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望薊門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詩集

註解

薊門:在今北京西南,唐時屬河北道所轄,幽州(范陽郡)治所,是唐朝屯駐重兵之地。
燕臺:原爲戰國時燕昭王所築的黃金臺,這裏代稱燕地,用以泛指平盧、范陽這一帶。
一望:一作“一去”。
客:詩人自稱。
笳:漢代流行於塞北和西域的一種類似於笛子的管樂器,此處代指號角。
三邊:古稱幽、並、涼爲三邊。這裏泛指當時東北、北方、西北邊防地帶。
危旌:高揚的旗幟。一作“行旌”。
烽火:古代用於軍事通信的設施,遇敵情時點燃狼糞,以傳警報。
投筆吏:漢人班超家貧,常爲官府抄書以謀生,曾投筆嘆曰:“大丈夫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後終以功封定遠侯。
論功:指論功行封。
請長纓:漢人終軍曾自向漢武帝請求:“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後被南越相所殺,年僅二十餘。纓,繩。

簡介

此詩寫詩人到邊地見到壯麗景色,抒發立功報國的壯志。詩一開始就用“心驚”二字,表示詩人對國事的擔憂;接着寫聽到軍中不斷傳來鼓角聲,使人感到濃厚的戰爭氣氛;中間四句進一步具體地描繪了登臺所見的緊張情況,從而激發了詩人投筆從戎、平定邊患、爲國立功的壯志。全詩意境遼闊雄壯,充滿陽剛之美,帶有濃郁的盛唐時期的慷慨之氣,寫景狀物中又寄寓着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場爲國立功的壯志,是一篇催人奮進的愛國主義樂章。

佳句

  •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 萬裏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翻譯

登上燕臺眺望不禁感到震驚,笳鼓喧鬧之地原是漢將兵營。
萬里積雪籠罩着冷冽的寒光,邊塞曙光映照着飄動的旌旗。
戰場烽火連天遮掩邊塞明月,南渤海北雲山拱衛着薊門城。
少年時雖不像班超投筆從戎,論功名我想學終軍自願請纓。

評價

《批點唐詩正聲》:壯健之氣,直欲與衛、霍同出塞上。
《唐詩直解》:調高語壯,“生”、“動”、“連”、“擁”四字犯。
《批選唐詩》:此等詩全不著事理,直以聲華勝,近體多類此。
《唐詩分類繩尺》:善狀物色,清興灑然。
《唐詩訓解》:此因臨邊而有志於立功也。次聯語頓挫又雄壯。
《唐風定》:整峻高亮。睥睨王、李。
《詩源辯體》:“燕臺一去”一篇,實爲於鱗諸子鼻祖。
《彙編唐詩十集》:唐雲:調高語壯,是盛唐最上格。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起寓譏邊將,便有恥爲碌碌屍素之想。中四句極狀邊庭之景。未以班超、終軍自許,樹勳報國之志挺然。蔣一梅曰:氣象朗開。結壯。薛蕙曰:鋪敘得體,詞意正大。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
此詩已是異樣神彩,乃讀末句,又見特添“少小”二字,便覺神彩再加十倍。
《唐詩繹》:
此詩見薊城爲防胡險要之地,望之動立功塞上之思。一氣旋轉,渾成無跡。
《刪訂唐詩解》:氣象自佳,而中四句太相似。
《唐詩貫珠箋釋》:通首有氣色,是盛唐格調。
《唐賢三昧集箋註》:亦是盛唐正聲。氣格雄渾,以爲盛唐正聲洵然。
《唐詩成法》:法亦緊嚴。中四句法稍同,亦是小疵。通首雄麗,讀之生人壯心。
《歷代詩法》:高響不浮。
《網師園唐詩箋》:悲壯稱題(“萬里”一聯下)。
《唐詩箋要》:格調高秀,自不待言。“生”、“動”、“侵”、“擁”,皆煉第五字。
《山滿樓箋註唐詩七言律》:開口先補出“燕臺”二字,此身便有着落。“客心驚”,一“驚”字包得下文七句之義;而“漢將營”三字,又七句中之提綱也。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調高氣厚,爲七言律正始之音,惜不多見。
《唐詩三百首》:字字是“望”,非泛詠薊門也。
《唐詩五七言近體五七言絕句選評》:黃鐘大呂,音響鏗鏘。
《昭昧詹言》:六句寫薊城之險,而以首句一“望”字包之,收託意,有澄清之志。豈是時范陽已有萌芽耶?
潘德輿評點《唐賢三昧集》:通體遒俊。三四尤得窮邊陳壘情色。
《唐詩近體》:“望”字空洞。
《唐宋詩舉要》:吳曰:前六句皆寫邊隅景象,蓋自恨來此窮裔,故云“客心驚”也,而末句乃掉轉,意思故佳。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