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暫無內容
註解
“菩提”,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如夢初醒,豁然開朗,頓悟真理,達到佛的境界。 偈,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爲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兩句均採用了倒裝語法結構,可理解爲“本無菩提樹,亦非明鏡臺”,《菩提偈》前兩句是針對神秀《無相偈》的前兩句所作,應聯繫在一起理解。菩提樹: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覺悟成佛。明鏡臺:僧人坐禪之處,據《資持記》下二之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 佛性:是梵漢並譯名詞,意譯爲“覺性”、“如來性”,有時被稱爲“涅”,或叫“真如”,也是“如來藏”的異名,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標和理想境界。清淨:佛教術語,遠惡行,離惑垢,稱爲清淨。 何處有塵埃:這句是針對無相偈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作,佛性清淨,色即是空,所以塵埃也是空。塵埃:佛教認爲各種塵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東西,《淨心戒規》雲:“云何名塵,沾污淨心,觸身成垢,故名塵。” 玄:奧妙,玄機。《道德經》:“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本偈講的是佛教修行法門。《西遊記》:“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悟空多次在路上說“若師傅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見如來。
簡介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見載於《壇經》,因爲是以菩提爲題所以稱爲菩提偈。
佳句
- 心是菩提樹,身爲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翻譯
本來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只要性空,哪會有什麼塵埃? 衆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衆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哪裏會染上什麼塵埃? 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哪裏染上塵埃? 菩提只是向着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機?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評價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