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 · 二之具
籝,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鬥者,茶人負以採茶也。 竈無用突者,釜用脣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箅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釜涸注於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恆用者佳。 規,一曰模,一曰桊。以鐵製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爲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襜,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爲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規置襜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以二小竹長三赤,軀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土羅闊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爲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爲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爲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乾升下棚,全乾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爲之,巴川峽山紉穀皮爲之。江東以一斤爲上穿,半斤爲中穿,四兩五兩爲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爲上,八十斤爲中穿,五十斤爲小穿。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製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牀,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熅熅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詩集
註解
籯:讀音ying。竹製的箱、籠、籃子等盛物器具。 筥:讀音ju。圓形的盛物竹器。 黃金滿籯,不如一經:語出《漢書韋賢傳》。謂留給兒孫滿箱黃金,不如留給他一本經書。 顏師古:唐初經學家,曾注《漢書》。 突:煙囪,成語有“曲突徙薪”。 甑:讀音zeng。古代蒸炊器,似今蒸籠。 籃以箅之,篾以系之:箅,讀音bi。蒸籠中的竹屜。篾,讀音mie,長條細簿竹片,在此作從甑中取出箅的理耳。 襜:讀音chan。系在衣服前面的圍裙。《爾雅釋物》:“衣蔽前謂之襜”。 芘莉:芘,讀音bi。芘莉,竹製的盤子類器具。 蒡莨:讀音panglang。籠、盤一類盛物器具。 棨:讀音qi,穿茶餅用的錐刀。 熅熅然:熅,讀音yun。沒有光焰的火。熅熅然,火熱微弱的樣子。顏師古說:“熅,聚火無焰者也。”
簡介
暫無內容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籯,又叫籃,又叫籠,又叫筥。用竹編織,容積五升,或一斗、二斗、三鬥,是茶農揹着採茶用的。 竈,不要用有煙囪的(使火力集中於鍋底)。鍋,用鍋口有脣邊的。 甑,木製或陶製。腰部用泥封好,甑內放竹籃作甑箅,用竹片繫牢。開始蒸的時候,葉子放到箅裏;等到熟了,從箅裏倒出。鍋裏的水煮幹了,從甑中加水進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後的嫩芽葉及時攤開,防止茶汁流走。 忤臼,又名碓(用以搗碎蒸熟的芽葉),以經常使用的爲好。 規,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壓緊,併成一定的形狀),用鐵製成,有的圓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狀。 承,又叫臺,又叫砧,用石製成。如用槐樹、桑樹做,就要把下半截埋進土中,使它不能搖動。 檐,又叫衣,可用油絹或穿壞了的雨衣、單衣做成。把'檐'放在'承'上,'檐'上再放模型,用來製造壓緊的餅茶。壓成一塊後,拿起來,另外換一個模型再做。 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兩根各長三尺的小竹竿,製成身長二尺五寸,手柄長五寸,寬二尺的工具,當中用篾織成方眼,好像種菜人用的土篩,用來放置茶。 棨,又叫錐刀,用堅實的木料做柄,用來給餅茶穿洞眼。 撲,又叫鞭,竹子編成,用來把茶餅穿成串,以便搬運。 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寬二尺五寸,長一丈,上砌矮牆,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貫,竹子削製成,長二尺五寸,用來穿茶烘培。 棚,又叫棧。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兩層,相距一尺,用來烘焙茶。茶半乾時,由架底升到下層;全乾,升到上層。 穿,江東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峽川用構樹皮做成,用來貫串制好的茶餅。江東把一斤稱'上穿',半斤稱'中穿',四兩、五兩(十六兩制)稱'下穿'。峽中則稱一百二十斤爲'上穿',八十斤爲'中穿',五十斤爲'小穿'。'穿'字,先前作釵釧的'釧'字,或作貫串。現在不同,'磨、扇、彈、鑽、縫'五字,字形還是按讀平聲(作動詞)的字形,讀音卻讀去聲,意思也按讀去聲的來講(作名詞)。'穿'字讀去聲,表示一個單位。 育,用木製成框架,竹篾編織外圍,再用紙裱糊。中有間隔,上有蓋,下有托盤,旁開一扇門。中間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無焰。江南梅雨季節,加火除溼。
評價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