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六祖壇經 · 定慧 · 第一節

師示衆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爲本,大衆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師示衆雲:“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爲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衆,如是相教,故知大錯。”師示衆雲:“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爲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爲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爲體。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日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爲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爲宗。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爲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爲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詩集

註解

舍利弗:即舍利弗多羅,釋迦牟尼的大弟子,稱智慧第一。

簡介

《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經典。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慧能大師指示大衆說:“善知識們,我的這個法門,是以定和慧爲根本宗旨,但大家不要迷惑,說定和慧是有區別的。定和慧其實是一體,不是兩樣。定是慧的本體,慧是定的應用。產生智慧時禪定就在智慧裏面,入禪定時智慧就在禪定當中。如果能認識到這個道理,那就是定和慧融爲一體的學問。各位修學佛道的人,不要說先人禪定然後才產生智慧,或者先產生了智慧然後才人禪定,認爲兩者各不相同。持有這樣見解的人,就是以爲佛法有兩種。嘴裏說要行善,心中卻沒有善念,那就是空有定和慧的虛名,將定和慧看做不是一回事了。如果心裏想的和嘴上說的都是善,內外一致,定和慧就是一回事。自己覺悟修行,不需要和人爭辯,如果爭辯先後勝負,那就和迷惑的人一樣。如果不能斬斷爭執勝負的心思,那就增加了我執和法執,就沒有脫離生、住、異、滅的四相。善知識們,定和慧像什麼呢?就像燈光,有燈就有光,沒有燈就黑暗,燈是光的本體,光是燈的作用,名稱雖然有兩個,本體卻是同一個。定和慧的法則,也是這樣。”慧能大師指示大衆:“善知識們,一行三昧的意思,就是無論走、停、坐還是臥,都要修行一個正直的心思。《淨名經》上說:‘正直的心就是道場,正直的心就是淨土。’不要心裏想着幹諂媚曲邪的事,嘴裏卻說着正直的門面話。嘴裏說着一行三昧,卻並不以正直的心思修行。應該以正直的心思來修行,對一切佛法都不要偏執。迷惑的人執著於法相,執著於一行三昧的表面,只是說要常常靜坐不動,就能不生邪念妄想,說這就是一行三昧。這樣解釋佛道,就等同於沒有感情的死物品,這是修行佛道受到障礙的原因。善知識們,佛道應該是暢通流動的,怎麼卻會停滯呢?心思如果不執著於法相,佛道就會暢通流動;心思如果執著於法相,那就叫自我束縛。如果說只要久坐不動就能得道,那就像舍利弗在樹林中枯坐,卻被維摩詰所斥責。善知識們,還有人教別人打坐,說只要靜靜地內視自己的心,不要動心,不要起念,這樣就能修道成功。這些迷惑的人不能理解打坐的真義,就這樣執著亂行而七顛八倒。像這樣的人還不少,這樣來亂作指導,實在大錯特錯。”大師指示大衆說:“善知識們,本來,正確的教化方法,並沒有頓悟還是漸修的區別。人的本性有的聰明有的遲鈍,遲鈍的人可以採取漸修法,穎悟的人可以頓悟而與佛道相契合。如果自己能認識自己的本心,自己能發現自己的本性,那就沒有什麼頓教和漸教的差別了,所以建立頓教或漸教的法門,只是爲了方便而暫時給個名稱而已。善知識們,我這個法門,從釋迦佛祖傳到現在,首先是把立無念作爲宗旨,以無相作爲本體,以無住作爲根基。所謂無相,是既在相上又能離開相;所謂無念,是既有這個念頭又不執著於這個念頭;所謂無住,是說人的本性對於世間的善惡美醜,乃至冤家和親友,以及言語譏諷、欺詐、爭鬥時,都當做空幻來對待,並不思謀報復。每一個念頭裏,都不要再追思過去的事情。如果既想從前又想現在還想將來,念頭一個接一個持續不斷,這就叫自己捆綁自己。對待諸法萬相,每個念頭都不停留,就無所束縛了。這就是以無住爲根基的意思。善知識們,拋離一切法相,名叫無相。能拋離法相,就能使自性法體清淨無染,這就是以無相爲本體。善知識們,面對各種外境,心思不受干擾污染,這就叫無念。在自己的心念中,經常遠離各種外境,不被任何外境觸動而起心動念。如果以爲只要什麼東西都不思想,就會把所有的念頭都除盡了,這是很錯誤的認識,因爲一個念頭絕滅好像是死了,但念頭還會在別處產生。學習佛道的人要仔細思考這個問題,如果不能認識佛法的真正意旨,自己錯了還好說,再用這種錯誤認識勸化別人,那就不僅是自己迷惑不能認識佛性,還歪曲誹謗了《佛經》,所以要立無念爲宗旨。善知識們,爲什麼要立無念爲宗旨呢?只因爲那些嘴裏說認識到了佛性的愚迷之人,一遇外境就起心念,在心念上就產生各種偏邪的見解,於是一切世俗的妄想也就隨之產生了。自己原有的佛性本來並不能用一種固定的方法獲得。如果自以爲獲得了,而亂說禍福,那就是世俗偏見。所以我這個法門要立無念爲宗旨。善知識們,所謂無,無什麼事情呢?所謂念,又念什麼東西呢?所謂無就是說沒有差別二相,沒有各種世俗的想法;所謂念,就是念真正的如來佛性,真正的如來佛性就是念的本體,念就是真正的如來佛性的運用。真正的如來佛性從自己的本性產生心念,不是從眼、耳、鼻、舌產生的那些心念。真正有如來佛性,就能生起佛念。如果沒有真正的如來佛性,眼中之色和耳中之聲等立刻就變成壞東西了。善知識們,真正的如來佛性是從自己的本性中起唸的,所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雖然有視聽感覺認知等功能,卻可以不被各種外境所影響污染,而保持真正的佛性常在。所以佛經上說:能夠善於區分識別各種外在的法相,正由於不動心念,這就是第一要義。” 

評價

暫無內容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