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論語 · 泰伯篇 · 第一章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詩集

註解

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長子。
三:多次的意思。
民無得而稱焉:百姓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讚揚他。
泰伯:周太王之長子。次虞仲,季歷。季歷生子昌,有聖德,太王意欲立之。太王疾,泰伯避適吳,虞仲從之逃亡。季歷立爲君,傳子昌,是謂文王。
至德:德之至極之稱。
三以天下讓:或說:泰伯乃讓國,其後文王、武王卒以得天下,故稱之爲讓天下。或說:時殷道漸衰,泰伯從父意讓季歷及其子昌,若天下亂,必能匡救,是其心爲天下讓。三讓,一說:泰伯避之吳,一讓。太王沒,不返奔喪,二讓。免喪後,遂斷髮文身,終身不返,三讓。一說:季歷、文、武三人相傳而終有天下,皆泰伯所讓。今按:泰伯之讓,當如《史記》,知其父有立昌之心故讓。孔子以泰伯之德亦可以有天下,故曰以天下讓,非泰伯自謂以天下讓。三讓當如第二說。
民無得而稱:泰伯之讓,無跡可見。相傳其適吳,乃以採藥爲名,後乃斷髮文身卒不歸,心在讓而無讓事,故無得而稱之。
本章孔子極稱讓德,又極重無名可稱之隱德,讓德亦是一種仁德,至於無名可稱,故稱之曰至德。

簡介

本篇共計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內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學生對堯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評價;孔子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揮;孔子道德思想的具體內容以及曾子在若干問題上的見解。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幾次把王位讓給季歷,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稱讚他。”

評價

暫無內容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