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註解
鄘(yōng):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汲縣北。 幹旄(máo):以犛牛尾飾旗杆,樹於車後,以狀威儀。幹,通“竿”“杆”。旄,同“犛”,犛牛尾。 孑(jié)孑:旗幟高舉的樣子。 浚(xùn):衛國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縣。 素絲:白絲,一說束帛。紕(pí):連綴,束絲之法。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 良馬四之:這裏指四匹馬爲聘禮。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 彼:那。姝(shū):美好。一說順從貌。子:賢者。 畀(bì):給,予。 旟(yú):畫有鷹鵰紋飾的旗幟。 都:古時地方的區域名。《毛傳》:“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組:編織,束絲之法。 予:給予。 旌(jīng):旗的一種。掛犛牛尾於竿頭,下有五彩鳥羽。 祝:“屬”的假借字,編連縫合。一說厚積之狀。 告(gǔ):作名詞用,忠言也。一說同“予”。
簡介
《國風·鄘風·幹旄》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歷代學者多認爲此詩是讚美衛文公羣臣樂於招賢納士的詩,敘述了衛國官吏帶着布帛良馬,樹起招賢大旗,到浚邑訪問賢才的景況。全詩三章,每章六句,全用賦體,採用重章疊句的結構,場面描寫得很隆重,氣氛表現得很熱烈。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牛尾之旗高高飄,人馬來到浚邑郊。素絲束束理分明,良馬四匹禮不輕。那位忠順的賢士,你用什麼來回敬? 鷹紋大旗高高飄,人馬來到浚近郊。束帛層層堆得好,良馬五匹選得妙。那位忠順的賢士,你用什麼來回報? 鳥羽旗幟高高飄,人馬來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順的賢士,有何良策來回報?
評價
宋代朱熹《詩集傳》:“言衛大夫乘此馬,建此旌旄以見賢者。彼其所見之賢者,將何以畀之而答其禮意之勤乎?”“(三章)極其盛而言也。”“衛本以淫亂無禮,不樂善道而亡其國,今破滅之餘,人心危懼,正其有以懲創往事而興起善端之時也。故其爲詩如此,蓋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者。小序之言,疑亦有所本雲。” 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序謂‘美好善’,意近是,故向來從之,謂大夫乘此車馬以見賢者。《邶風》‘靜女其姝’、《鄭風》‘彼姝者子’,皆稱女子,今稱賢者以姝,似覺未妥。姑闕疑。‘郊’‘都’‘城’,由遠而近也;‘四’‘五’‘六’,由少而多也:詩人章法自是如此,不可泥。以首章‘四馬’爲主,‘五’‘六’則從‘四’陪說。不然,五馬起於漢,六馬起於秦,當時已有秦、漢制耶?嚴氏亦以爲疑,故別爲解曰:‘乘善馬而來,凡有四輩、五輩、六輩也。’絕非語氣。” 清代牛運震《詩志》:“躊躇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