - 李白

東海有勇婦

唐 - 李白

怨歌行

唐 - 李白

東武吟

唐 - 李白

相逢行二首

唐 - 李白

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

唐 - 李白

金陵歌送別範宣

唐 - 李白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唐 - 李白

赤壁歌送別

唐 - 李白

江夏行

唐 - 李白

贈王判官時餘歸隱居廬山屏風疊

唐 - 李白

江夏贈韋南陵冰 🔥

唐 - 李白

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唐 - 李白

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唐 - 李白

江夏寄漢陽輔錄事

唐 - 李白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御

唐 - 李白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 🔥

唐 - 李白

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 🔥

唐 - 李白

江夏送友人

唐 - 李白

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餘捶碎黃鶴樓

唐 - 李白

答裴侍御先行至石頭驛以書見招期月滿泛洞庭

唐 - 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

唐 - 李白

江上望皖公山

唐 - 李白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唐 - 李白

鞠歌行

唐 - 李白

雜曲歌辭 · 遠別離

唐 - 李白

公無渡河

唐 - 李白

戰城南

唐 - 李白

夜坐吟

唐 - 李白

箜篌謠

唐 - 李白

獨不見

唐 - 李白

君子有所思行

唐 - 李白

秦女休行

唐 - 李白

空城雀

唐 - 李白

豫章行

唐 - 李白

上留田行

唐 - 李白

白頭吟

唐 - 李白

丁督護歌

唐 - 李白

相和歌辭 · 烏棲曲

唐 - 李白

大堤曲

唐 - 李白

楊叛兒

唐 - 李白

秋思

唐 - 李白

飛龍引二首 🔥

唐 - 李白

山人勸酒

唐 - 李白

出自薊北門行

唐 - 李白

妾薄命 🔥

唐 - 李白

北風行 🔥

唐 - 李白

雜曲歌辭 · 春日行

唐 - 李白

千里思

唐 - 李白

久別離

唐 - 李白

雜曲歌辭 · 荊州樂

唐 - 李白

于闐採花

唐 - 李白

樹中草

唐 - 李白

戰城南

唐 - 李白

雜歌謠辭 · 中山孺子妾歌 🔥

唐 - 李白

司馬將軍歌

唐 - 李白

登鸛雀樓

唐 - 吳融

途中見杏花 🔥

唐 - 吳融

離岐下題西湖

唐 - 吳融

南園十三首(其一)

唐 - 李賀

南園十三首(其六) 🔥

唐 - 李賀

三月過行宮

唐 - 李賀

王浚墓下作

唐 - 李賀

天上謠

唐 - 李賀

秋來 🔥

唐 - 李賀

秦王飲酒

唐 - 李賀

昌谷北園新筍四首 · 其二

唐 - 李賀

客遊

唐 - 李賀

楊生青花紫石硯歌

唐 - 李賀

高軒過

唐 - 李賀

官街鼓

唐 - 李賀

南園

唐 - 李賀

假龍吟歌

唐 - 李賀

感諷六首(其二)

唐 - 李賀

大堤曲 🔥

唐 - 李賀

將進酒 🔥

唐 - 李賀

雜曲歌辭 · 浩歌 🔥

唐 - 李賀

春行寄興

唐 - 李華

杞梁墓

唐 - 汪遵

詠長城

唐 - 汪遵

罷相作

唐 - 李適之

冬至後西湖泛舟看斷冰偶成長句

唐 - 李郢

重別西湖

唐 - 李紳

過梅里七首家於無錫四十載今敝廬數堵猶存今列題於後憶西湖雙鸂鶒

唐 - 李紳

七言

唐 - 呂岩

洞庭湖君山頌

唐 - 呂岩

題黃鶴樓石照

唐 - 呂岩

漁父詞一十八首煉質

唐 - 呂岩

漁父詞一十八首方契理

唐 - 呂岩

漁父詞一十八首 · 自無憂

唐 - 呂岩

幸蜀西至劍門/幸蜀回至劍門

唐 - 李隆基

放魚

唐 - 李羣玉

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長沙東湖

唐 - 崔護

侍宴安樂公主新宅應制

唐 - 沈佺期

寒食

唐 - 沈佺期

元次山居武昌之樊山

唐 - 孟彥深

秋深

唐 - 周樸

桃花

唐 - 周樸

洞庭湖寄閻九

唐 - 孟浩然

渡揚子江

唐 - 孟浩然

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

唐 - 孟浩然

送朱大入秦

唐 - 孟浩然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

唐 - 孟浩然

江上別流人

唐 - 孟浩然

清明即事

唐 - 孟浩然

鸚鵡洲送王九之

唐 - 孟浩然

寒食 🔥

唐 - 孟雲卿

答姚怤見寄

唐 - 孟郊

杏殤

唐 - 孟郊

乞巧

唐 - 林傑

題漢州西湖

唐 - 房琯

送田三端公還鄂州

唐 - 武元衡

春興

唐 - 武元衡

塞外月夜寄荊南熊侍御

唐 - 武元衡

送邢郎中赴太原

唐 - 姚合

唐 - 修睦

題紅葉

唐 - 宣宗宮人

婕妤春怨/婕妤怨

唐 - 皇甫冉

採蓮子

唐 - 皇甫松

楊柳枝

唐 - 皇甫松

夢江南

唐 - 皇甫松

憶江南

唐 - 皇甫松

天仙子

唐 - 皇甫松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唐 - 柳宗元

巽公院五詠苦竹橋

唐 - 柳宗元

蘇氏別業

唐 - 祖詠

江南旅情

唐 - 祖詠

答李浣三首 其一

唐 - 韋應物

答李浣三首 其三

唐 - 韋應物

聞雁

唐 - 韋應物

寄恆璨

唐 - 韋應物

除日

唐 - 韋應物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枝字

唐 - 韋安石

侍宴旋師喜捷應制

唐 - 韋安石

梁王宅侍宴應制同用風字

唐 - 韋安石

憶昔 🔥

唐 - 韋莊

長安清明

唐 - 韋莊

送日本國僧敬龍歸

唐 - 韋莊

和薛先輩見寄初秋寓懷即事之作二十韻

唐 - 韋莊

天仙子

唐 - 韋莊

天仙子

唐 - 韋莊

酒泉子

唐 - 韋莊

浣溪沙 🔥

唐 - 韋莊

浣溪沙

唐 - 韋莊

浣溪沙 🔥

唐 - 韋莊

歸國遙

唐 - 韋莊

歸國遙

唐 - 韋莊

更漏子

唐 - 韋莊

謁金門

唐 - 韋莊

謁金門

唐 - 韋莊

清平樂 🔥

唐 - 韋莊

清平樂 🔥

唐 - 韋莊

清平樂

唐 - 韋莊

喜遷鶯

唐 - 韋莊

喜遷鶯

唐 - 韋莊

應天長

唐 - 韋莊

應天長 🔥

唐 - 韋莊

河傳

唐 - 韋莊

古離別

唐 - 韋莊

同洛陽李少府觀永樂公主入蕃

唐 - 孫逖

送部四鎮人往單于別知故

唐 - 徐九皋

關山月

唐 - 徐九皋

阮公體

唐 - 徐晶

贈烏程楊蘋明府

唐 - 秦系

送魏大從軍

唐 - 陳子昂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

唐 - 陳子昂

題祀山烽樹贈喬十二侍御

唐 - 陳子昂

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

唐 - 陳子昂

秋日

唐 - 耿湋

晚登虔州即事寄李侍御

唐 - 耿湋

飲馬長城窟

唐 - 陳標

醉後贈張九旭

唐 - 高適

重陽

唐 - 高適

詠史

唐 - 高適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

唐 - 高適

聽張立本女吟

唐 - 高適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

唐 - 高適

別韋參軍

唐 - 高適

營州歌

唐 - 高適

雜曲歌辭 · 薊門行五首

唐 - 高適

別離 🔥

唐 - 陸龜蒙

落日悵望

唐 - 馬戴

鸛雀樓晴望

唐 - 馬戴

送樸山人歸新羅

唐 - 尚顏

出塞詞

唐 - 馬戴

題悟公禪室

唐 - 陸暢

和宋之問寒食題黃梅臨江驛

唐 - 崔融

赤壁懷古

唐 - 崔塗

江南行

唐 - 張潮

滕王閣

唐 - 張喬

山中冬夜

唐 - 張喬

題河中鸛雀樓

唐 - 張喬

河湟舊卒

唐 - 張喬

同王徵君湘中有懷

唐 - 張謂

題長安壁主人 🔥

唐 - 張謂

告絕詩

唐 - 崔鶯鶯

秋夜曲 🔥

唐 - 張仲素

浣溪沙

唐 - 張曙

塞下曲四首

唐 - 常建

題松汀驛

唐 - 張祜

聽箏

唐 - 張祜

縱遊淮南

唐 - 張祜

櫻桃

唐 - 張祜

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唐 - 張松齡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 - 崔液

上元夜六首

唐 - 崔液

上元夜六首

唐 - 崔液

蜀道後期

唐 - 張說

遊洞庭湖

唐 - 張說

邊詞

唐 - 張敬忠

女冠子

唐 - 張泌

河傳

唐 - 張泌

南歌子

唐 - 張泌

南歌子

唐 - 張泌

江城子 · 浣花溪上見卿卿

唐 - 張泌

夏日題老將林亭

唐 - 張蠙

晴江秋望

唐 - 崔季卿

漁父

唐 - 張志和

送韋城李少府

唐 - 張九齡

西江夜行

唐 - 張九齡

哭李商隱二首 🔥

唐 - 崔珏

焚書坑 🔥

唐 - 章碣

故洛城

唐 - 許渾

汴河亭

唐 - 許渾

潁州從事西湖亭宴餞

唐 - 許渾

臥病

唐 - 許渾

送杜秀才歸

唐 - 許渾

謝亭送別

唐 - 許渾

南海使院對菊懷丁卯別墅

唐 - 許渾

長城下

唐 - 曹鄴

官倉鼠

唐 - 曹鄴

洞庭湖

唐 - 曹松

小遊仙詩九十八首

唐 - 曹唐

過洞庭湖

唐 - 許棠

失題

唐 - 許棠

小松

唐 - 章孝標

僧院小松

唐 - 章孝標

獻錢尚父

唐 - 貫休

夜對雪寄杜使君

唐 - 貫休

雜曲歌辭 · 古離別

唐 - 貫休

清明日

唐 - 溫庭筠

題柳 🔥

唐 - 溫庭筠

偶遊

唐 - 溫庭筠

過陳琳墓

唐 - 溫庭筠

題西平王舊賜屏風

唐 - 溫庭筠

咸陽值雨

唐 - 溫庭筠

拂舞詞

唐 - 溫庭筠

寒食節日寄楚望二首其二

唐 - 溫庭筠

楊柳枝

唐 - 溫庭筠

楊柳枝

唐 - 溫庭筠

楊柳枝

唐 - 溫庭筠

南歌子

唐 - 溫庭筠

南歌子

唐 - 溫庭筠

南歌子

唐 - 溫庭筠

南歌子

唐 - 溫庭筠

酒泉子

唐 - 溫庭筠

酒泉子

唐 - 溫庭筠

酒泉子

唐 - 溫庭筠

酒泉子

唐 - 溫庭筠

玉蝴蝶

唐 - 溫庭筠

女冠子

唐 - 溫庭筠

菩薩蠻

唐 - 溫庭筠

菩薩蠻

唐 - 溫庭筠

菩薩蠻

唐 - 溫庭筠

菩薩蠻

唐 - 溫庭筠

菩薩蠻

唐 - 溫庭筠

更漏子 🔥

唐 - 溫庭筠

更漏子

唐 - 溫庭筠

更漏子

唐 - 溫庭筠

河傳

唐 - 溫庭筠

河傳

唐 - 溫庭筠

白雲向空盡

唐 - 焦鬱

驄馬

唐 - 萬楚

送人之軍

唐 - 賀知章

題袁氏別業

唐 - 賀知章

回鄉偶書二首 · 其二

唐 - 賀知章

過長江

唐 - 黃滔

長城聞笛

唐 - 楊巨源

夜送趙縱

唐 - 楊炯

送王員外赴長沙

唐 - 賈至

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

唐 - 賈至

春思二首其一 🔥

唐 - 賈至

春思二首其二 🔥

唐 - 賈至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

唐 - 賈至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二

唐 - 賈至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

唐 - 賈至

出塞 🔥

唐 - 虞世南

送惠雅法師歸玉泉

唐 - 賈島

憶江上吳處士

唐 - 賈島

題長江

唐 - 賈島

寄朱錫圭

唐 - 賈島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唐 - 賈島

寄令狐相公

唐 - 賈島

題詩後

唐 - 賈島

三月晦日贈劉評事

唐 - 賈島

寺中柿樹一蒂四顆詠應制

唐 - 廣宣

聞笛

唐 - 趙嘏

江樓舊感/ 江樓感舊

唐 - 趙嘏

送從翁中丞奉使黠戛斯六首

唐 - 趙嘏

宿龍興寺

唐 - 綦毋潛

鷓鴣 🔥

唐 - 鄭谷

荔枝樹

唐 - 鄭谷

席上貽歌者

唐 - 鄭谷

苔錢

唐 - 鄭谷

蓮葉

唐 - 鄭谷

長江縣經賈島墓

唐 - 鄭谷

樂遊曲

唐 - 閩後陳氏

奉和元日賜羣臣柏葉應制

唐 - 趙彥昭

早梅

唐 - 齊己

寄江夏仁公

唐 - 齊己

移居西湖作二首

唐 - 齊己

移居西湖作二首

唐 - 齊己

春日西湖作

唐 - 齊己

中秋夜泊武昌

唐 - 劉淑柔

歲夜詠懷

唐 - 劉禹錫

和西川李尚書漢州微月遊房太尉西湖

唐 - 劉禹錫

始聞秋風

唐 - 劉禹錫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唐 - 劉禹錫

經檀道濟故壘

唐 - 劉禹錫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 玄都觀桃花

唐 - 劉禹錫

再遊玄都觀

唐 - 劉禹錫

金陵五題 · 臺城 🔥

唐 - 劉禹錫

贈李司空妓

唐 - 劉禹錫

酬樂天詠老見示 🔥

唐 - 劉禹錫

更衣曲

唐 - 劉禹錫

武昌老人說笛歌

唐 - 劉禹錫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唐 - 劉禹錫

視刀環歌

唐 - 劉禹錫

出鄂州界懷錶臣二首

唐 - 劉禹錫

瀟湘神 · 斑竹枝

唐 - 劉禹錫

浪淘沙

唐 - 劉禹錫

楊柳枝

唐 - 劉禹錫

憶江南二首

唐 - 劉禹錫

雜曲歌辭竹枝

唐 - 劉禹錫

竹枝詞(其二)

唐 - 劉禹錫

雜曲歌辭 · 楊柳枝 · 其一

唐 - 劉禹錫

楊柳枝詞九首

唐 - 劉禹錫

雜曲歌辭 · 楊柳枝

唐 - 劉禹錫

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 🔥

唐 - 歐陽詹

橫吹曲辭梅花落

唐 - 劉方平

偶書

唐 - 劉叉

岳陽館中望洞庭湖

唐 - 劉長卿

赴江西湖上贈皇甫曾之宣州

唐 - 劉長卿

將赴湖南湖上別皇甫曾

唐 - 劉長卿

送子婿崔真父歸長城

唐 - 劉長卿

別嚴士元

唐 - 劉長卿

遊四窗

唐 - 劉長卿

送僧歸山

唐 - 劉言史

唐 - 盧士衡

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

唐 - 盧汝弼

楊柳枝

唐 - 盧肇

雨雪曲

唐 - 盧照鄰

橫吹曲辭紫騮馬

唐 - 盧照鄰

戰城南

唐 - 盧照鄰

有所思 🔥

唐 - 盧仝

和張僕射塞下曲

唐 - 盧綸

送張郎中還蜀歌

唐 - 盧綸

平陽寓懷

唐 - 薛能

送西川杜司空赴鎮

唐 - 薛逢

秋日湖上

唐 - 薛瑩

江行無題一百首

唐 - 錢珝

逢俠者

唐 - 錢起

相見歡

唐 - 薛昭蘊

浣溪沙 · 紅蓼渡頭秋正雨

唐 - 薛昭蘊

浣溪沙

唐 - 薛昭蘊

謁金門

唐 - 薛昭蘊

喜遷鶯 · 殘蟾落

唐 - 薛昭蘊

喜遷鶯

唐 - 薛昭蘊

喜遷鶯

唐 - 薛昭蘊

小重山

唐 - 薛昭蘊

唐 - 衡州舟子

洛陽道五首獻呂四郎中其三

唐 - 儲光羲

江南曲四首

唐 - 儲光羲

江南曲四首(其三)

唐 - 儲光羲

除夜宿石頭驛 🔥

唐 - 戴叔倫

題漢州西湖

唐 - 嚴公貺

長城

唐 - 羅鄴

宿石邑山中

唐 - 韓翃

述懷

唐 - 魏徵

草書屏風

唐 - 韓偓

洞庭玩月

唐 - 韓偓

偶見

唐 - 韓偓

生查子 · 懶卸頭

唐 - 韓偓

暮春滻水送別 / 一作暮春送客

唐 - 韓琮

勸學詩

唐 - 顏真卿

青青水中蒲三首

唐 - 韓愈

晚春二首(其二)

唐 - 韓愈

洞庭湖阻風贈張十一署

唐 - 韓愈

汾上驚秋

唐 - 蘇頲

酬劉員外見寄

唐 - 嚴維

夏夜宿表兄話舊

唐 - 竇叔向

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唐 - 竇鞏

牧童

唐 - 呂岩

堤上行二首

唐 - 劉禹錫

宮詞

唐 - 王建

新秋

唐 - 杜甫

菩薩蠻 · 牡丹含露真珠顆 🔥

唐 - 無名氏

寒食野望吟

唐 - 白居易

與韓荊州書 🔥

唐 - 李白

陽春歌

唐 - 李白

紫騮馬

唐 - 李白

上陽白髮人 🔥

唐 - 白居易

重別李評事

唐 - 王昌齡

長相思 🔥

唐 - 吳二孃

長相思

唐 - 白居易

春日醉起言志

唐 - 李白

浪淘沙 · 借問江潮與海水 🔥

唐 - 白居易

秋興八首 🔥

唐 - 杜甫

山房春事二首

唐 - 岑參

別舍弟宗一 🔥

唐 - 柳宗元

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

唐 - 柳宗元

送窮文

唐 - 韓愈

梁園吟

唐 - 李白

日出入行 🔥

唐 - 李白

送祕書晁監還日本國

唐 - 王維

相思曲

唐 - 戴叔倫

送魏八

唐 - 高適

送鄭侍御謫閩中

唐 - 高適

送魏二

唐 - 王昌齡

蘭溪棹歌

唐 - 戴叔倫

送崔子還京

唐 - 岑參

春夢

唐 - 岑參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唐 - 王維

蜀中九日

唐 - 王勃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 - 孟浩然

塞上曲二首

唐 - 戴叔倫

念昔遊

唐 - 杜牧

謫仙怨 · 晴川落日初低

唐 - 劉長卿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唐 - 杜甫

偶題

唐 - 杜甫

荔枝圖序 🔥

唐 - 白居易

愚溪詩序

唐 - 柳宗元

蓮花

唐 - 溫庭筠

早秋山居

唐 - 溫庭筠

徵婦怨

唐 - 孟郊

蘇溪亭

唐 - 戴叔倫

弔古戰場文

唐 - 李華

菩薩蠻 · 霏霏點點回塘雨 🔥

唐 - 無名氏

江夏別宋之悌

唐 - 李白

柳子厚墓誌銘

唐 - 韓愈

金陵懷古

唐 - 劉禹錫

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 🔥

唐 - 高蟾

歸雁

唐 - 錢起

送李願歸盤谷序 🔥

唐 - 韓愈

織婦詞

唐 - 元稹

原道

唐 - 韓愈

送孟東野序

唐 - 韓愈

諱辯

唐 - 韓愈

永州八記 · 其三 · 鈷鉧潭西小丘記

唐 - 柳宗元

永州八記 · 其八 · 小石城山記

唐 - 柳宗元

祭小侄女寄寄文

唐 - 李商隱

寒松賦

唐 - 李紳

澗底寒松賦

唐 - 王勃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唐 - 韓愈

菩提偈 🔥

唐 - 惠能

與元九書

唐 - 白居易

遊洞庭湖湘

唐 - 張說

駁復仇議

唐 - 柳宗元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唐 - 韓愈

送石處士序

唐 - 韓愈

送楊少尹序

唐 - 韓愈

祭鱷魚文

唐 - 韓愈

與陳給事書

唐 - 韓愈

與於襄陽書

唐 - 韓愈

應科目時與人書

唐 - 韓愈

後十九日覆上宰相書

唐 - 韓愈

後廿九日覆上宰相書

唐 - 韓愈

獲麟解

唐 - 韓愈

圬者王承福傳

唐 - 韓愈

爭臣論

唐 - 韓愈

桐葉封弟辨

唐 - 柳宗元

箕子碑

唐 - 柳宗元

送友人入蜀 🔥

唐 - 李白

涼州詞其一

唐 - 張籍

涼州詞其三 🔥

唐 - 張籍

菩薩蠻五首

唐 - 韋莊

原毀

唐 - 韓愈

春夜別友人二首

唐 - 陳子昂

詠苧蘿山

唐 - 李白

荔枝賦

唐 - 張九齡

慈烏夜啼

唐 - 白居易

短歌行

唐 - 李白

塞下曲四首

唐 - 李益

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唐 - 岑參

憶東山二首

唐 - 李白

勞勞亭

唐 - 李白

贈質上人

唐 - 杜荀鶴

新樂府 · 紅線毯 · 憂蠶桑之費也

唐 - 白居易

夜宿七盤嶺

唐 - 沈佺期

古怨別 🔥

唐 - 孟郊

同崔邠登鸛雀樓

唐 - 李益

沈下賢

唐 - 杜牧

南山田中行

唐 - 李賀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唐 - 柳宗元

夜下徵虜亭

唐 - 李白

北齊二首

唐 - 李商隱

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

唐 - 杜甫

天仙子 · 燕語鶯啼三月半

唐 - 無名氏

暮春歸故山草堂

唐 - 錢起

答人

唐 - 太上隱者

恩賜麗正殿書院賜宴應制得林字

唐 - 張說

相和歌辭 · 從軍行二首 · 其一

唐 - 李白

遺愛寺

唐 - 白居易

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唐 - 孟浩然

宿雲門寺閣 🔥

唐 - 孫逖

題張十一旅舍三詠榴花

唐 - 韓愈

從軍行

唐 - 陳羽

題君山

唐 - 雍陶

小重山

唐 - 韋莊

老夫採玉歌

唐 - 李賀

六祖壇經 · 行由 · 第一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行由 · 第二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行由 · 第三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行由 · 第四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行由 · 第五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行由 · 第六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行由 · 第七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行由 · 第八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行由 · 第九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行由 · 第十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般若 · 第一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般若 · 第二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般若 · 第三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決疑 · 第一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決疑 · 第二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定慧 · 第一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坐禪 · 第一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懺悔 · 第一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懺悔 · 第二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懺悔 · 第三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機緣 · 第一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機緣 · 第二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機緣 · 第三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機緣 · 第四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機緣 · 第五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機緣 · 第六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機緣 · 第七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機緣 · 第八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頓漸 · 第一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頓漸 · 第二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頓漸 · 第三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護法 · 第一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付囑 · 第一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付囑 · 第二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付囑 · 第三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付囑 · 第四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付囑 · 第五節

唐 - 慧能

六祖壇經 · 付囑 · 第六節

唐 - 慧能

青苔賦

唐 - 王勃

茶經 · 一之源

唐 - 陸羽

茶經 · 二之具

唐 - 陸羽

茶經 · 三之造

唐 - 陸羽

茶經 · 四之器

唐 - 陸羽

茶經 · 五之煮

唐 - 陸羽

茶經 · 六之飲

唐 - 陸羽

茶經 · 七之事

唐 - 陸羽

茶經 · 八之出

唐 - 陸羽

茶經 · 九之略

唐 - 陸羽

茶經 · 十之圖

唐 - 陸羽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唐 - 柳宗元

西嶽雲臺歌送丹丘子

唐 - 李白

太和公主和蕃

唐 - 王建

幽蘭賦

唐 - 韓伯庸

杜陵叟

唐 - 白居易

君馬黃

唐 - 李白

折楊柳

唐 - 李白

陌上桑

唐 - 李白

長歌行

唐 - 李白

猛虎行

唐 - 李白

門有車馬客行

唐 - 李白

王昭君二首

唐 - 李白

大子夜歌二首 · 其二

唐 - 陸龜蒙

採蓮曲

唐 - 李白

發白馬

唐 - 李白

秦女卷衣

唐 - 李白

長幹行二首

唐 - 李白

結客少年場行

唐 - 李白

橫江詞六首

唐 - 李白

田家詞

唐 - 元稹

雜曲歌辭 · 楊柳枝

唐 - 白居易

羅浮山父與葛篇 🔥

唐 - 李賀

滿庭芳

唐 - 呂岩

木蘭花

唐 - 韋莊

邊思

唐 - 李益

生查子

唐 - 無名氏

柳梢青 · 燈花

唐 - 張林

蘇幕遮

唐 - 呂岩

漁父詞

唐 - 法常

新樂府 · 母別子

唐 - 白居易

雨中花慢

唐 - 呂岩

憶舊遊

唐 - 鮑溶

步蟾宮 · 坎離乾兌逢子午

唐 - 呂岩

唐多令

唐 - 張林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唐 - 杜甫

春別曲

唐 - 張籍

攤破浣溪沙 · 五里灘頭風欲平

唐 - 無名氏

六麼令

唐 - 呂岩

竹枝詞四首

唐 - 白居易

竹枝 · 一名巴渝辭

唐 - 皇甫松

晉宣帝總論

唐 - 李世民

帝範

唐 - 李世民

唐故監察御史贈尚書右僕射王公神道碑

唐 - 劉禹錫

八卦大演論

唐 - 王勃

治國猶栽樹

唐 - 無名氏

策林一·興五福,銷六極

唐 - 白居易

上劉右相書

唐 - 王勃

八至

唐 - 李冶

江行無題一百首

唐 - 錢起

送儲邕之武昌

唐 - 李白

野塘

唐 - 韓偓

夏晝偶作

唐 - 柳宗元

春晝迴文

唐 - 李濤

雪中偶題

唐 - 鄭谷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 - 李郢

寒食江州滿塘驛

唐 - 宋之問

寒食還陸渾別業

唐 - 宋之問

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

唐 - 杜牧

黃鶴樓

唐 - 賈島

陪杭州郡使燕西湖亭

唐 - 張祜

題靈巖寺

唐 - 張祜

贈趙侍御

唐 - 張說

題漢州西湖

唐 - 薛能

題君山

唐 - 方幹

秋晚自洞庭湖別業寄穆秀才

唐 - 皮日休

絕句 · 其十六

唐 - 呂岩

中秋夜君山臺望月

唐 - 李涉

題洞庭湖

唐 - 蔡押衙

送劉判官赴豐州

唐 - 盧綸

送流人

唐 - 張籍

續古二十九首

唐 - 陳陶

登鸛雀樓

唐 - 暢當

和趙相公登鸛雀樓

唐 - 殷堯藩

法書論

唐 - 蔡希綜

囊螢夜讀

唐 - 無名氏

黃帝內經 · 靈樞 · 順氣一日分爲四時

唐 - 王冰

謁金門 · 春雨足

唐 - 韋莊

古朗月行(節選)

唐 - 李白

從軍行

唐 - 王昌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