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六祖壇經 · 付囑 · 第五節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衆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衆生,即是佛性。若不識衆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衆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衆生。只爲衆生迷佛,非是佛迷衆生。自性若悟,衆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衆生。自性平等,衆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衆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衆生中;一念平直,即是衆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頓教門,忽遇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頓教法門已今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復說偈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着。”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菸指處,師所歸焉。”時香菸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並所傳衣鉢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鉢,及方辯塑師真相,並道具等,主塔侍者屍之,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此皆興隆三寶,普利羣生者。

                

詩集

註解

先天二年:先天是唐玄宗年號,先天二年是公元713年(同年先天改開元,故也是開元元年),農曆是癸丑年。
祝髮:剃髮出家。

簡介

《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經典。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先天二年,歲在癸丑,八月初三,大師在國恩寺喫完齋飯後,對各位徒弟說:“你們各自依次序坐好,我要與你們永別了。”法海說:“和尚留下什麼教法,讓後代迷惑的人可以明白佛性呢?”大師回答說:“你們仔細聽着:後代的迷惑不悟之人,如果能夠認識衆生的本性是什麼,就能明白佛性。如果不能認識衆生的本性是什麼,那麼即使經歷千萬劫數,也難以尋覓到佛性。我現在就教你們認識自己心中的衆生,明白自己心中的佛性。要想求得佛性,只有認識衆生。因爲是衆生難以認識佛,不是佛不認識衆生。自己的本性如果覺悟了,衆生就是佛;自己的本性如果迷惑,佛也是衆生。自己的本性如果是公正平等的,衆生就是佛;自己的本性如果是邪惡險詐的,佛也是衆生。你們如果心存險詐曲折,即使已經成佛也會立刻變成衆生;如果有一個念頭公平正直,在產生這個念頭時你就從衆生變成了佛。我的心中本來有佛性,自己心中的佛纔是真正的佛,自己如果沒有佛心,又到哪裏去求真正的佛呢?你們自己的心就是佛,對此再不要有絲毫懷疑。外界沒有一件事物是真正能建立的,都是自己的本心產生千萬種法相。所以經文上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我現在留下一篇偈語,向你們告別,叫做《自性真佛偈》,後代的人能懂得這篇偈語的意思,自然就認知自己的本心而自己成就佛道了。偈語是: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頓教門,忽遇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頓教法門已今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大師唸完偈語,告訴大家說:“你們好好珍重吧。我圓寂以後,不要像世俗常情那樣悲哀哭泣淚如雨下。如果接受別人的弔唁,身上披麻戴孝,那就不是我的徒弟,也不符合真正的佛法。只要認知自己的本心,發現自己的本性,那就達到了既無動也無靜,既無生也無滅,既無去也無來,既無是也無非,既無住也無往。恐怕你們心中迷惑,不懂我的意思,現在再次囑咐你們,讓你們認知自己的本性。我圓寂以後,照此修行,就像我在的時候一樣。如果你們違揹我的教誨,即使我還在世,那也沒有益處。最後再說一首偈語: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禪河沐浴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着。”大師說完偈語,端坐到三更天,忽然對門人說:“我走了!”然後奄然逝去。當時屋內忽然滿生香氣,有一道白虹從天上貫到地下,照得樹林裏一片潔白,滿山的飛鳥和走獸都哀叫着爲大師送行。十一月,廣州、韶州、新州三郡的官員僚屬,以及門徒和僧俗兩界的許多人,爭着要把大師的真身迎回本地,爭執不下,於是大家焚香祈禱說:“香菸飄動指向的地方,就是大師願意歸去的所在。”當時香菸直接指向曹溪方向。十一月十三日,把裝有大師遺體的神龕和大師留下的衣鉢等物遷回曹溪。第二年七月二十五日,把大師從神龕中請出,弟子方辯用香泥塗抹。門徒們想起大師曾有將被偷掉頭顱的預言,就先用鐵做的葉片和油漆了的布,把大師的頭顱包裹好,再送入佛塔。當時塔內忽然有白光出現,從塔內直接衝到天上,過了三天才消失。韶州的地方官向朝廷上表奏聞,接到聖旨爲大師立碑,紀念大師的生平道行。大師在世七十六年,二十四歲時得到弘忍大師傳授衣鉢,三十九歲時正式落髮出家,宣講佛法普度衆生一共三十七年。得到大師真傳並繼承下來的弟子,一共四十三人。受大師影響而領悟佛道解脫生死的人,不計其數。達摩大師所留傳下來的袈裟,唐中宗所賞賜的磨衲袈裟和水晶鉢盂,以及方辯大師塑造的大師真像,還有大師用過的法物等,都在塔內由管理塔的侍者負責保管,作爲寶林寺道場的鎮塔之寶。流傳下來的《壇經》,顯示頓教的根本宗旨。這都是讓佛、法、僧三寶永遠興隆,使衆生永遠獲得利益的偉大貢獻。

評價

暫無內容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