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臆》:五首各一古蹟。第一首古蹟不曾說明,蓋庾信宅也。借古以詠懷,作詠古蹟也。……公於此自稱“詞客”,蓋將自比庾信,先用引起下句,而以己之“哀時”比信之《哀江南》也。
《唐詩評選》:本以詠庾信,只似帶出,妙於取象。
《義門讀書記》:《哀江南賦》雲:“誅茅宋玉之宅,開徑臨江之府”。公誤以爲子山亦嘗居此,故詠古蹟及之。恐漂泊羈旅同子山之身世也。“宅”字於次篇總見,與後二首相對爲章法。
《杜詩詳註》:首章詠懷,以庾信自方也。……五、六賓主雙關,蓋祿山叛唐,猶侯景叛梁;公思故國,猶庾信哀江南。
《唐音審體》:以庾信自比,非詠信也。下皆詠蜀事。信非蜀人。
《唐詩別裁》:此章以庾信自況,非專詠庾也。五、六語已與庾信雙關;以上,少陵自敘。
《讀杜心解》:三、四,正詠“飄泊”。五、六,流水,乃首尾關鍵。“終無賴”申“支離”,“且未還”起“蕭瑟”。
《杜詩鏡銓》:自敘起,爲五詩總冒。俞雲:二句作詩本旨(“支離東北”二句下)。
《杜詩集評》:李因篤雲:格嚴整而意沉着。吳家祥雲:聲調悲涼。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此章純是自述,非關古蹟矣,故有作《詠懷》一章、《古蹟》四首者。
《唐詩繹》:此因寓羈不得歸,而自傷飄泊也。
《昭昧詹言》:首章前六句,先發己哀爲總冒。庾信宅在荊州,公未到荊州而將有江陵之行,流寓等於庾信,故先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