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水龍吟 · 落葉

曉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國淒涼早。蕭蕭漸積,紛紛猶墜,門荒徑悄。渭水風生,洞庭波起,幾番秋杪。想重涯半沒,千峯盡出,山中路、無人到。
前度題紅杳杳。溯宮溝、暗流空繞。啼螿未歇,飛鴻欲過,此時懷抱。亂影翻窗,碎聲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廬甚處,只應今夜,滿庭誰掃。
                

詩集

註解

水龍吟:詞牌名,姜夔詞注「無射商」,俗名越調。雙調一百二字,上闋十一句四仄韻,下闋十一句五仄韻。
曉霜:早上的霜露。
著:附著。
望中:視野之中。
故國:指南宋故地。
蕭蕭漸積:化用唐·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之句。蕭蕭,草木搖落之聲。
紛紛猶墜:意謂落葉片片飄墜。化用宋·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紛紛墜葉飄香砌」之句。
門荒徑悄:意謂落葉掩埋了門庭路徑,一片荒涼寂靜。
渭水風生:化用賈島、周邦彥詩詞寫落葉。唐·賈島《憶江上吳處士》:「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宋·周邦彥《齊天樂·綠蕪凋盡臺城路》:「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婉轉。」
洞庭波起:化用戰國楚·屈原《湘夫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句描寫落葉。
秋杪(miǎo):暮秋,秋末。杪,樹梢。引申爲時月的末尾。
重(chóng)崖半沒(mò):寫山中落葉堆積,萬木凋零的情狀。
盡出:全是。
題紅:指紅葉題詩事。唐·範攄《云溪友議·卷下·題紅怨》:「明皇代以楊妃、虢國寵盛,宮娥皆願衰悴,不備掖庭。常書落葉,隨御水而流,雲:『舊寵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題一片葉,將寄接流人。』顧況著作聞而和之。既達宸聰,遣出禁內者不少,或有五使之號焉。和曰:『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盧渥舍人應舉之歲,偶臨御溝,見一紅葉,命僕搴來,葉上乃有一絕句。置於巾箱,或呈於同志。及宣宗既省宮人,初下詔,許從百官司吏,獨不許貢舉人。後亦一任范陽,獲其退宮,睹紅葉而籲怨久之,曰:『當時偶題隨流,不謂郎君收藏巾篋。』驗其書,無不訝焉。詩曰:『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杳杳(yǎo):幽遠貌。
宮溝:皇宮之逆溝。
螿(jiāng):蟬的一種。
飛鴻:指鴻雁。
亂影翻窗:樹葉亂落於窗前。
碎聲:此指落葉之聲。
砌:臺階。
吾廬:我的家。
甚:何。
只應:只是。
滿庭誰掃:意謂無人掃落葉。唐·白居易《長恨歌》有「落葉滿階紅不掃」之句。

簡介

暮秋天氣,嚴霜始降,草木黃落。在諸多文人筆下,落葉與時移物換、榮枯搖落同存長在,故而睹落葉而悲秋,因悲秋而傷情。通過描寫這種境界,表現了詞人在南宋末期對現實難排的抑鬱之情和淒涼境地。
上闋寫深秋「望中故國」落葉飄零的淒涼景象。
「曉霜初著青林」以景帶情,用筆簡練,而輪廓頓明。作者在不經意如實地描摹出來自然景色:晨曉寒霜,把昔日青蔥繁茂的林木籠罩。詞人因景生情,心中升起一股莫明的淒涼之情。「望中故國淒涼早」,無限心事,隱藏其中,點明作者主旨。
「故國淒涼早」五字,借秋初大自然的蕭索景象,寫朝代之替換,這景象不但指自然景象,也包括社會景象在內,這是第一層。而淒涼的景象正應照詞人的萬端愁緒,這是第二層。此詞似詠落葉,實則藉以抒發心中對故國的思念,同時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爲將「淒涼」落到實處,上闋連用幾個與落葉有關的典故,使言辭雖簡,但寓意深刻而豐富。「蕭蕭漸積」這裏借指落葉,實暗用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登高》)詩意。「紛紛猶墜」與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中「紛紛墜葉飄香砌」句意相似。「渭水風生」用賈島「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憶江上吳處士》)詩意。「洞庭波起」則借用屈原「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湘夫人》)詩意。這幾個典故是獨立的,因緊扣落葉,便有了內在聯繫,毫無遊離之感,而且補足了上句「故國淒涼早」。接下來,筆鋒一轉,用「想」作領字,領「重崖」以下四句。「半沒」是因落葉堆積。「無人到」則是落葉阻擋了行程。這四句從詞意上又進一層,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陳廷焯分析此詞,推斷「重厓」或即指宋亡時陸秀夫負帝昺赴海自殺的厓山(在今廣東新會),以此詞寫時南宋則亡,則或有此意。
上闋着力於寫景,下闋轉而抒情。「前度題紅杳杳」,借用紅葉題詩的故事,暗示故宮的冷落。《云溪友議》載:唐宣宗時,中書舍人盧渥於應試之歲,偶而在御溝中拾到一片紅葉,上題一絕句:「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後盧渥得一遣放的宮女,正是題詩之人。這一典故運用得十分巧妙。「前度」說明象從前那樣宮女題紅之事已不再見,藉故宮的冷落暗寓朝代更迭。前兩句爲虛寫,「啼螿未歇」以下六句則是實寫。螿即寒蟬。近處,寒蟬悽吟;遠處,飛鴻哀鳴。蟬吟鴻鳴正襯出詞人難耐之痛楚。詞人此時心緒煩亂哀感湧流,但詞人卻以「此時懷抱」四字一筆帶過,言有盡而意無窮。「亂影」返回寫眼前之秋景秋情。回步屋內,獨坐客舍,秋夜寂靜,又見無數黃葉亂落窗前,聽見落葉之聲敲打臺階。無盡無休,詞人已無計可以避開秋聲。和上闋「紛紛」二字相呼應,以「碎」字形容落葉之聲,意新句秀。「愁人」不單指詞人自己,也包括了與他一樣經歷苦難的人們。
《四溟詩話》說:「結句如撞鐘,清音有餘。」結句到位,確能產生餘音嫋嫋的藝術效果。此詞結尾「望吾廬甚處?只應今夜,滿庭誰掃?」提出問題,而不作回答,留下「空白」,詞人是讓讀者自己通過想象加以補充。「滿庭誰掃」字淺意深,悲愁中摻雜着惆悵,哀怨中挾帶着孤獨,複雜的情感,也難以卒言。
王孫是宋末元初人。宋亡後雖再仕元朝,但他在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仍是深沉的故國之思。
陳廷焯在《詞則》中雲:「其有慨於崖山乎?」據史料記載,宋端宗於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4月不慎落入海中而受驚嚇,又目睹一直保護自己的親密大臣江萬載爲救自己被狂風海浪吞沒,驚病交加而死。趙昺被陸秀夫,張世傑、江萬載之子江鉦於同月在岡州擁立爲帝,史稱宋少帝。五月,宋少帝改年號爲「祥興」,六月,遷居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南)。九月,將宋端宗葬於崖山。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陸秀夫與宋少帝一同投海殉國。又據詹安泰考證,「啼螿未歇,飛鴻欲過,此時懷抱」三句指明瞭宋少帝未投海,而「望吾廬何處」句則說明此詞爲杭州陷落後,宋軍於崖山死守時作,也就是說此詞應作於祥興元年至二年之間。
此篇詠落葉之詞,以落葉爲契機,「以故國淒涼早」爲意脈,馳騁神思,虛境實寫,融景入情,故而句句寫落葉,卻句句是故國之情,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詞人運用嫺熟的筆法,使主觀和客觀融洽,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其故國之思表達得自然而深刻。

佳句

  • 亂影翻窗,碎聲敲砌,愁人多少!

翻譯

早上的霜露剛剛附着在青綠的樹林上,視野中故國也早是一片淒涼之景。地上的落葉漸漸積累,樹上的葉子也紛紛欲墜落,門前荒蕪,路徑悄悄。渭水秋風起,洞庭湖波湧,幾次暮秋了。想來重重疊疊的山上已經落滿樹葉,千峯盡是萬木凋零之景,山上的路,沒有人可以到。
從前題紅之事已不再見,順着官溝而上,暗流空繞。蟬啼叫還沒有停歇,鴻雁欲過,此時的懷抱是悲傷的。樹葉雜亂地落於窗前,落葉掉落在臺階上發出聲音,多少愁苦之人。望我家在何處。只是今夜,滿庭的落葉誰來掃。

評價

清代詞論家陳廷焯《詞則》:筆意幽冷,寒芒刺骨。其有慨於崖山乎?結語寂寞。
近代詞論家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淮南子》雲:“木葉落,長年悲。”見落葉而傷秋,詞人每有此感。但碧山忠愛於忱,出於不容己,故詞中“宮溝”、“故國”,觸處生悲。“渭水”、“洞庭”句引亂愁於無次,“山路無人”句嘆劫後之蕭條。下闋因落葉而動鄉思,斷燕殘螿,同其悽韻。此詞“洞庭”七句及“前度”以下五句頗警動。
中國作家協會武漢分會理事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起從未落葉說,是題前著筆。
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教授陶爾夫、劉敬圻《南宋詞史》:《水龍吟·落葉》,構思與其他詠物詞有所不同……這首詠落葉的《水龍吟》則是從整個國家的滅亡來抒寫這萬葉蕭疏,飄搖零落的現實。
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教授常國武《讀〈花外集〉卮言》:例如《水龍吟·落葉》,上片先寫自北向南的廣大地域中秋末之淒涼景象,由此引發故鄉之思,然後再具體描寫入夜之後旅寓“亂影翻窗,碎聲敲砌”的孤苦情景,而以“望吾廬甚處,只應今夜,滿庭誰掃”作結,點出懷鄉之情。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筱芸《碧山詞研究》:從此詞的時間脈絡看,詞人客舍懷鄉(故國又有故鄉之指)是實,其意緒氛圍體驗是虛,卻隱實就虛—着意層層渲染其“故國淒涼”之思和身世飄零欲歸不得之嘆。這種不得而悲,“故國淒涼”、縱歸更悲的悲苦情境和意緒氛圍,以及層層往復勾勒烘染的沉鬱之勢,使其超脫羈旅愁懷的實境層次,而具有傳達詞人所處時代情境和意緒氛圍的徑曲勢遠、由此及彼的藝術張力。
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所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員謝桃坊《宋詞概論》:此詞比其餘的詠物詞有更爲濃厚的抒情氣氛,從結句可知,它是詞人在異鄉之夜見落葉而懷念故鄉的。情緒黯淡而悽苦,在想望中,故園秋風落葉,荒涼寂寞,詞的過片用紅葉題詩的故事,藉以抒寫往事不堪回首之意。秋夜的啼濫、哀鴻、枯葉的亂影、葉飄的細碎聲響,它們都恰與詞人的情緒相應,因而更思念故山了。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