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觀刈麥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爲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詩集

註解

刈(yì):割。題下注“時任盩厔縣尉”。
覆(fù)隴(lǒng)黃:小麥黃熟時遮蓋住了田埂。覆:蓋。隴:同“壟”,這裏指農田中種植作物的土埂,這裏泛指麥地。
婦姑:媳婦和婆婆,這裏泛指婦女。荷(hè)簞(dān)食(shí):用竹籃盛的飯。荷:揹負,肩擔。簞食:裝在簞笥裏的飯食。《左傳·宣公二年》:“而爲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
童稚(zhì)攜壺漿(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壺裝的湯與水。漿:古代一種略帶酸味的飲品,有時也可以指米酒或湯。
餉(xiǎng)田:給在田裏勞動的人送飯。前蜀韋莊《紀村事》詩:“數聲牛上笛,何處餉田歸?”
丁壯:青壯年男子。《史記·循吏列傳》:“(子產)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曰:‘子產去我死乎!民將安歸?’”南岡(gāng):地名。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雙腳受地面熱氣燻蒸,脊背受炎熱的陽光烘烤。
但:只。惜:盼望。
其:指代正在勞動的農民。
傍:同“旁”。
秉(bǐng)遺穗:拿着從田裏拾取的麥穗。秉,拿着。遺穗,指收穫農作物後遺落在田的穀穗。
懸:挎着。敝(bì)筐:破籃子。
相顧言:互相看着訴說。顧:視,看。
聞者:白居易自指。爲(wèi)悲傷:爲之悲傷(省略“之”)。
輸稅(shuì):繳納租稅。輸,送達,引申爲繳納,獻納。《梁書·張充傳》:“半頃之地,足以輸稅,五畝之宅,樹以桑府。”
我:指作者自己。
曾(céng)不事農桑:一直不從事農業生產。曾:一直、從來。事:從事。農桑:農耕和蠶桑。
吏(lì)祿(lù)三百石(dàn):當時白居易任周至縣尉,一年的薪俸大約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單位,十鬥爲一石。吏祿:官吏的俸祿。《史記·平準書》:“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
歲晏(yàn):一年將盡的時候。晏,晚。
念此:想到這些。
盡日:整天,終日。

簡介

此詩描寫了麥收時節的農忙景象,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於詩人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在寫作手法上,詩人將全景式刻畫與特定人物描寫相結合,夾敘夾議,使全詩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

佳句

  •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翻譯

農民終年沒有閒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裏吹來暖暖南風,地裏小麥蓋壟熟黃。
婦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壺盛滿水湯。
相伴到田裏送飯食,男人勞作在南山岡。
腳被地面熱氣燻蒸,背烤着火辣的陽光。
精疲力竭不覺酷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又見一位貧苦農婦,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撿的麥穗,左臂掛着一個破筐。
聽她回頭述說家境,聽的人都爲她悲傷。
爲了繳稅家田賣盡,靠撿麥穗填充飢腸。
如今我有什麼功德,從來沒有種田採桑。
一年俸祿有三百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
想到這些暗自慚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評價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力盡不知熱”兩句,曲盡農家苦心,恰是從旁看出。“貧婦”一段悲憫更探,聶夷中詩摹寫不到。
龔克昌、彭重光《白居易詩文選注》:這是白居易詩中最早反映農民疾苦的一首。詩中對農民的辛勤勞動和苦難生活都作了真實而形象的描繪,並把自己放進去和他們作對比,從而看出作者深切同情農民、反對殘酷的經濟剝削的思想。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