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註解
陳陶:地名,即陳陶斜,又名陳陶澤,在長安西北。 孟冬:農曆十月。 十郡:指秦中各郡。 良家子:從百姓中徵召的士兵。 曠:一作「廣」。 清:一作「晴」。 無戰聲:戰事已結束,曠野一片死寂。 義軍:官軍,因其爲國犧牲,故稱義軍。 羣胡:指安史叛軍。安祿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們的部下也多爲北方少數民族人。 血:一作「雪」。 仍唱:一作「捻箭」。 都市:指長安街市。 向北啼:這時唐肅宗駐守靈武,在長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都人:長安的人民。 回面:轉過臉。 官軍:舊稱政府的軍隊。 日夜更望官軍至:一作「前後官軍苦如此」。
簡介
此詩講述的是唐肅宗至德元載(西元七五六年)冬,唐軍跟安史叛軍在陳陶作戰,唐軍四五萬人幾乎全軍覆沒的情事。前四句渲染戰敗後肅穆沉重的氛圍;後四句先寫胡兵的驕橫,後寫長安人民對官軍收復長安的渴望。全詩寓主觀於客觀,把對胡虜的仇恨、對官軍的痛惜、對長安百姓的同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等種種感情,都凝聚在特定的場面中,體現出一種悲壯的美。
佳句
-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翻譯
十月裏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鮮血流成了陳陶斜的澤國水鄉。 原野空曠蒼天清遠停息了戰聲,四萬義軍在同一天裏慷慨陣亡。 那些胡寇歸來時箭上還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飲在長安市上。 京都百姓轉頭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軍早來到退敵安邦。
評價
宋·葛懶眞《韻語陽秋》:「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言房琯之敗也。琯臨敗猶持重,而中人邢延恩促戰,遂大敗,故甫深悲之。 宋·劉後村《後村詩話》:……琯雖敗,猶爲名相。至敘陳陶、潼關之敗,直筆不恕,所以爲詩史也。 明·王于越《杜臆》:真是悲歌當哭。見人哭人,未必悲;讀此二詩(按指本詩與《悲青坂》),鮮弗垂涕者。「羣胡血洗箭」是實語。血作陳陶水,見之驚心;而胡人且以血洗箭,自是妙語。 明末清初·宋幽谷《抱真堂詩話》:工部《悲陳陶》,可謂沉着痛快。 明末清初·吳修齡《圍爐詩話》:陳陶斜之敗(按:「陳陶澤」一名「陳陶斜」),不爲房琯諱,故曰「詩史」。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何焯曰:「至」字一韻獨用。 清·浦山傖《讀杜心解》:陳陶之悲,悲輕進以致敗也。官軍之聊草敗沒,賊軍之得志驕橫:兩兩如生。結語兜轉一筆好,寫出人心不去。 清·楊西木《杜詩鏡銓》:書法,見公不以成敗論人(「四萬義軍」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