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詩集

註解

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現爲形式上的“德”。此句意爲,具備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現爲形式上的德。
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離開德。
無德:無法體現真正的德。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以,心、故意。無以爲,即無心作爲。此句意爲:上德之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爲。
下德無爲而有以爲:此句與上句相對應,即下德之人順任自然而有意作爲。
失德:失,通“施”。
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爲強力牽引。
薄:不足、衰薄。
首:開始、開端。
前識者: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
華:虛華。
處其厚:立身敦厚、樸實。
薄:指禮之衰薄。

簡介

暫無內容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上德的人,對人有德而不自以爲德,所以纔有德。下德的人,對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無德了。因爲上德的人,與道同體,道是無所爲而爲,所以他也是無所爲而爲。而下德的人,有心爲道,反而有許多地方卻做不到了。上仁的人,雖然是爲,卻是無所爲而爲;上義的人,儘管是爲,卻是有所爲而爲;上禮的人,就更過分了,他自己先行禮,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來,引着人家強就於禮。由此看來,遵循大道,方纔有德的存在,有德方纔可以彰顯仁,心存仁,方纔可以彰顯大義,行大義之舉,方纔有禮的聲名。忠誠和信義喪失的源頭,是“禮”的丟失,禮之亂是萬事開始霍亂的源頭!至於以智慧去測度未來,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更是愚不可及的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以忠信爲主,而不重視俗禮;以守道爲務,而不任用智巧;務必除去一切淺薄浮華等不合乎道的,而取用敦厚朴質等合於道的。

評價

暫無內容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