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註解
蒿里行:漢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相和曲》,本爲當時人們送葬所唱的輓歌,曹操藉以寫時事。蒿里,指死人所處之地。 關東: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西南)以東。義士:指起兵討伐董卓的諸州郡將領。 討羣兇:指討伐董卓及其黨羽。 初期:本來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縣南)。相傳周武王伐紂時曾在此大會八百諸侯,此處借指本來期望關東諸將也能像武王伐紂會合的八百諸侯那樣同心協力。 乃心:其心,指上文“義士”之心。咸陽:秦時的都城,此借指長安,當時獻帝被挾持到長安。 力不齊:指討伐董卓的諸州郡將領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 躊躇:猶豫不前。雁行(háng):飛雁的行列,形容諸軍列陣後觀望不前的樣子。此句倒裝,正常語序當爲“雁行而躊躇”。 嗣:後來。還: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殘殺。當時盟軍中的袁紹、公孫瓚等發生了內部的攻殺。 淮南句:指袁紹的異母弟袁術於建安二年(197)在淮南壽春(今安徽壽縣)自立爲帝。 刻璽句:指初平二年(191)袁紹謀廢獻帝,想立幽州牧劉虞爲皇帝,並刻制印璽。璽,印,秦以後專指皇帝用的印章。 鎧甲句:由於長年戰爭,戰士們不脫戰服,鎧甲上都生了蝨子。鎧甲,古代的護身戰服,金屬製成的叫鎧,皮革製成的叫甲。蟣,蝨卵。此句以下描寫戰亂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給社會造成的巨大破壞。 萬姓:百姓。以:因此。 生民:百姓。遺:剩下。
簡介
《蒿里行》是漢末文學家曹操的詩作。此詩是借樂府舊題寫時事,內容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真實、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難,堪稱“漢末實錄”的“詩史”。詩人運用民歌的形式,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了批判,不僅對因戰亂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全詩風格質樸,沉鬱悲壯,體現了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詩中集典故、事例、描述於一身,既形象具體,又內蘊深厚,體現了曹操的獨特文風。
佳句
-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翻譯
關東的仗義之士都起兵討伐那些兇殘的人。最初約會各路將領訂盟,同心討伐長安董卓。討伐董卓的各路軍隊匯合以後,因爲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齊一,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勢利二字引起了諸路軍的爭奪,隨後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由於戰爭連續不斷,士兵長期脫不下戰衣,鎧甲上生滿了蟣蝨,衆多的百姓也因連年戰亂而大批死亡。屍骨曝露於野地裏無人收埋,千里之間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一百個老百姓當中只不過剩下一個還活着,想到這裏令人極度哀傷。
評價
鍾惺《古詩歸》:“關東有義士”四句,古甚,似《書》、《誥》、《誓》。“軍合力不齊”二句,寫羣力牽制,不能成功,盡此五字,即此老赤壁之敗,亦未免坐此,□□又云:看盡亂世羣雄情形,本初、公路、景升輩落其目中掌中久矣。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軍合”四句,足盡諸人心事。“白骨”四句悲涼,筆下整嚴,老氣無敵。 張玉榖《古詩賞析》:此嘆二袁輩討董卓,以不和滋變,亂益甚也。首四,就本初討逆初心說起,欲抑先揚,作一開勢。“軍合”六句,轉筆接敘當時諸路兵起,遲疑起釁,公路竟至僭號之事。“鎧甲”四句,正寫諸路兵亂之慘。末二,結到感傷,重在生民塗炭。又云:二章皆賦當時之事,而藉此舊題,蓋亦有故。《薤露》、《蒿里》本送葬哀輓之辭,用以傷亂後喪亡,固無不可。且上章執君殺主,意重在上之人。下章萬姓死亡,意重在下之人,又恰與《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兩相配合,勿徒以創格目之。 宋長白《柳亭詩話》卷十二:餘按此詩全在“淮南弟稱號”一下八句,即桓溫謂王敦“可兒,可兒”之意。老瞞不自覺其捉鼻也。 方東樹《昭昧詹言》:“鎧甲”四句,極寫亂傷之慘,而詩則真樸雄闊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