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道德經(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詩集

註解

視之不見:一作“視之弗見”。
名:一作“命”。
夷:一作“微”,無色。
聽之不聞:一作“聽之弗聞”。
希:無聲。
搏之不得:一作“搏之弗得”。
微:一作“夷”、“幾”,無形。
夷、希、微:這三個名詞都是用來形容人的感官無法把握住“道”。這三個名詞都是幽而不顯的意思。
致詰(jié):思議。詰,一作“計”,追問、究問、反問。
一:本章的一指“道”。
故混而爲一:一作“固混而爲一”。
皦(jiǎo):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昧:陰暗。
繩繩:一作“尋尋”,不清楚、紛芸不絕。
無物:無形狀的物,即“道”。
無象之象:一作“無物之象”。
惚恍:一作“忽恍”、“惚恍”、“芴芒”、“沕望”,若有若無,閃爍不定。
有:指具體事物。
御:一作“語”。
能:一作“以”。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道紀:“道”的綱紀,即“道”的規律。紀:一作“己”。

簡介

暫無內容

佳句

  •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翻譯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爲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恢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着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瞭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評價

暫無內容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