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註解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陝西商洛市東南山陽縣與丹鳳縣轄區交匯處。作者曾於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裏。 徵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動徵鐸:震動出行的鈴鐺。 槲(hú):陝西山陽縣盛長的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芽時才落。每逢端午用這種樹葉包出的槲葉糉也成爲了當地特色。 枳(zhǐ):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喫,可用作中藥。 明:使……明豔,一作“照”。 驛(yì)牆:驛站的牆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 “枳花明驛牆”句:枳花鮮豔地開放在驛站牆邊。 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今陝西西安東南),古爲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築陵於東原上,因名杜陵,這裏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這句意思是說:因而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鳧(fú):野鴨; 雁:一種候鳥,春往北飛,秋往南飛。 回塘:岸邊曲折的池塘。 “鳧雁滿回塘”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簡介
此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悽清的早行景色,抒發了遊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字裏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無奈。 整首詩正文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早”字,但是通過霜、茅店、雞聲、人跡、板橋、月這六個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細膩而又精緻地描繪出來。全詩語言明淨,結構縝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裏行間都流露出遊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情,是唐詩中的名篇,也是文學史上寫羈旅之情的名篇,歷來爲詩詞選家所重視,尤其是詩的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膾炙人口,備受推崇。
佳句
-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翻譯
黎明起身,套子駕車鈴聲叮噹。踏上征途,遊子不禁思念故鄉。 殘月高掛,村野客店傳來聲聲雞叫;板橋清霜,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跡。 槲樹枯葉,飄落山路;枳樹白花,映亮店牆,觸景傷情。 不由想起夜回長安的夢境。野鴨大雁,早已擠滿堤岸曲折的湖塘。
評價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