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詩集

註解

玉簟(diàn)秋:意謂時至深秋,精美的竹蓆已嫌清冷。
蘭舟:《述異記》卷下謂:木質堅硬而有香味的木蘭樹是製作舟船的好材料,詩家遂以木蘭舟或蘭舟爲舟之美稱。一說「蘭舟」特指睡眠的牀榻。
錦書:對書信的一種美稱。《晉書·竇滔妻蘇氏傳》雲:蘇蕙織錦爲迴文旋圖詩,以贈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竇滔。這種用錦織成的字稱錦字,又稱錦書。
雁字:羣雁飛時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詩文中因以雁字稱羣飛的大雁。

簡介

此詞作於詞人與丈夫趙明誠離別之後,寄寓着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少婦沉溺於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調,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緻精巧的別情詞作。

佳句

  •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翻譯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蓆,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捲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羣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閒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評價

元·伊世珍《琅嬛記·卷中》引《外傳》: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岌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明·楊升庵批點楊金本《草堂詩餘·卷三》:離情慾淚。讀此始知高則誠、關漢卿諸人,又是效顰。
明·茅映《詞的·卷三》: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明·李滄溟《草堂詩餘雋·卷五》眉批:「多情不隨雁字去,空教一種上眉頭。」評語:「惟錦書、雁字,不得將情傳去,所以一種相思,眉頭心頭,在在難消。」
明·王鳳洲《弇州山人詞評》:李易安「此情無計可消除,方下眉頭,又上心頭。」可謂憔悴支離矣。
明·沈震峯《草堂詩餘正集·卷二》:時本落「西」字,作七字句,非調。是元人樂府妙句。關、鄭、白、馬諸君,固效顰耳。
明·李廷機《草堂詩餘評林·卷二》:此詞頗盡離別之情,語意超逸,令人醒目。
明·張米庵《清河書畫舫·申集》引《才婦錄》:易安詞稿一紙,乃清祕閣故物也。筆勢清真可愛。此詞《漱玉集》中亦載,所謂離別曲者耶?卷尾略無題識,僅有點定兩字耳。錄具於左:「(詞略,唯「月滿西樓」,作「月滿樓」)」。右調(一剪梅)。
明·徐士俊《古今詞統·卷十》:「樓」字上不必增「西」字。劉誠意「雁短人遙可奈何」亦七字句,仿此。
清·王阮亭《花草蒙拾》:俞仲茅小詞雲:「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視易安「纔下眉頭,卻上心頭」,可謂此兒善盜。然易安亦從範希文「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語脫胎,李特工耳。
清·沈偶僧《古今詞話·詞辨·捲上》:周永年曰:《一剪梅》唯易安作爲善。劉後村換頭亦用平字,於調未葉。若「雲中誰寄錦書來」,與「此情無計可消除」,「來」字、「除」字,不必用韻,似俱出韻。但「雁字回時月滿樓」,「樓」字上失一「西」字。劉青田「雁短人遙可奈何」,「樓」上似不必增「西」字。今南曲只以前段作引子,詞家復就單調,別名「剪半」。將法曲之被管絃者,漸不可究詰矣。
清·萬紅友《詞律·卷九》:「月滿樓」,或作「月滿西樓」。不知此調與他詞異。如「裳」、「思」、「來」、「除」等字,皆不用韻,原與四段排比者不同。「雁字」句七字,自是古調。何必強其入俗,而添一「西」字以湊八字乎?人若欲填排偶之句,自有別體在也。
清·張藕村《詞林紀事·卷十九》:此《一剪梅》,變體也。前段第五句原本無「西」字,後人所增。舊譜謂脫去一字者,非。又按:《汲古閣宋詞》,此闋載入《惜香樂府》,恐誤。
清·梁晉竹《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易安《一剪梅》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識人間煙火氣象,其實尋常不經意語也。
清·陳亦峯《雲韶集·卷十》:起七字秀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梁紹壬謂: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結更悽絕。
清·陳亦峯《白雨齋詞話·卷二》: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
清·況夔笙《〈漱玉詞〉箋》:玉梅詞隱雲,易安精研宮律,所以何至出韻。周美成倚聲傳家,爲南北宋關鍵,其《一剪梅》第四句均不用韻,詎皆出韻耶?竊謂《一剪梅》調當以第四句不用韻一體爲最早,晚近作者,好爲靡靡之音,徒事和暢,乃添入此葉耳。
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又按,易安適趙德甫時,兩傢俱在東京,德甫正爲太學生,無負岌遠遊事。此則(指本輯評「一」)所云,顯非事實。而易安父(李文叔)稱爲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見蕪陋。《琅嬛記》乃僞書,不足據。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