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註解
騶(zōu)虞(yú):一說獵人,一說義獸,一說古代管理鳥獸的官。 茁(zhuó):草木茂盛貌。葭(jiā):初生的蘆葦。 壹:發語詞。一說同“一”,射滿十二箭爲一發。發:發矢。一說“驅趕”。五:虛數,表示數目多。豝(bā):母豬(此處因文意應爲雌野豬)。 於(xū)嗟乎:感嘆詞,表示驚異、讚美。於,通“籲”,嘆詞,表示讚歎或悲嘆。 蓬(péng):草名。即蓬草,又稱蓬蒿。 豵(zōng):小豬。一歲曰豵(此處因文意應爲一歲的小野豬)。
簡介
《國風·召南·騶虞》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是《詩經·召南》的最後一篇。此詩主旨歷來有爭議,有些學者認爲這是讚美爲天子管理鳥獸的小官吏的詩歌,還有學者認爲這是讚美獵人的詩歌。全詩二章,每章三句,語言簡潔精練,形象生動。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從繁茂的蘆葦叢,趕出一羣母野豬。哎呀真是天子的好獸官! 從繁茂的蘆葦叢,趕出一窩小野豬。哎呀真是天子的好獸官!
評價
宋代朱熹《詩集傳》:“南國諸侯承文王之化,修身齊家以治其國,而其仁民之餘恩,又有以及於庶類。故其春田之際,草木之茂,禽獸之多,至於如此,而詩人述其事以美之,且嘆之曰:此其仁心自然,不由勉強,是即真所謂騶虞矣!”“文王之化,始於《關雎》,而至於《麟趾》,則其化之入人者深矣;形於《鵲巢》,而及於《騶虞》,則其澤之及物者廣矣。蓋意誠心正之功,不息而久,則其燻蒸透徹、融液周遍,自有不能已者,非智力之私所能及也。故序以騶虞,爲鵲巢之應,而見王道之成,其必有所舒心矣。” 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此爲詩人美騶虞之官克稱其職也。若爲美文王仁心之至,一發五豝,何以見其仁心之至耶!”“‘豝’,釋獸:‘牝豕。’《集傳》謂‘牡豕’,必誤。‘一發五豝’,《毛傳》謂‘翼五豝以待公之發’;此亦同賈誼文,謂‘驅五豝以待君之一發,不盡物命’也。《集傳》謂‘中必疊雙,是爲四矢;其三矢中三,一矢疊雙,爲五’。無論一發非乘矢之謂,乘矢爲四。若然,則允巧射侈取物命,何以見其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