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暫無內容
註解
戴天山:在四川昌隆縣北五十里,青年時期的李白曾經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讀書。 不遇:沒有遇到。 吠:狗叫。 桃花帶露濃:一作“桃花帶雨濃”。 樹深:樹叢深處。 青靄:青色的雲氣。 倚:靠。
簡介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讀書時所作的五律。此詩主要寫作者上戴天山的所聞所見,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通篇着意於寫景,真實自然,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美生活境界。全詩風格清麗,充滿着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佳句
-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翻譯
流水淙淙,隱約可辨犬吠之聲;桃花灼灼,帶露更顯豔麗之色。 樹林幽深,鹿兒時隱時現。正午時分,溪邊不聞鐘聲。 野竹分開雲霧穿入青天,飛泉掛在碧綠山峯。 道士身經何處?無人能夠知曉。只能獨自身靠古松,默默排遣無端愁緒。
評價
《唐詩歸》:鍾雲:全首幽適。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起聯仙境。三、四極幽野之致。通爲秀骨玉映,丰神絕勝。 《唐詩評選》:全不添入情事,下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唐律消夏錄》:從水次有人家起,漸漸走到深林絕壑之間,而道士竟不知在何處也。仙乎仙乎!此等詩隨手寫出,看他層次之妙。 《增訂唐詩摘鈔》:寫幽意固其所長,更喜其無丹鼎氣,不用其所短。 《詩筏》: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字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何物戴天山道士,自太白寫來,便覺無煙火氣,此皆不必以切題爲妙者。 《古唐詩合解》:前解訪道士不遇,後解則對景而悵然,倚樹望竹泉而已。 《唐詩成法》:不起不承,順筆直寫六句,以不遇結。唐人每有此格。「水聲」、「溪午」、「飛泉」、「桃花」、「樹」、「鍾」、「竹」、「松」等字,重出疊見,不覺其累者,逸氣橫空故也,然終不可爲法。 《唐宋詩醇》:自然深秀,似王維集中高作,視孟浩然《尋梅道士》詩,華實俱勝。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唐仲言曰:今人作詩多忌重疊。右丞《早朝》,妙絕古今,猶未免五用衣冠之議。如此詩,水聲、飛泉、樹、松、桃、竹,語皆犯重。籲!古人於言外求佳,今人於句中求隙,失之遠矣。 《網師園唐詩箋》:入畫,畫且莫到(首二句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生妍婉雋,殊似右丞。惟首句出韻耳。 《唐宋詩舉要》:吳曰:此四句寫深山幽麗之景,設色其鮮採(「犬吠」四句下)。 《李太白詩醇》:翼云云:用桃源事起,以「不遇」意承,以山中所見爲轉句。合句仍寫不遇。又云:「兩三松」,見倚不一處,不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