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論衡 · 超奇篇

通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弘暢雅閒,審定文讀,而以教授爲人師者,通人也。杼其義旨,損益其文句,而以上書奏記,或興論立說,結連篇章者,文人、鴻儒也。好學勤力,博聞強識,世間多有;著書表文,論說古今,萬不耐一。然則著書表文,博能所能用之者也。入山見木,長短無所不知;入野見草,大小無所不識。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採草以和方藥,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夫通人覽見廣博,不能掇以論說,此爲匿生書主人,孔子所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者也,與彼草木不能伐採,一實也。孔子得史記以作《春秋》,及其立義創意,褒貶賞誅,不復因史記者,眇思自出於胸中也。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即徒誦讀,讀詩諷術,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衍傳書之意,出膏腴之辭,非俶儻之才,不能任也。夫通覽者,世間比有;著文者,歷世希然。近世劉子政父子、楊子云、桓君山,其猶文、武、周公並出一時也;其餘直有,往往而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詩集

註解

讀(dòu豆):句讀,斷句。
通人:這裏專指讀書多,但不會發揮運用的人,與《別通篇》中的文人、鴻儒、通人不同。
杼(shù樹):通“抒”,發揮。
損益:增加或減少。這裏是靈活引用的意思。
表:顯露。這裏是寫出的意思。
耐:通“能”。
遞修本“藥”下有“者”字,可從。
生:句不可通,疑“生”是衍文。
引文參見《論語·子路》。
句難通。根據上文“入山見本。。入野見草”,疑“彼”下脫一“見”字。
眇(miào):通“妙”,精深。
術:藝,經。
傳書:這裏泛指古書。
俶儻(tìtǎng):卓越。
劉子政父子:指劉向與他的兒子劉歆。桓君子:桓譚(約公元前24~公元56年),字君山。沛國相(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人。官至議郎給事中。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喜非毀俗儒。反對讖緯神學,幾遭光武帝斬處。提出“以燭火喻形神”的著名論點,對後來無神論思想的發展有影響。著有《新論》二十九篇,早佚。現存《新論·形神》一篇,爲後人輯本。

簡介

暫無內容

佳句

  • 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

翻譯

通讀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讀得很流暢,很熟練,能分析確定章節和斷句,並以教授做老師的是通人。能夠發揮古書意思,靈活引用古書詞句,能上書奏記,或者提出見解和主張,串連成篇寫成文章的是文人、鴻儒。努力好學,見識多,記得牢的,世上有很多;著書寫文章,能說古論今的,萬人中沒有一個。然而能著書寫文章的,是知識淵博精通而能運用的人。進山裏看見樹木,是長是短沒有不知道的;到野外看見青草,是粗是細沒有不瞭解的。然而不會砍伐樹木用來作房子,採集百草用來配方調藥,這是知道草木而不會運用。通人見識廣博,卻不會用它來論述事情,這叫藏書家,就是孔子所說的那種“能背誦《詩經》三百篇,把政治事務交給他,都幹不了”的人,這跟那些見過草木不會採伐運用的人,是同一回事。孔子拿魯國編年史來寫《春秋》,等到他創新立義,讚賞和貶責一番,就不再沿襲魯國編年史,而是經過深思熟慮自然從胸中產生出來的了。大凡重視通人,是看重他們能運用學到的東西。如果他們僅僅能熟讀,讀詩讀經,即使是千篇以上,也是鸚鵡能說話之類。能引申古書上的意思,寫出美好的文辭,沒有卓越的才能,是不能勝任的。能通讀的人,世上到處有;能著書寫文章的人,歷代卻少得很。近代的劉子政父子、楊子云、桓君山,他們就象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一樣同時出現在同個時代;其餘僅有而已,往往如此,譬如珍珠寶玉不可能多得,因爲它們珍貴。

評價

暫無內容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