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註解
權輿:本指草木初發,引申爲起始,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於(wū):嘆詞。 夏屋:大的食器。夏,大;屋,通“握”,《爾雅》:“握,具也。”渠渠:豐盛。《廣雅》:“渠渠,盛也。” 于嗟乎:悲嘆聲。 承:繼承。 簋(guǐ):古代青銅或陶製圓形食器。毛傳:“四簋,黍稷稻粱。”朱熹《詩集傳》:“四簋,禮食之盛也。”
簡介
《國風·秦風·權輿》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通過禮餼今昔薄厚懸殊,刺秦君養士不終。全詩二章,每章五句,二章結構相同,在反覆詠歎中作強烈的對比。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唉我呀!曾客居華館大屋,如今每頓飯供應都不豐富。可嘆啊!待遇遠不如當初! 嗚呼哉!曾經餐餐多美好,如今每天捱餓頓頓喫不飽。可憐啊!遠遠不如從前好!
評價
宋代朱熹《詩集傳》:“漢楚元王敬禮申公、白公、穆生。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嘗爲穆生設醴。及王戊即位,常設。後忘設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設,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將鉗我於市。’遂稱疾。申公、白公強起之曰:‘獨不念先王之德歟?今王一旦失小禮,何足至此?’穆生曰:‘先王之所以禮吾三人者,爲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與久處?豈爲區區之禮哉?’遂謝病去。亦此詩之意也。”“此言其君,始有渠渠之夏屋,以待賢者,而其後禮意浸衰,供意浸薄,至於賢者,每依食無餘,於是嘆之,言不能繼其始也。” 清代魏源《詩古微》:“《權輿》詩人其馮諼之流乎。”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賢者去就,只爭禮貌間耳。而此詩所較,不過區區安居恐非賢者志也。然孟子不云乎:“孔子爲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知者以爲爲肉也,其知者以爲爲無禮也。”是詩之作,亦猶是哉!蓋賢者每欲微罪行,不欲爲苟去,恐彰君過耳,康公之失,當不止是故,賢者借是乘幾而作也。不然,食至無餘,而且不飽,康公禮貌縱衰,何至此極耶?” 清代陳繼揆《讀詩臆補》:“秦上首功,簡賢棄士。《權輿》一詩,其逐客坑儒之漸歟?楚穆生因禮酒不設而去。唐明皇時,薛令之爲東宮詩曰:‘朝日上團圓,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飯澀匙難捥,羹稀箸易寬。’遂去。兩賢其得詩人《權輿》之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