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註解
《擬連珠》是明朝開國元勳劉基仿連珠文體而作,共六十八首。劉基的思想主要來源於孔、孟、荀、墨以及易學、名家、法家、兵家、老莊道家等,充分體現了“一代文宗”劉基“會通百家、兼容儒道”的爲學風格與理論旨趣。明末竟陵文派創始人鍾惺評曰:“居身涉世之理,用賢治人之道,與夫陰陽禍福、盛衰治亂無不具備於六十八首,寢食其中,有無窮受用處,公真教敷一時,澤被千古者也。” 《擬連珠》的“無窮受用處”就是注重實學、實效、實功,強調實踐工夫。在“名實之辨”問題上,劉基主張以“形”、“實”證“聲”、“名”,其實學思想的主要觀點爲:“觀形於聲,未必見形;求實於名,未必得實”,反對“聲”、“名”等一般性的描述語言和理論,主張從“形”、“實”中獲取關於事物本質性的認識。爲此,他提出:“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意思是說,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嘗試過纔會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過纔會明白。這與毛澤東同志所說的“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親口嘗一嘗”一樣,都闡述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簡介
暫無內容
佳句
-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
翻譯
暫無內容
評價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