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暫無內容
註解
睢陽:唐郡名,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接戰:指交戰。 侔:等同。 月暈:指月亮周圍的暈圈。 若:一作「效」。 魚麗:一作「魚鱗」,是古代的一種陣法。 厭:壓住。 黃塵:指叛軍進攻時所揚起的塵土。 裹瘡:指包紮傷口。 飲血:指浴血奮戰。 陴(pí):指城上有射孔的矮牆。 移:改變。 心計:指破敵的謀略。
簡介
《守睢陽作》是唐代將領張巡在安史之亂時期創作的一首排律。此詩生動地記錄了張巡等人所領導的睢陽保衛戰異常艱苦的過程,表達了將士們堅韌不拔、誓死抗擊叛軍的堅強決心,是作者在睢陽危急時以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傑作。全詩形象鮮明傳神,語言簡潔生動,風格慷慨壯烈,頗具英雄之氣。
佳句
-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翻譯
與叛軍的交戰從春天一直持續到現在,戰鬥十分艱苦,四顧無援,睢陽已成爲一座空城,日漸艱危。叛軍重重圍困睢陽的態勢,就像月亮周圍的暈圈一樣,圍了一層又一層,守軍則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布成像魚麗那樣的陣法,抵禦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守城軍民同仇敵愾,多次擊退了敵人的進攻,指揮官站在城頭親冒矢石,不時地揮動旗幟指揮軍民作戰。受傷的將士包紮好傷口,又重新回到了戰場上,守城官兵浴血奮戰,愈戰愈勇。將領忠心報國,又能取信於士兵,應該是不可戰勝的,堅貞不屈與敵戰鬥到底的意志決不會改變。我和將士們苦戰守城,戰況危急,卻無人上報天子,雖有破敵的謀略,卻無法得以實現。
評價
歐陽修等《新唐書·忠義傳》:贊曰:張巡、許遠,可謂烈丈夫矣。以疲卒數萬,嬰孤墉,抗方張不制之虜,鯁其喉牙,使不得搏食東南,牽掣首尾,豗潰梁、宋間。大小數百戰,雖力盡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財用,以濟中興,引利償害,以百易萬可矣。巡先死不爲遽,遠後死不爲屈。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賊亡,天以完節付二人,畀名無窮,不待留生而後顯也。 吳喬《圍爐詩話》:張睢陽《聞笛》詩及《守睢陽》排律,當置六經中敬禮之,勿作詩讀。 《靜居緒言》:張睢陽詩不多,亦足轥轢一時。其《聞笛》詩,人多采之。如《守睢陽》詩……博大工穩,置之杜老集中,幾難軒輊。 餘成教《石園詩話》:祿山反,(巡)與睢陽太守許遠嬰城自守,經年城陷,死節。有詩云:「……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忠義之氣,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