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江從西南來,浩浩無旦夕。 長波逐若瀉,連山鑿如劈。 千年不壅潰,萬姓無墊溺。 不爾民爲魚,大哉禹之績。 導岷既艱遠,距海無咫尺。 胡爲不訖功,餘水斯委積。 洞庭與青草,大小兩相敵。 混合萬丈深,淼茫千里白。 每歲秋夏時,浩大吞七澤。 水族窟穴多,農人土地窄。 我今尚嗟嘆,禹豈不愛惜。 邈未究其由,想古觀遺蹟。 疑此苗人頑,恃險不終役。 帝亦無奈何,留患與今昔。 水流天地內,如身有血脈。 滯則爲疽疣,治之在針石。 安得禹復生,爲唐水官伯。 手提倚天劍,重來親指畫。 疏河似剪紙,決壅同裂帛。 滲作膏腴田,踏平魚鱉宅。 龍宮變閭里,水府生禾麥。 坐添百萬戶,書我司徒籍。
詩集
註解
蜀江:長江。 元旦夕:不分早晚。 不爾:要不是這樣的話。 民爲魚:比喻人民被淹在水裏。《左傳》昭公元年:“微禹,吾其魚乎!” 導岷(mín):疏導岷江。《尚書·禹貢》裏說:“岷山導江。”岷山主峯在四川松潘縣西北,岷江發源於此,流經灌縣、成都、眉山、樂山等地,至宜賓入長江。相傳大禹疏導長江,從岷江開始。 距海無咫(zhǐ)尺:從洞庭湖到達東海已不很遠。咫,周代的八寸。咫尺,比喻距離很近。 胡爲:爲什麼。 訖(qì):完結。 洞庭與青草:兩個湖名。青草湖向來與洞庭湖並稱,青草在南,洞庭在北,中有沙洲間隔,在今湖南省岳陽縣境內。 淼茫(miǎománg):形容水大,一望無際。 七澤:相傳楚有七澤,雲夢澤是其中之一。這裏說“吞七澤”,是極力形容水勢浩大。 邈(miǎo):遠。 苗:種族名,古有“三苗”、“有苗”之稱。 疽疣(jūyóu):瘡瘤一類的疾病。 針石:這裏指用石針刺治瘡瘤,即“鍼砭”療法。 水官伯:水官之長。 滲作膏腴(yú)田:指大水排除後,殘水透人土中,成爲肥沃田地。 閭(lǘ)裏:鄉里 司徒籍:司徒,古代管全國土地、戶口、物產、財賦的官。在唐代,就是“戶部”。
簡介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五言古詩。這首詩可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浩瀚的長江的氣勢及大禹治水的功績。第二部分由寫長江轉到寫洞庭、青草二湖湖水侵蝕農田,造成“水族窟穴多,農人土地窄”的情況。第三部分寫作者希望大禹“復生”,通過興修水利,實現“滲作膏腴田,踏平魚鱉宅。龍宮變閭里,水府生禾麥”的願望。這首詩巧用比興,全詩想象奇特,氣格豪邁,筆力雄健,一氣呵成。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長江從西南流來,日日夜夜地吼叫。 後浪遭趕蓿前浪,奔過鑿好的水道。 幾千年沒有壅塞潰央,老百姓沒有淹在水中。 要不然人民都會變成魚鱉,偉大啊,大禹治水的功勳! 老遠地疏導岷江,眼看要通到東海。 爲什麼沒有完工,餘水在這裏聚匯? 洞庭和青草兩湖,氣勢一樣的雄偉。 渺渺萬丈的深淵,茫茫千里的大水。 每年的夏秋兩季,彷彿要吞沒七澤。 永族的窟穴越多,農民的土地越窄。 連我都感到惋惜,大禹豈沒有遺憾! 不知是什麼原因,憑遺蹟尋找答案。 也許是苗民反抗,不肯把任務趕完。 犬禹也沒有辦法,才留下這種禍患? 水流在天地中間,就象人身的血管。 凝滯了便長膿瘡,要治療就得鍼砭。 怎能使大禹復活,掌握治水的大權。 手提着倚天長劍,再一次親臨指點! 引水象剪破薄紙,央壅象撕裂綢帛。 淤出肥沃的田地,踏平魚鱉的窟宅。 把龍宮變成村莊,讓水府生長禾麥。 白增加百萬戶口,記入政府的表冊。
評價
清·乾隆皇帝《唐宋詩醇》卷二十一:“議論奇闢,筆力亦渾勁與題稱。集中此種絕少,頗近昌黎,其源亦從杜甫《劍門》一篇脫胎。”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四:“香山有過洞庭湖詩,謂大禹治水,何不盡驅諸水直注之海,而留此大浸估湖南千里之地,若去水作陸,又可活數百萬生靈,增入司徒籍。豈禹時苗頑不用命,遂不能興此役耶?此書生之見,好爲議論,而不可行者也。……香山但發議論以聘其詩才,而不知見笑於有識也。” 清·何焯《白香山詩集》:“東注尚幹餘里,羣山萬壑瀦爲洞庭,有川必明澤,安得疑禹功之不盡,書生語只可隔壁聽也。或藉以比小人之難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