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註解
上國:春秋時稱中原爲上國,這裏指中國(唐朝)。 隨緣:佛家語,隨其機緣。 住:一作“至”,一作“去”。 來途:一作“東途”,指從日本來中國。 浮天:一作“浮雲”,舟船浮於天際。形容海面寬廣,天好像浮在海上。 滄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綠色,故名。 去世:離開塵世,這裏指離開中國。 法舟:一作“法船”,指受佛法庇佑的船。 法舟輕:意爲因佛法高明,乘船歸國,將會一路順利。 水月:佛教用語,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樣虛幻。 禪寂:佛教悟道時清寂凝定的心境。 梵聲:唸佛經的聲音。 惟憐:一作“惟慧”,最愛,最憐。 一燈:一作“一塔”,佛家用語,比喻智慧。燈,雙關,以舟燈喻禪燈。
簡介
唐代國勢強盛,日本派了不少遣唐使來到中國,還有不少僧人同來學習文化、技藝,求取佛法,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這首詩是作者贈送給即將回國的僧人的,當時詩人在長安。 這是贈給日本僧人的送別詩。詩之起筆突兀,本是送別,前兩句卻不寫送歸,偏從來路寫起。「若夢行」表現長時間乘舟航海的疲憊、恍惚的狀態,以襯歸國途中的艱辛,並啓中間兩聯。頷聯寫海上航行時的迷茫景象,暗示歸途邈遠。「浮天」狀海路之遠,海面之闊,寓含着對僧人長途顛簸的關懷和體貼。「法舟」扣緊僧人身份,又含有人海泛舟、隨緣而往之意蘊,儲蓄空靈,意蘊豐富。頸聯寫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禪,在舟上誦經。「水月」喻禪理,「魚龍聽」切海行,又委婉表現僧人獨自誦經而謹守佛律的品性,想象豐富。尾聯用「一燈」描狀僧人歸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燈相伴,這是實處。但實中有虛,「一燈」又喻禪理、佛理。虛實相映成趣。此詩後半首不明寫送歸,而寫海上景物,這就拓寬詩境,不受內容拘泥,使較窄的題目,能有豐富的內容,成爲好的詩篇。
佳句
- 惟憐一燈影,萬裏眼中明。
翻譯
只要有機緣,隨時都可以到中國來; 一路霧靄茫茫,船隻象在夢中航行。 天海浮沉,小船駛去那遙遠的邊際; 超脫世俗,自然會感受到法舟輕盈。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虛幻; 海內魚龍,也會出來聽你誦經之聲。 最可愛的是,有盞照亮心田的佛燈; 航行萬里,眼中永遠都是燦爛光明。
評價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