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註解
發:啓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楊齊賢注:“白帝城,公孫述所築。初,公孫述至魚復,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復爲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節縣,與巫山相近。所謂彩雲,正指巫山之雲也。” 朝:早晨。辭:告別。彩雲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彷彿聳入雲間。白帝:今四川省奉節縣東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於長江上游。 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從白帝城到江陵約一千二百里,其間包括七百里三峽。酈道元《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障,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裏,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或巚)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囀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還:歸;返回。 猿:猿猴。啼:鳴、叫。住:停息。 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有許多。
簡介
此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時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李白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詩人是把遇赦後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爲一體來表達的。全詩無不誇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但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佳句
-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翻譯
清晨我告別高入雲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評價
《批點唐詩正聲》:亦有作者,無此聲調。此飄逸。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雲:“已過”二字,便見瞬息千里,點入猿聲,妙,妙。 《升庵詩話》:盛弘之《荊州記》“巫峽江水之迅”雲:“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杜子美詩:“朝發白帝暮江陵,頃來目擊信有徵。”李太白“朝辭白帝彩雲間……”雖同用盛弘之語,而優劣自別。今人謂李、杜不可以優劣論,此語亦太憒憒。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時,行舟朝發夕至,雲飛鳥逝,不是過也。太白述之爲韻語,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唐詩訓解》:筆勢迅如下峽。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脫灑流利,非實歷此境說不出。焦竑曰:盛弘之謂白帝至江陵其遠,春水盛時行舟,朝發暮至。太白述之爲韻語,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唐風懷》:漢儀曰:境之所到,筆即追之,有聲有情,腕疑神助,此真天才也。 《唐詩歸》:譚雲:忽然,寫得出。 《唐詩歸折衷》:吳敬大雲:只爲第二句下注腳耳,然有意境可想(末一句下)。 《唐詩摘鈔》:一、二即“朝發白帝,暮宿江陵”語,運用得妙。以後二句證前二句,趣。 《增訂唐詩摘鈔》:插“猿聲”一句,佈景着色之法。第三句妙在能緩,第四句妙在能疾。 《唐詩別裁》:寫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聲”一句,文勢不傷於直。畫家佈景設色,每於此處用意。 《唐宋詩醇》:順風揚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筆墨間亦有神助。三、四設色托起,殊覺自在中流。 《網師園唐詩箋》:一片化機(首二句下)。烘托得妙(末二句下)。 《詩法易簡錄》:通首隻寫舟行之速,而峽江之險,已歷歷如繪,可想見其落筆之超。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讀者爲之駭極,作者殊不經意,出之似不着一點氣力。阮亭推爲三唐壓卷,信哉! 《札樸》:友人請說太白“朝辭白帝”詩,馥曰:但言舟行快絕耳,初無深意,而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若無此句,將不得爲才人之作矣。晉王廙嘗從南下,旦自尋陽,迅風飛帆,暮至都,廙倚舫樓長嘯,神氣俊逸,李詩即此種風概。 《峴傭說詩》:太白七絕,天才超逸,而神韻隨之。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如此迅捷,則輕舟之過萬山不待言矣。中間卻用“兩岸猿聲啼不住”一句墊之,無此句,則直而無味;有此句,走處仍留、急語仍緩。可悟用筆之妙。 《詩式》:絕句要婉曲迴環,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大抵以第三句爲主,而第四句接之。有實接,有虛接,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反與正相依,順與逆相應,一呼一吸。如此詩三句“啼不住”二字,與四句“已過”二字呼應,蓋言曉猿啼猶未歇,而輕舟已過萬山,狀其迅速也。[品]俊邁。 《詩境淺說續編》:四瀆之水,惟蜀江最爲迅急,以萬山緊束,地勢復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櫓不施,疾于飛鳥。自來詩家,無專詠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狀之。誦其詩,若身在三峽舟中,峯巒城郭,皆掠艦飛馳,詩筆亦一氣奔放,如輕舟直下;惟蜀道詩多詠猿啼,李詩亦言兩岸猿聲。今之蜀江,猿聲絕少,聞猱玃皆在深山,不在江畔,蓋今昔之不同也。 《唐人絕句精華》:此詩寫江行迅速之狀,如在目前。而“兩岸猿聲”句,雖小小景物,插寫其中,大足爲末句生色。正如太史公於敘事緊迫中,忽入一二閒筆,更令全篇生動有味。而施均父謂此詩“走處仍留,急語仍緩”,乃用筆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