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註解
豳(bīn):古都邑名,在今中國陝西省旬邑縣西南。 鴟(chī)鴞(xiāo):貓頭鷹。 子:指幼鳥。 室:鳥窩。 恩:愛。《魯詩》作“殷”,盡心之意。斯:語助詞。 鬻(yù):育。閔:病。 迨(dài):及,趁着。 徹:通“撤”,取。桑土:桑根。《韓詩》作“桑杜”。 綢繆(móu):纏縛,密密纏繞。牖(yǒu):窗。戶:門。 女(rǔ):汝。下民:下面的人。或:有。 拮(jié)據(jū):手病,此指鳥腳爪勞累。 捋(luō):成把地摘取。荼(tú):茅草花。 蓄:積蓄。租(jū):通“苴”,茅草。 卒(cuì)瘏(tú):患病。卒通“悴”。室家:指鳥窩。 譙(qiáo)譙:羽毛疏落貌。 翛(xiāo)翛:羽毛枯敝無澤貌。 翹(qiáo)翹:危而不穩貌。 嘵(xiāo)嘵:驚恐的叫聲。
簡介
《國風·豳風·鴟鴞》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篇用動物寓言故事以寄寓人生感慨或哲理的詩歌,詩中描寫母鳥在鴟鴞抓去它的小鳥之後,爲了防禦外來的再次侵害,保護自己的小鳥,不怕辛勞。全詩四章,每章五句。通篇以母鳥的口吻,逼真地傳達出既喪愛雛、復遭巢破的鳥禽之傷痛,塑造了一隻雖經災變仍不折不撓重建“家室”的可敬母鳥的形象。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貓頭鷹啊貓頭鷹,你已抓走我小鳥,不要再毀我的巢。辛辛苦苦來撫育,爲了兒女我心焦。 趁着天晴沒下雨,趕快剝點桑根皮,把那門窗修補好。現在你們下面人,誰敢把我來欺擾。 我手累得已拘攣,採來野草把窩墊。我還貯存過冬糧,嘴巴累得滿是傷,窩兒還是不安全。 我的羽毛像枯草,我的尾巴毛稀少。我的巢兒險又高,風雨之中晃又搖,嚇得只能尖聲叫。
評價
宋代朱熹《詩集傳》:“比也,爲鳥言以自比也。”“(第二章)亦爲鳥言:我及未陰雨之時,而往取桑根,以纏綿巢之隙穴,使之堅固,以備陰雨之患。則此下土之民,誰敢有侮予者?亦以比己深愛王室,而預防其患難之意。故孔子贊之曰:爲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第三章)亦爲鳥言。作巢之始,所以拮据,以捋荼蓄租勞苦,而至於盡病者,以巢之未成也。以比己之前日所之新造而未集故也。”