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譬如爲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麼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麼對待音樂呢?” 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孔子說:“君子懂得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於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爲君子。”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爲他肩負着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還是要自己去幹的。” 孔子說:“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畏懼。”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孔子說:“學生們,爲什麼不學習《詩》呢?學《詩》可以激發志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羣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諷諫上級。近可以用來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貪圖奢糜,居住不貪圖安逸,在做事時機敏還在說話時謹慎,靠近道德規範就使自身正派了——可以稱得上是喜好學習的人。” 顏淵請教如何行仁,孔子說:“能夠剋制和約束一己私慾,讓自己的行爲回覆到禮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一旦人這樣做了,那麼天下人間的人都會讚許他是仁人。做仁義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難道還能靠別人嗎?”顏淵說:“希望指點一些具體做法。”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去看,不合乎禮的不去聽,不合乎禮的不去說,不合乎禮的不去做。”顏淵說:“我雖不夠聰敏,請你允許我去實行這番話。”
評價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