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註解
鮑照(約415-470),字明遠,東海人。鮑詩氣骨勁健,語言精練,詞采華麗,常常表現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七言詩在鮑照那裏有顯著的發展,對於唐代作家頗有影響。《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爲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製造新詞,流行一時。古辭和袁辭都不存。鮑照擬作18首,歌詠人世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 “瀉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瀉,傾,倒。 “舉杯”句:這句是說《行路難》的歌唱因飲酒而中斷。斷絕,停止。 吞聲:聲將發又止。從“吞聲”、“躑躅”、“不敢”見出所憂不是細緻的事。 躑躅(zhízhú):徘徊不前。
簡介
《擬行路難·其四》是南北朝時期詩人鮑照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是《擬行路難》中的第四首。《擬行路難》共十八首,主要抒發對人生艱難的感慨,表達出身寒門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寫遊子和思婦之作。大多感情強烈,語言遒勁,辭藻華麗。有五言、七言及雜言句。
佳句
-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翻譯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樣,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麼能在行走坐着時而嘆息又哀愁呢?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歌唱《行路難》,歌聲因舉杯飲酒而中斷。 人心又不是木頭,石頭,怎麼會沒有感情?聲將發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說什麼了。
評價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