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 ·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 茶爲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爲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蔘爲累,則茶累盡矣。
詩集
註解
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經.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栟櫚:棕樹。《說文》:“栟櫚,棕也”。栟,讀音bing。 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髮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檟:讀音jia,本爲楸、梓類的美木,借指爲茶。 蔎:讀音she,《玉篇》:“蔎,香草也”。清人段玉裁認爲應是草香。借指爲茶。 荈:讀音chuan。茶樹老葉製成的茶。 楊執戟:即楊雄,西漢人,哲學家、文學家,執戟是其官職。 郭弘農:即郭璞,晉人,詩人、文字學家,註釋過《爾雅》。 藝而不實:藝,指種植技術。 葉捲上,葉舒次:葉片卷者爲初生故其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次。 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醍醐、甘露: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古人認爲它是“天之津液”。 卉莽:野草。 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高麗:應爲高句麗,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小國,即今朝鮮。 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爲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薺苨:一種形似人蔘的野果。苨,讀音ni。 六疾不瘳: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瘳,痊癒。
簡介
暫無內容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杆粗到兩人合抱的。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採摘到芽葉。 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種子像棕櫚。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結構,有的從'草'部(寫作'茶'),有的從'木'部(寫作'[木荼]'),有的'草''木'兼從(寫作'荼')。荼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檟',三稱'蔎',四稱'茗',五稱'荈'。 種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爲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黃色粘土最差。 一般說來,茶苗移栽的技術掌握不當。移栽後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種植的方法象種瓜一樣。種後三年即可採茶。茶葉的品質,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爲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爲好,綠色的差些;芽葉以節間長,外形細長如筍的爲好,芽葉細弱的較次。葉綠反捲的爲好,葉面平展的次之。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爲它的性質凝滯,喝了會使人腹脹。 茶的功用,因爲它的性質冷涼,可以降火,作爲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如果發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採摘的不適時,製造的不精細,夾雜着野草敗葉,喝了就會生病。 茶和人蔘一樣,產地不同,質量差異很大,甚至會帶來不利影響。上等的人蔘出產在上黨,中等的出產在百濟、新羅,下等的出產在高麗。出產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質最差),作藥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苨當人蔘服用,將使疾病不得痊癒,明白了對於人蔘的比喻,茶的不良影響,也就可明白了。
評價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