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武昌九曲亭記

子瞻遷於齊安,廬於江上。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陂陁蔓延,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隱蔽松櫪,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遊。聞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將適西山,行於松柏之間,羊腸九曲,而獲小平。遊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旁矚溪谷,風雲變化,林麓向背,皆效於左右。有廢亭焉,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衆客。其旁古木數十,其大皆百圍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輒睥睨終日。一旦大風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據,亭得以廣。子瞻與客入山視之,笑曰:“茲欲以成吾亭邪?”遂相與營之。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子瞻於是最樂。
昔餘少年,從子瞻遊。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爲之悵然移日。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爲仙也。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爲悅。方其得意,萬物無以易之。及其既厭,未有不灑然自笑者也。譬之飲食,雜陳於前,要之一飽,而同委於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無愧於中,無責於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樂於是也。
                

詩集

暫無內容

註解

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秦名鄂縣。公元二二一年,吳主孫權自公安縣遷都於此,改名爲武昌。
九曲亭:舊址在鄂城縣西山九曲嶺,爲孫吳遺蹟。
子瞻(zhān):蘇軾的字。
遷:貶謫。
齊安:古郡名,即黃州,今湖北黃岡。
廬:居住。
江之南武昌諸山:黃州與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對。
武昌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
陂陁(pō tuó):起伏不平的樣子。
澗谷:山中的溪澗峽谷。
深密:幽深濃密。
浮圖:梵語,指佛寺。
精舍:僧人住所。
西山:即樊山,在鄂城西,上有九曲嶺,這裏指西山寺。
寒溪:水名,在樊山下,這裏指寒溪寺,一名資聖寺。
隱蔽松櫪(lì):林木豐茂,隱蔽天地。櫪,同“櫟”,即柞樹,落葉喬木,果實叫橡,葉子可喂柞蠶。
蕭然:清靜寂寞的樣子。
伏息:形容江水平靜,緩緩流動的樣子。
杖:拄。
策:柺杖。
亂流:橫絕江水。
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語出《論語》,是孔子對他的學生們一種稱呼。
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裹幅巾者不着冠,以示灑脫。
徜徉(cháng yáng):自由自在地走。
窮:窮盡。
席:以……爲席。
酌(zhuó):斟酒。
相勞:相互慰問。
適:到。
居齊安三年:這篇文章作於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已在黃州住了三年。
獲小平:得到了一塊稍微平緩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
陵阜(fù):大土山。
林麓(lù):泛指山中的林木。
向背:正面、背面。
效:呈現、顯現。
有廢亭焉:有一座荒廢的亭子在這裏。
百圍:形容樹幹很粗。
千尺:是指樹的高度。
斤:斧子一類的工具。
睥睨(pì nì):側目斜視,有所打算。
斥(chì):開拓。
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先之:走在前面。
移日:時間消逝。
擷(xié)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擷,摘取;卉,草的總稱。
適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樂。
易:改變。
厭:滿足。
灑然:喫驚。
雜陳:陳列着各種各樣的食物。
要之:總之。
委:拋棄。
腐臭:腐爛發臭。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意謂沒有人能夠知道人生樂趣是從哪裏獲得的,又是在哪裏失掉的。
“惟其無愧於中,無責於外,而姑寓焉”句:由於得失無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問心無愧,處世無可責備,而姑且這樣地生活在人世。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中,內心;責,責備。
是:這,即指適意而言。

簡介

《武昌九曲亭記》是宋代文學家蘇轍所作的一篇描寫武昌九曲亭的散文。
全文記述了蘇轍的哥哥蘇軾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緣由,說明蘇軾“適意爲悅”的思想情趣,表現出蘇軾遊樂山水中的那份灑脫和磊落。顯然,作者也在此寄託着思想。全文構思奇特,既抓住建亭的事實特點,也凸現蘇軾的思想性格。
文章巧用雙線結構,描寫蘇軾遊山建亭行動與讚美蘇軾“適意爲悅”情懷相輔相成,而以後者爲主線,每段結末之旬前後呼應,點明文章脈絡,反覆強調蘇軾寄情山水,其樂無比。文章時空跨度大,忽而武昌之遊,忽而少年之遊,筆墨揮灑自如,並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熔爲一爐。景緻美、人情美、哲理美渾然交融。

佳句

  • 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爲悅。
  • 惟其無愧於中,無責於外,而姑寓焉。

翻譯

子瞻被貶到齊安(今湖北黃岡)後,他的家就住在江邊。齊安沒有什麼名山,可是長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羣山,連綿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其中有寺廟、僧舍,西邊的叫西山寺,東邊的叫寒溪寺。它們緊靠着山樑,面朝山溝,被茂密的松樹櫪樹叢所隱蔽,其中寂寞、清靜、恍然絕世,聽不到車馬的喧囂,看不見人的足跡。每當風停了,太陽出來的時候,江面波平浪靜,子瞻就拄着柺杖,帶上酒,駕着漁舟,到江南去。山中有幾個人,待客熱情,都愛好遊玩,聽說子瞻到來,急忙裹着頭巾,笑着出來迎接他,然後一起去遊玩,一直走到深山盡處,大家都很疲憊了,掃去落葉,坐在才停下來休息。他們掃去落葉,席地而坐,大家舉起酒杯,互相問候,玩得非常開心,都忘記了回家,常常在山上夜宿。因爲過着這樣愜意的生活,子瞻在齊安住了三年,沒覺得時間有多長。
可是要到西山去時,必須經過青松翠柏之間,還要走彎彎曲曲的羊腸山路,才能到達平坦的地方,遊人到了這裏一定要休息一會兒。人們倚靠在奇形怪狀的石頭上,在大樹的樹蔭下休息,向下可俯視滾滾大江,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小溪幽谷就在旁邊,還有風雲變化和樹林山腳的陰面和陽面的景像,都展現在人們面前。這裏還有一座破舊的亭子,它的遺址非常狹小,不能容納遊人。亭子旁長着幾十棵古樹,樹幹很粗壯、千尺之高,不能夠用刀斧來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樹下,就成天在觀察它們。一天,來了一陣暴風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連根拔起,子瞻趁機把長樹的地方開闢出來,亭子的地基子是擴大了。子瞻與朋友們進山看了看,笑着說:“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們重修亭臺的願望吧?”一座新亭子就開始修建了。亭子建成後,西的勝景終子完備了。子瞻非常高興。
我年輕的時候,跟隨着子瞻到各地遊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帶頭提起衣服捲起褲腳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達,子瞻一天就悶悶不樂了。有時他一個人飄然獨遊,自由自在地在泉邊岩石上漫遊,採摘着樹林中的山花野草,隨意檢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這樣子的人都把他當做神仙。其實天下的樂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暢快的事是最開心的。而當他稱心如意的時候,什麼都不能換取這種快樂;到了他興盡的時候,常常感到喫驚,又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喫飯,豐盛的菜餚擺在面前,只不過是爲了填飽肚子罷了,而喫下去後,那些食物同樣都變成了腐臭的東西,有誰知道哪些東西該喫,哪些東西不該喫呢?只要心中無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責,把心思寄託在這山林之間又有什麼呢。這就是子瞻在這裏找到快樂的原因。

評價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潁濱文鈔·卷十九》:情興心思,俱入佳處。
清·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九》:蒼深歷落之意,讀之如在目前。無愧於中,無責於外,得樂字本領,自是名言,可以玩味。
清·沈德潛《評註唐宋八家古文讀本·卷二十六》:筆墨倚然,後半言樂,因乎心而不因乎境。雖未道出孔顏之樂,而與子瞻《超然臺》意,已兩心相印矣。當時四海一子由。不洵然耶?
清·吳汝綸《古文辭類纂點勘·卷二》:此文後幅實爲超妙,而前之敘次頗繁。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