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徵,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詩集

註解

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將領,蒲州猗氏人,以軍功擢安西副大都護、安西四鎮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後又升任北庭都護,持節安西節度使。西征:此次西征事蹟未見史書記載。
角:軍中樂器,吹奏以報時,類似今日的軍號。
旄(máo)頭: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星。古人認爲它主載胡人興衰。旄頭落:爲胡人失敗之兆。
羽書:即羽檄,軍中的緊急文書,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
渠黎: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輪臺東南。
單(chán)於:漢代匈奴君長的稱號,此指西域遊牧民族首領。
金山:指烏魯木齊東面的博格多山,一說指阿爾泰山。
戍樓:軍隊駐防的城樓。
漢兵:一作“漢軍”。
上將:即大將,指封常清。
旄:節旄,軍權之象徵。古代出徵的大將或出使的使臣,都以節旄用以標明身份的信物,爲君王所賜。節旄用金屬或竹子做成,而以犛牛尾裝飾在端部,稱旄。
平明:一作“小胡”。
伐鼓:一作“戍鼓”。
雪海:西域湖泊名,在天山主峯與伊塞克湖之間。
三軍:泛指全軍。
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虜塞:敵國的軍事要塞。
兵氣:戰鬥的氣氛。
劍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內。一說即今俄羅斯境內的葉尼賽河上游。
雪片:一作“雲片”。
沙口:一作“河口”,地理位置待考。或指劍河河口。
亞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在漢代御史大夫位置僅次於宰相,故稱亞相。
勤王:勤勞王事,爲國效力。
靜邊塵:猶言平定邊患。
青史:史籍。古代以竹簡記事,色澤作青色,故稱青史。

簡介

此詩是唐代詩人岑參送別封常清西征之作,是寫邊地戰爭的詩歌。詩中直寫軍情戰事,寫戰局之兇險與氣候之嚴酷,反襯出唐軍誓師出征之聲威與高昂士氣,表現出全軍將士堅韌不拔、雄視一切的豪邁氣概。起首六句先寫戰前兩軍對壘的緊張狀態;緊接四句寫白晝出師接仗;然後寫奇寒與犧牲,謳歌將士抗敵奮不顧身;末四句照應題目,預祝凱旋,以頌揚作結。全詩有描寫,有烘托,有想象,有誇張,手法多樣,結構嚴謹,抑揚頓挫,情調激昂,充滿浪漫主義激情和邊塞生活的氣息,生動地反映了盛唐時期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佳句

  • 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
  • 劍河風急雲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翻譯

輪臺城頭夜裏吹起號角,輪臺城北旄頭星正降落。
軍書昨夜連夜送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
從哨樓向西望煙塵滾滾,漢軍就屯紮在輪臺北境。
上將手持符節率兵西征,黎明笛聲響起大軍起程。
戰鼓四起猶如雪海浪湧,三軍吶喊陰山發出共鳴。
敵營陰沉殺氣直衝雲霄,戰場上白骨還纏着草根。
劍河寒風猛烈大雪鵝毛,沙口石頭寒冷馬蹄凍脫。
亞相勤於王政甘冒辛苦,立誓報效國家平定邊境。
古來青垂史名屢見不鮮,如今將軍功名勝過古人。

評價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起伏結構,語語壯健。
吳煊、胡棠《唐賢三昧集箋註》:何減少陵!二句一解,平仄互用,末一解四句作收結,格法森嚴。
李鍈《詩法易簡錄》:此詩前十四句,句句用韻,兩韻一換,節拍甚緊,後一韻衍作四句,以舒其氣,聲調悠揚有餘音矣。
張文蓀《唐賢清雅集》:送大將出師,豈宜妄作感慨?如此閒閒着筆,既有情致,又不犯口,音節亦自然,讀古人詩須識其苦心,學其妙法,向有長進處。
施補華《峴傭說詩》:《輪臺歌》:“四邊伐鼓雪海浦,三軍大呼陰山動。”《走馬川行》輪臺九月風怒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等句,兵法所謂其節短、其勢險也。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吳曰:起首特爲警湛。沈曰:起法磊磊落落,送別之作,應以嘉州爲則。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